



2.105 二蟠螭镜
圆形。双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云雷纹。主纹为二蟠螭缠绕环列。蟠螭身躯为柔长弯卷的枝条,从颈以下分为二枝向两侧扩展,尾部相互勾连。素卷缘。直径11.5厘米。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33页图13。一些学者将蟠螭称为龙纹,本书将螭体结构不明确、繁复纠结的龙纹仍称为蟠螭纹。
2.106 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螭头近镜缘,兽目,张嘴,双足位于腹部两侧,身躯、翼均作弧形蔓枝,勾连缠绕。素卷缘。直径14.5厘米。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34页图14。
2.107 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钮外有二周弦纹。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螭回首后顾,身躯呈多重S形卷曲,各部分结构不明确。素卷缘。直径12.8厘米。湖北云梦秦墓出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发掘简报》图二〇 .2(《考古》1981年1期40页)。
2.108 三蟠螭镜
圆形。四弦钮,圆钮座,其外绳纹、弦纹、凹面圆圈及斜线纹圈带依次环列。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环列。蟠螭头部结构明确,但身躯呈多个C形勾连缠绕,肢爪伸展,较为繁复。素卷缘。直径15.6厘米。河南南阳战国末西汉初期墓出土。《南阳出土铜镜》23页图36。
2.109 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弦纹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圆涡云纹。主纹为三蟠螭,螭头贴近弦纹圈,身躯勾连缠绕。素卷缘。直径15厘米。湖南资兴战国晚期墓出土。《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图二〇 .4(《考古学报》1983年1期113页)。
2.110 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外围二周短斜线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螭口衔圈带周圈,腹呈圆形,四肢伸张,后肢连接勾卷的图纹。此镜蟠螭形态十分特别,更似图案化的蟾蜍或甲壳虫。湖南长沙战国晚期墓出土。《长沙楚墓》253页图二一六。
2.111 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二周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纹。主纹为四螭纠结环绕,回首曲身。素卷缘。直径116厘米。湖南长沙战国晚期墓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26页图20。
2.112 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云雷纹圈带及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主纹为四蟠螭。螭头近镜缘,张嘴露齿,肢爪伸张,身躯、翼均似弯卷的蔓枝,勾连交错,复杂异常。素卷缘。直径19.3厘米。江苏扬州出土。《扬州地区出土的铜镜》图2(《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8期33页)。
2.113 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纹。主纹为四蟠螭纠结环绕,身躯各部分结构不明确。素卷缘。直径14.3厘米。湖南长沙墓葬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27页图21。
2.114 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主纹为四蟠螭相互缠绕纠结,各部分结构不明确。素卷缘。直径14.5厘米。陕西咸阳战国墓出土。《咸阳市黄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图八(《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
2.115 三叶三蟠螭镜
圆形。半球形镂空钮,透雕圆钮座,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三叶纹。螭头部居中,张嘴,身躯作数个C字形纠结。蟠螭之间有叶纹相隔。素卷缘。直径17.8厘米。湖南长沙墓葬出土。《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38页图19。又见《湖南出土铜镜图录》65页图39。
2.116 四叶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二周短斜线纹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四蟠螭四叶相间环绕,螭头近镜缘,张嘴,身躯卷曲呈S形,两足前后伸张。宽素卷缘。直径12厘米。湖南长沙墓葬出土。《长沙沙湖桥一带古墓发掘报告》图十二.6(《考古学报》1957年4期45页)。
2.117 四叶四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形环带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四蟠螭四叶相间环绕,蟠螭的头部斜对镜缘,张嘴,体躯弯卷,一足伸出至镜边缘,另一足踏在钮座外的弦纹圈上。从螭的腹部向两侧各伸出一向内弯卷的枝条,互相对称。宽素卷缘。《铜镜图案》6页右上。
2.118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三蟠螭回首反顾,伫立于圈带外。圆眼,长喙,嘴衔卷尾,双翼向两侧展开,与蔓枝勾连,各束蔓枝又与一菱形纹相接。素卷缘。直径12.2厘米。江苏盱眙墓葬出土。安徽阜阳出土镜与此镜纹饰相同(《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8期)。《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东区陪葬墓》图七(《考古》2013年10期73页)。
2.119 四菱四蟠螭镜
圆形。双弦钮,圆钮座,座外三龙同向环绕。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四蟠螭四菱纹,螭头近镜缘处,引颈扬首,口吐长舌,身躯勾连交错,一肢向后曲折作对菱形。素卷缘。直径22.6厘米。山东临沂西汉早期墓出土。《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图九.2(《考古》1975年6期370页)。
2.120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蟠螭张口露齿,头有歧角,腹背弯卷成环状,二足伸张。从背部伸出内卷曲的蔓枝,连接折叠菱形纹。素卷缘。直径18.6厘米。《汉以前の古镜の研究》二八.2。
2.121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蟠螭回首曲身,枝蔓似的身躯与菱形交互叠压,线条流畅精美。素卷缘。直径18.3厘米。江苏扬州西汉早期刘毋智墓出土。《汉广陵国铜镜》30页图4。
2.122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蟠螭的身躯和足均为弧形蔓枝,勾连缠绕并与折叠菱形纹叠压。素卷缘。直径19.5厘米。长沙西汉前期墓出土。《铜镜图案》12页,又见《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47页图26。
2.123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云纹与碎点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蟠螭张嘴回首,身躯如弯卷柔长的枝条,勾连交错并与折叠菱形纹叠压。素卷缘。直径14.1厘米。湖北云梦西汉初年墓出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发掘简报》图二〇 .1(《考古》1981年1期40页)。
2.124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环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涡状云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螭体勾连交错并与折叠菱纹叠压。素卷缘。直径14.4厘米。湖南资兴战国晚期墓出土。《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图二〇 .5(《考古学报》1983年1期113页)。
2.125 三菱三蟠螭镜
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云雷纹。主纹为三蟠螭三菱纹,螭体曲卷勾连并与折叠菱纹叠压,纹饰舒朗清秀,俏逸灵动。素卷缘。直径18.9厘米。浙江安吉出土。《清质·昭明》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