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如果说其他作家用文字书写传奇,那么海伦·凯勒就是在亲身展示传奇。平心而论,她的文字并没有大文豪指点江山的激越与昂扬,也没有女作家们常有的细致与婉转,她毫无遮掩地向读者展示着她的愤怒、她的渴望、她的挣扎、她的努力,甚至她对自己成就的炫耀。正是这种对自我直接而真实的表达,加之她盲聋的遭遇,使她的文字获得了奇特的力量,其人其文至今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所推崇与热爱。她以小小的女子之身,以失明失聪的缺憾之身,向世界铮铮有声地展示了人类精神力量的强大,令全世界仰望。

到底海伦·凯勒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海伦·凯勒对自己的描述是“我身体强壮、活泼好动、做事情不计后果。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总是随心所欲地行事,即使为此竭尽全力、斗争到底也在所不惜”。莎莉文老师初见海伦时这样描述她:“海伦可是个大块儿头,身体强壮,红光满面,像一匹壮硕的小马一样无拘无束。”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海伦的模样与性格:强壮、活泼、坚韧、好强。她的文字也同样体现出同样的特点,她对自己的失明虽然有愤怒与不甘,却从未表示过哀怨。她的作品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文本意义与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她文字中的生命力量与生命启示。

本书共收录海伦·凯勒的三部作品,选择与安排可谓独具匠心。首先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堪称是海伦·凯勒毕生心血与灵魂的凝结之作,是与海伦·凯勒的名字共同传世的重要经典。其次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我的人生故事》,它详细记录了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与生命体验。最后是她较为深刻的论述性作品《三论乐观》,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海伦·凯勒的生命宣言,是决定她一生的价值体系的一种总结性呈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莎莉文老师的信件作为附录,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我们对海伦的这位老师有更详尽和更亲近的了解——可以说没有莎莉文老师就没有海伦·凯勒的成长与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标签式作品,是她人生经历与核心思想的精华。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有两个关键词,即“三天”(Three Days)和“看”(to See)。这两个词正是触及读者心灵的两把利剑,因为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三天看世界的时间简直平常到不值一提;而对于海伦,这却是一生求而不得的梦想,最后只能在文字中运用想象的力量达成。海伦把这三天进行了非常有体系的规划,第一天看亲人和家庭环境;第二天通过博物馆和剧院遥看世界;第三天在纽约看世间繁华。这种强烈的“看”的欲望足以使拥有视力的正常人为之震动,因为她要看的这些是我们日日所见、时时所看而并不在意的一切。海伦的人生缺憾俨然成为我们的人生余额,当我们恍然意识到拥有的这种巨大财富时,自然会形成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因此,这篇文章第一个让我们值得反思的是,到底什么才是财富。普遍的财富定义自然是金钱与物质,追求数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的财富占有是当今社会许多人持有的价值观。人从未出生起便被身外的物质财富所绑架,人生所有的精力被物质财富获取的快感和物质财富求而不得的焦虑所占据,至于触目可及的寻常事物,人人都能看到,不能据为己有,那便毫无追求的价值。什么也看不到的海伦的诉求却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使任何读到她的作品的人突然意识到,原来能看到世界本身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已经是人生值得慰藉的一种永恒的拥有。海伦在文章的最后提醒世人,不仅视觉,正常人所拥有的任何感官都是一种财富。

而海伦正是由于视觉与听觉的丧失,前所未有地将这种普遍但却珍贵的官能展现在聚光灯下,使普通人得以再发现它的无上价值,也使海伦自己因这种特别的呈现成为焦点,被世人尊敬与铭记。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丰富性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失明与否并不是判断生命悲喜的证据,相反,海伦的失明失聪使她成为另一种生命体验的实践者,这种实践又使她卓然于众人之上。她的身体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她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观人生,会发现人类所有的经历与体验都有积极的一面,人类的生命从来不能被任何外在形式所制约,人类生命的价值也并不能被任何外在的价值体系所衡量。生命的意义在于面对不同的生命内容,都能认真与细腻地去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赋予生命价值的核心源泉。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何为光明?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该文的题目中并没有“光明”一词,但是将“Three Days to See”译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确恰当,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同时,它将“看”的功能与对象做了具有哲学深度的提升。没有视力便意味着生活在永恒的黑暗中,“看”的功能必然指向“光明”的世界。表面意义上的“光明”即明亮的世界,即任何有视力的人均能获得的感受。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光明”指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获得启迪。在西方的文明史上,启蒙主义(enlightenment)的词根便是光明,而启蒙所指的光明即人类的思想与精神摆脱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海伦·凯勒的文字恰恰体现了光明的这两层含义。她渴望获得“看”的能力,首先要看的有自然万物的光明世界。更重要的是,她渴望看到更深刻的光明,即人类思想的光明。事实上,她在文章中已经提及了她对希腊罗马文化、西方绘画和西方文学的全面了解,这充分证明,她的眼睛虽然看不到现实的亮光,但她的精神已经被光明照耀。

