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字镜

2.27 三山三兽镜

圆形。四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三山与三兽相间环绕,一兽似犬,抬首前视,颈戴项圈,周身短线纹。两兽似鹿,回首竖耳翅尾,一前肢抬起微向后曲,周身为鳞状斑纹。山字倾斜,中间竖画伸向镜缘,两侧之竖画上端向内转折成尖角。素卷缘。直径近19.8厘米。传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大墓出土。《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60页图15。

2.28 四山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山字倾斜绕钮右旋,短竖道及底边外廓加一细边。素卷缘。直径9.5厘米。湖南古丈楚墓出土。《古丈白鹤湾楚墓》图一〇 .9(《考古学报》1986年3期352页)。

2.29 四山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稀疏的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山字底边与方格的四角相对,四底边又形成了一个大双线方格,与小方格交错配置。素卷缘。直径10.8厘米。湖南资兴战国中期墓出土。《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图二〇 .1(《考古学报》1983年1期113页)。

2.30 四山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多线条的山字纹底边与内方格平行排列。素卷缘。直径7.5厘米。山东临淄战国墓出土。此种多线条式的山字纹镜在其他地方少见。《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118页。

2.31 四山四叶镜

圆形。二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四叶,方格四角伸出的四叶与倾斜排列的四山相间环绕。素卷缘。直径10厘米。河北柏乡县战国墓出土。《历代铜镜纹饰》12页。

2.32 四山八叶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与四组连贯式的二叶相间环列,山字左旋,底边与方格四边平行。素卷缘。直径9.7厘米。吉林省吉林市出土。《吉林出土铜镜》图5。

2.33 四山八叶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与四组连贯式的二叶相间环列,山字左旋,底边与方格四边平行。素卷缘。直径11.7厘米。浙江安吉出土。此镜是浙江地区出土山字镜的重要资料。《清质·昭明》20页。

2.34 四山八叶镜

圆形。四弦钮,外围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八叶,相间环列。直径11.2厘米。河南南阳西汉早期墓出土。《南阳出土铜镜》17页图二一。

2.35 四山十二叶镜

圆形。三弦钮,外围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十二叶,方格四角伸出一叶,叶尖引出三条窄绹带,一条向外与一叶相连,左右两条与相邻绹带连接成一朵四角形花,花瓣尖外一叶,共12叶。素卷缘。直径13.4厘米。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长沙沙湖桥一带古墓发掘报告》图十二.3(《考古学报》1957年4期45页)。

2.36 四山十二叶镜

形制、纹饰基本同上述湖南长沙沙湖桥战国墓出土铜镜。直径12.9厘米。安徽潜山战国墓出土。《潜山县博物馆藏战国两汉铜镜》图二(《文物》2013年2期86页)。

2.37 四山十二叶镜

形制、纹饰基本同上述湖南长沙沙湖桥、安徽潜山出土镜。只是四角形花的窄条带为凹面形,花瓣尖外的叶片置于山字右胁而不是左胁。直径13.4厘米。湖南长沙左家塘战国墓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铜镜》13页图9。

2.38 四山十二叶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主纹四山十二叶,有四长叶。方格四角伸出一叶,叶尖引出三条窄绹带,一条与一叶相连,叶尖甩出一长叶。左右两条与相邻绹带连接成一朵四角形花,花瓣尖外一叶。素卷缘。直径22.6厘米。此镜不仅尺寸较大,叠压在四山下的绹带四角花瓣纹清晰可见。湖南长沙战国晚期墓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15页图10。

2.39 四山十二叶镜

圆形。弦纹钮,围以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十二叶,方格四角向外伸出连贯式二叶,顶端甩出长叶纹,镜内缘伸出四叶。直径15厘米。此镜从镜内缘伸出四叶与一般十二叶布局稍异。湖北鄂城楚墓出土。《鄂城楚墓》图二二.1(《考古学报》1983年2期245页)。

2.40 四山四叶八圆圈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四叶八圆圈,方格四角外各一叶,四山叠压在绹带连接成的四角花上。八个小凹圈配置在山字周围,其中四个圆圈外饰四长叶。素卷缘。直径16.4厘米。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长沙沙湖桥一带古墓发掘报告》图十二.1(《考古学报》1957年4期45页)。

2.41 四山八叶四花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八叶四花瓣,方格四角向外伸出一片叶贯连一朵四瓣花。四山叠压在绹带连接而成的四角花上,花尖饰一叶。素卷缘。直径13.6厘米。湖南常德德山晚期楚墓出土。《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发掘报告》图二二.2(《考古》1963年9期473页)。

