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邀请你加入心智之旅

在我们系统地回顾了已发表的学术作品、临床文献和流行作品后,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学界、临床工作者或媒体很少谈及这种结合了具身(内在)和关系性(人际)特征的心智观。有些人关注内在特征,有些人关注关系性特征,但极少有人两者并重。难道心智就不可能同时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吗?如果我们能清晰定义心智的本质,我们就能更好地帮助彼此,或者在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层面上更好地互助。因此,看起来是时候提出一种新观点,以便把对心智的讨论推向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了。

尽管我已经写了不少关于心智的学术著作,比如《心智成长之谜》( The Developing Mind )、《正念之脑》( The Mindful Brain )和《人际神经生物学袖珍手册》( Pocket Guide to 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我也讨论了心智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比如《第七感》( Mindsight )和《正念的心理治疗师》( The Mindful Therapist ),并在好几本书中探索了公众,包括家长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心智的方法,比如《青春期大脑风暴》( Brainstorm ),与玛丽·哈策尔(Mary Hartzell)合著的《由内而外的教养》(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与蒂娜·布赖森(Tina Bryson)合著的《全脑教养法》( The Whole-Brain Child )和《去情绪化管教》( No-Drama Discipline ),但我还是需要专门写一本书,以便以一种更直接、更整合的方式专门讨论“心智是什么”这个话题

“整合”的意思是说,因为心智至少包含我们“活着”的内在主观体验、我们的感受以及有意识觉察的实在感觉,所以一本专门讨论“心智是什么”的书也许最好以一种读者和作者都被充分代表的方式写作,在讨论基本概念时感受并思考我们的主观心智体验。我们需要对内在体验保持觉察,而非仅仅讨论没有内在觉察和主观实质的空洞的事实、概念和想法。通过这种做法,我将邀请你有意识地运用心智探索你的个人体验。观点只有与充分的主观体验相结合时才能产生最大的影响。作为作者,我向你发出这样的邀请;作为读者,你可以选择加入进来。一旦你这样做了,这本书就是你我之间的对话。我负责给你提供观点、科学知识和经验,你负责为自己的心智赋权,选择接受我的沟通,并做出回应。随着你阅读的继续,你自己的心智也将变成探索心智的过程中的一部分。

如果心智完全是关系性的,那么本书就会在鼓励你反思自己的内在体验的同时尽可能地趋向于关系性。虽然你可能正在阅读这本书,但我的初衷是将它变成一种合作的探索,邀请你把你的心智和我的心智一起投入这个旅途中。

换言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就是反思这本书内容的过程,即探索“心智是什么”的过程。

如果我们忽略了精神生活具身的一面或关系性的一面,就可能在探索过程中错过心智的本质。怎么能任由这种结果发生呢?对此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身为作者,如果我能在本书中既表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又表现出自己的理性思考,那么或许作为读者的你也能做到。如此我们便可以将科学和个人两个层面合而为一,而它们在探索心智的过程中本就难分彼此。

以科学的方式思考心智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要尊重主观性和人际性。虽然这也许不是典型的科学研究的视角,但为了探索心智的本质,我们只能这样做。

这是我对本书的期望,这是一场你我共同探索心智本质的旅程。 ZvmwNXf5gTqCa2j0Ir9kREjMy/B+P8obCicIZ67QeRbhfOsKXcNLtd8FBEgpJ9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