可以说,海伦·凯勒的故事讲述了光明的真正实质,拥有视力的人因为无力得到启迪,那么便等同于生活在黑暗之中;相反,没有视力的人如果拥有了知识,那他便在精神与灵魂层面得到了光明。因此,人类肉身的任何缺陷都不能、也不应成为任何自甘堕落的借口,人类的生存尊严在于其精神上对光明的永恒追求。

《我的人生故事》

该书写成于1922年,海伦·凯勒二十二岁时。相较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更加细碎和生动,海伦·凯勒将其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一一进行了呈现。这些故事包括从她记事以来直到大学毕业期间几乎所有值得记录的事情。作为一个在一岁时便因疾病而失明失聪的人,她的文字却令人惊讶地没有任何消沉哀怨的气息,弥漫在整个故事中的是一种洪亮的愤怒之声:“我不要这样的命运!”她从始至终保持着这种愤怒,用自己强有力的愤怒直接粗暴地表达着对命运的抗拒与不甘。她不仅有时将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对自己同样毫不手软。

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说她一开始就像个小怪兽,在家中碰到的任何妨碍到她的东西,她一律拿起来摔到地上,对待自己的洋娃娃也不例外。她像个暴君一样对家人颐指气使,除了她的哥哥詹姆斯偶尔敢理会她之外,所有人都从不违拗她的意愿。她对待常跟她一起玩耍的黑人小姑娘也是以高高在上的模样出现,让她服从她所有的安排。就连终日陪伴她的狗都怕她,因为她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抱着狗的脖子一顿猛烈的揉搓。她用失明失聪的有缺陷的身体,在家里横冲直撞,为所欲为,行动总是像闪电一样迅速,“永远都停不下来,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哪里都是她的身影”。她从未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怯懦,相反,她用身体与灵魂中的所有力量对抗命运的安排,用最激烈的方式表达着对命运的愤怒。她的确有缺陷,但她绝不柔弱;她的行动力也许有偏颇之处,但正因为她极强的行动能力,不自卑、不犹疑,她才在受到莎莉文小姐的正确疏导之后,将愤怒转化为积极向上的不竭源泉,转化为一步步走向梦想的坚定动力。

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她同样带着强烈的情绪,她的学习历程本质上可以解释为愤怒情绪的积极转化过程。她在学穿珠、学单词、学拼写等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全部的力量和热情,这种巨大到令人惊异的激情可以看作是愤怒情绪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海伦·凯勒第一次接触大海时,一头扎进大海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直到海浪把她卷起来来回拍打,她才有些害怕的感觉。她在回忆这次经历时这样写道:“我用力伸出双手,想抓住什么能够支撑我的东西。可我能抓到的却只有海水和随波浪漂到我面前的海草。我发狂一般的努力都成了无用功。”“发狂一般的努力”正是她整个学习经历的生动写照,无论做什么她都将全部力量投入其中,从未有过任何担心和畏惧之情。她的数学不算好,她说:“我在数学方面没有天赋,因为我总是无法吃透那些知识点的真正奥秘。几何图形就更令我恼火了。”“恼火”是她对待自己无力掌控的事物时的首要情绪,甚至是唯一情绪。正是这种对待学习全身心投入的态度,才使得海伦·凯勒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她成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且顺利毕业,之后更是笔耕不辍,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为黑人、残疾人的权利付出极大心血和热情。她的一生似乎都像闪电,总在迅速地行动着,全力地工作着。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也许他们最相似的一点都是决不认命、决不服输的态度吧。他们将对命运的不满与愤怒情绪全部转化为奋斗的渴望与行动,永远不会被外界任何力量与逆境所征服,永远是逼视世界与命运的强者。1953年美国上映的关于海伦·凯勒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不可征服的人》,也许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注脚。