2.42 四山八叶四花镜

形制、纹饰基本同上述湖南常德德山出土镜。直径13.4厘米。湖北江陵秦墓出土。《江陵扬家山135号秦墓发掘简报》图十二(《文物》1993年8期6页)。

2.43 四山八叶花瓣镜

形制、纹饰基本同上述湖南常德、湖北江陵出土镜。直径13.8厘米。安徽合肥战国墓出土。《合肥出土、征集的部分古代铜镜》图一(《文物》1998年10期82页)。

2.44 四山十六叶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十六叶,方格四角和四边伸出八叶,其外围饰以交错叠压的两个八角形,外八角形尖又饰八叶。四山叠压在八角形上,底边与方格边平行,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图形。直径17.2厘米。湖南长沙战国晚期墓出土。《长沙楚墓》240页图一七七。

2.45 四山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外围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四兽,山字倾斜绕钮作左旋环列,四山之间各置一鹿,形态相同,回首顾盼,翘尾,一前肢抬起,全身满布斑纹。素卷缘。直径1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图17。

2.46 四山四兽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方格。镜残,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四兽,山字左旋环列,残留三兽形态相同,头近缘处,回首后顾,一前腿微抬。直径15.5厘米。安徽淮南出土。此镜兽的布局与上海博物馆藏镜不同,后者四鹿头部均朝镜钮。《安徽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古代铜镜》图二(《文物》1993年4期87页)。

2.47 五山镜

圆形。三弦钮,外围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五山纹,倾斜环列。素缘。直径15厘米。河南南阳西汉早期墓出土。《南阳出土铜镜》17页图二二。

2.48 五山镜

圆形。钮外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五山绕钮左旋。素卷缘。直径12.3厘米。安徽潜山战国墓出土。《潜山县博物馆藏战国两汉铜镜》图三(《文物》2013年2期87页)。

2.49 五山五叶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五山绕钮左旋,山字一竖道伸出短条带与相邻山字底边连接,形成一个规整的五角星形。圈带伸出的五叶配置于五角内。素卷缘。直径13.2厘米。《馆藏铜镜选辑(一)》图47(《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17期136页)。

2.50 五山五叶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五山五叶,凹面圈带向外伸出五叶,叶脉清晰。五山绕钮左旋环列,山字一竖道伸出短条带与相邻山字底边连接,形成一个规整的五角星形。素卷缘。直径16.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图18。

2.51 五山十叶镜

形制、纹饰与前上海博物馆藏镜大致相同,只是近缘圈带向内伸出五叶于山字左胁,形成了五山十叶的布局。湖南长沙战国晚期墓出土。《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17页图11。

2.52 五山十五花苞镜

圆形。钮外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五山十五花苞纹,凹面圈带向外伸出连贯式二花苞。五山绕钮右旋,叠压连贯花苞的条带,底边一端横出一尖角,形成旋转式五瓣形。山字竖道侧生一花苞。素卷缘。直径19厘米。湖南常德德山晚期楚墓出土。《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发掘报告》图二二.3(《考古》1963年9期473页)。

2.53 五山五叶五花镜

圆形。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五山五叶五花,圈带向外伸出五叶,围绕五叶的窄条带相互叠压,形成一个弧边交叉的五角星形,五角顶端各饰一朵四瓣花。五山配置于花瓣之间,位于连弧边外。素卷缘。直径16.5厘米。此镜为五山镜中少见的图形布局。《馆藏铜镜选辑(一)》图48(《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17期136页)。

2.54 六山镜

圆形。四弦钮,外围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六山纹,山字绕钮左旋环列,倾斜度较大,一短竖道延长线与相邻山字的底边相接,形成一六角星形。素卷缘。直径14.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图19。

2.55 六山十二叶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六山十二叶,圈带外六叶,围绕叶边的窄条带左右交叉向外延伸,共同形成一个六瓣花,瓣尖又伸出一叶。六山叠压在六瓣花上,绕钮右旋,又形成一个六角星纹。素卷缘。直径23.2厘米。《馆藏铜镜选辑(一)》图49(《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17期137页)。

2.56 六山十二叶镜

圆形。三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与上述“六山十二叶镜”近似。直径21.2厘米。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南越国铜镜论述》图四.7(《考古学报》1998年3期313页)。

2.57 六山十八圆圈镜

圆形。四弦钮,围以凹面圈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构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六山绕钮右倾环列,山字右竖道轮廓边延伸的条带与相邻山字底边相接,形成一个六角星形。六角内与山字左右胁各置一凹圆圈,共18个。洛阳出土山字镜中,在此类圆圈内装饰有料珠、琉璃珠或在珠上包以金箔。素平缘。直径27厘米。安徽六安战国墓出土,见《安徽六安市白鹭洲战国墓M566的发掘》(《考古》2012年5期图版九.3)。铜镜拓本选自铜陵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镜精品展》。 TCXcmpV5TIEbzGe0w49dTRqUy5OUrSTwJhfqe4ANiOs3qrxnTJCsBDWlvI7bax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