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讨论心智的书

总体来说,我觉得“‘心智就是大脑活动’即代表了真理的全部”这个观点有些不对劲儿。在讨论“心智是什么”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开放。主观性绝非大脑活动的同义词,意识也绝不等同于大脑活动,深刻的、关系性的精神生活更不等于大脑活动。意识的本质及其内在主观性,以及心智的“人际-社会”本质,都邀请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而非将心智局限于颅腔中那嗡嗡作响的神经元放电现象。

我知道这种探索心智的视角与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医学和精神卫生等领域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虽然我自己那多疑的心智促使我对此表示担忧,但我所受过的科学训练又迫使我对这些问题抱着开放的态度,而非粗暴地否定各种可能性。

根据我作为医生和精神科医师的受训经验,以及过去30多年来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经验,我的患者和来访者的心智似乎都超越了他们的大脑及躯体。心智既存在于个体内部,在我们的整个身体之内,也存在于人际之间。它不仅存在于我们与彼此的关系中,也存在于我们与大环境,即与地球的关系中。“心智是什么”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从科学的角度看,心智的本质仍是未解之谜。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以一种直接的、沉浸式的方式向你讲述“心智是什么”。

我恳请你在这一路上以开放的心智看待这些问题。在探索心智的旅途中,当我们深入研究有关心智的信念时,也许我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信念。我们能否发现一些对自己的生活有益的新观点?但愿如此。但你得自己看看这一路上能收获些什么。在这场探索中,发现的问题甚至可能多过答案。不过,就算我们不认可最终的答案,甚至根本找不到最终答案,我仍然希望这些探索心智本质的经历能对你有所启发。

考虑到推动我们探索下去的这样那样的理由,无论最终我们发现心智是什么,或许都应当对“心智是什么”的问题保持心智开放。心智或许不仅仅限于颅腔中的大脑活动,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并非为了否定大脑的地位,而是为其提供补充。我们无意抛弃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而是要进一步探索它,充分尊重它,并试图扩展它,以便在更深的层面上探索心智是什么。我们将以科学的方式展开对话,并邀请科学家、医生、教师、学生、父母,以及一切对心智及心理健康感兴趣的人士一同加入这场讨论。这场心智之旅的目的在于拓宽对心智的讨论范围,加深对心智的认识,并增进对心智的理解。

MIND

开启这样一场关于心智和心理健康的讨论或许能令我们更有效地对心智进行研究,从而对临床工作进行概念化,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组织教育培训,同时为家庭生活提供指导,启发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改造整个社会。这场心智之旅可以为我们的生活赋权,令我们了解心智的本质,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孕育更多幸福。

尽管现代生活用信息淹没了我们,以数字化的方式轰炸着我们,却也把全世界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可同时,我们也日益与世隔绝又备感绝望,日益不堪重负又孤独不已。我们是谁?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被能量和信息淹没的后果,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什么是人类生活的核心、什么是心智,并学会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特质的方法,即了解形成健全心智的关键。

了解心智本质的一种策略是直接找一个新词来代替“心智”,并使用这个新词来澄清人际联系、外在生活、主观体验、内在本质、目的感、意义感以及意识的起源和机制。如果不用心智这个词,那么你会将上述这些人类生活的关键特征称为什么呢?

用一个新概念来表述不完全等同于大脑活动的心智,这也许是一种可行的做法,但探索心智不仅仅意味着从语义的角度讨论术语、定义和解释。如果心智这个术语能够代表我们存在的本质,那么且看我们是否能用“心智”这一个词涵盖这些含义,并看看这种心智,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如让我们用“大脑活动”来表示神经元放电,用这个概念表示颅腔里面的神经元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去探索更完整的心智的概念,而不致引发那种我们经常听到的争议了,例如,某些人认为“心智不仅仅限于大脑活动”的观点可能“颠覆科学”。即使心智完全依赖于大脑活动,也并不能说心智就完全等同于大脑活动。

因此,在旅程开始时,我们就继续使用“心智”这个词,且看它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如果有必要,之后可以回过头来换个新词。在日常用语中,在我们准备一同前往的旅程中,在此时此刻,我们暂且认可心智有宽泛的含义:它包含了主观性的觉察,充满了有觉察和无觉察的信息流。虽然我们暂时不需要一个新术语,但可以对此保持开放的态度。且看我们如何来澄清心智的本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它,支持它的功能,并将其引向健全吧! J17PY60e/TJ8W68NASUhhaseBXM0AwTP3SZPYUnULtyPDenLvS27ta9jnA5AsC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