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 双圈兽纹镜
圆形。环钮,圆钮座。圈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内区三兽,回首翘尾。外区五兽,低头翘尾。八兽的身躯都布满粟粒纹。素宽缘。直径8.2厘米。山西长治分水岭53号墓出土。《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图二七(《考古》1964年3期134页)。
2.65 双圈兽纹镜
圆形。半环钮,小圆钮座。镜背中部有一圈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内区为六片莲瓣纹,每瓣内有涡粒化的兽面。外区为十二个回首的蟠龙纹,作环绕式排列,躯体各部分也都涡粒化。近缘处有绹纹一周。直径11厘米。山西长治分水岭126号墓出土。《山西长治分水岭126号墓发掘简报》图六(《文物》1972年4期45页)。
2.66 重圈蟠虺镜
圆形。绳纹半环钮,圆钮座。凸圈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二区均满布涡状蟠虺纹。素宽缘。直径10.5厘米。河北邯郸战国墓出土。《历代铜镜纹饰》1页。
2.67 重圈蟠虺镜
圆形。兽钮。凸圈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素面,外区配置正反相间环列的十二组蟠虺纹。素宽缘。直径8.3厘米。河北平山战国墓出土。《历代铜镜纹饰》2页。
2.68 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兽绕钮环列,狐面鼠耳,张嘴回首,长尾卷曲,四肢伸张,其中一前肢攀握另一兽之长尾。此镜兽的四肢处理夸张,形成了一幅跳跃运动的画面。素卷缘。直径19厘米。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30页图10。
2.69 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兽绕钮环列,二兽回首呈正视形;另二兽头部为侧视形,张口露齿。四兽尾部均呈S形卷曲,四肢伸张,其中一前肢攀握相邻兽尾。素卷缘。直径15.7厘米。河南南阳西汉早期墓出土。《南阳出土铜镜》21页图三二。
2.70 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兽绕钮环列,回首曲身,头部呈俯视形,长尾。素卷缘。直径12.2厘米。湖南长沙墓葬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38页图30。
2.71 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兽绕钮环列,侧首站立,前肢左右伸张,攀握相邻兽尾。素卷缘。直径24厘米。江苏仪征西汉早期墓出土。《仪征馆藏铜镜》21页。
2.72 四兽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变形四叶四兽,兽侧身站立,长尾抛至腹前以后作U形弯曲,尾端内卷。素卷缘。直径约15厘米。《汉以前の古镜の研究》图版一四.6。
2.73 四兽镜
圆形。桥形钮,三环钮座。四虎绕钮同向排列,身躯趴伏呈S形卷曲,嘴衔钮座外圈,前肢前伸,利爪贴于镜缘上,尾端勾卷。虎颈饰鳞纹,身躯其余部分饰涡纹和三角雷纹。素宽缘。直径12.2厘米。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图1。
2.74 变形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变形四兽绕钮环列,兽首伸向镜缘,长颈,涡纹化的圆腹贴于凹面带的外圈。尾细长而弯卷,在尾端的一侧连接一叶状纹。素卷缘。直径13.5厘米。湖南长沙子弹库86号墓出土。此镜兽纹已图案化,身体各部分结构不明确,因此又有变形四螭纹镜、变形鸟纹镜或花蕾纹镜之称。《湖南长沙纸园冲工地古墓清理小结》图一(《考古通讯》1957年5期41页)。
2.75 变形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变形四兽绕钮环列,四兽已图案化,身躯作C形卷曲,头部较宽大,由两个向内卷曲的涡纹组成,中腰细长,尾部似喇叭花形。素卷缘。直径14厘米。湖南长沙墓葬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37页图29。
2.76 变形五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变形五兽绕钮环列,圈带向外伸出五片桃形叶瓣,与叠压其上的纹饰组成变形兽纹。兽纹已图案化,身躯作C形卷曲,尾部似喇叭花形。素卷缘。直径14.3厘米。河南南阳西汉早期墓出土。《南阳出土铜镜》22页图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