在受到莎莉文老师的疏导之前,海伦·凯勒的愤怒也许表现为一种毁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一旦走向正轨,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海伦的毁坏倾向、霸道性格并没有使莎莉文小姐退却和放弃,而是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她在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到海伦这样做的具体根源之后,果断提出要让海伦与她单独居住,离开因她的身体缺陷而无原则溺宠她的家人。她明白要教育海伦,首先要让她服从,而让她服从的前提条件却是要“赢得这个小学生的爱和信任”。她没有以暴制暴,而是通过关爱与呵护建立起信任和友情,最终建立了良好的教育通道。其次,她教授语言的方式也极具指导和启示意义。她是寓教于乐的积极实践者,总能及时抓住生活中一切最为合适的机会教海伦语言和知识。圣诞节时会传授与圣诞相关的课程,下雪时则在游戏中讲解与雪有关的词汇和知识。她认为语言教学一定要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进行,使交流与会话都具备实际的沟通意义。

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凯勒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她就没有海伦·凯勒的任何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比海伦·凯勒更加伟大,或者可以这样说,海伦·凯勒是莎莉文小姐杰出的教育成果。莎莉文小姐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守护了海伦一生,直到1936年去世。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她为海伦打开了心灵的窗户,给海伦的灵魂带来了光明,而她最后也因为用眼过度而失明。是她带着海伦摆脱了最初的蒙昧与粗粝;是她为海伦打开了心灵之眼;是她使海伦获得了知识的翅膀;是她使海伦飞到了梦想与幸福的彼岸;是她以燃烧自己的方式成就了海伦的辉煌人生。海伦是她的学生,唯一的学生,更是她唯一的成果。海伦是奇迹,而她是创造奇迹的人。

《三论乐观》

海伦·凯勒的《三论乐观》是其作品中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内在乐观”“外在乐观”和“践行乐观”。海伦·凯勒深刻的乐观思想的确令人震惊,就像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一样——虽然现实生活给予他的是连续不断的重击,虽然他一生并未享受到物质世界的美好舒适,但他的作品却幽默风趣——尽管海伦·凯勒的生活从表面上看似乎应该充满痛苦,但她却以执着的乐观思想示人,再一次彰显了精神力量的伟大。

海伦·凯勒乐观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将失明这样的厄运视为乐观的基础。她认为,“一味地关注善而忽略恶,这是错误的态度。忽略了恶的存在,恶便会乘虚而入,招致祸殃。对恶的无知和淡漠是非常危险的乐观”。有了厄运做乐观的基础,乐观才经得起考验,才能转化为力量。真、善、美是因为恶的衬托而具有价值,因此她将失明的痛苦经历转化为乐观与幸福的必要前提。有了恶作为基础,乐观便不会是纯理想主义的虚幻乐观,而是真实可信的真正乐观。海伦·凯勒将厄运视为乐观必然条件的观点体现了她认识的丰富性与辩证性,也体现了她对待自身缺陷的积极态度。

除了厄运与邪恶作为乐观的基础,海伦·凯勒还认为实现乐观的路径是工作与劳动。海伦·凯勒对于想象至上、浪漫至上的盲目乐观是持反对意见的,她认为战胜邪恶、保持乐观的唯一手段是像卡莱尔那样务实。脚踏实地地劳作,摈弃不切实际的所有想象。她自己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从她自己坚韧不拔的学习,到为残疾人、黑人权益和世界和平的不懈奔波,再到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转变,她将精力全部用在具体的行动和工作中,务实与乐观精神贯穿了其一生。

除了阐释自己的乐观主义逻辑,她还引经据典,以谈古论今的方式对乐观主义的表现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这个阐释过程既可见她阅读之广、知识之丰富。她对文学、宗教、历史领域内表现出乐观思想的众多人物进行了并不算深刻的阐释,虽然这种做法有些炫耀的成分,但对于一个失明失聪的人来说,其阅读量与理解力也的确令人惊叹。曾经有一位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对海伦的学识提出质疑,后来二人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其他教师的监督之下进行了比试,结果博士生输到心服口服,把自己的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以盲聋之身习得五种语言,出版了十四部作品的海伦·凯勒,的确值得世人的尊敬与赞美。她在文章中信手拈来的文、史、哲的知识体量与深刻认知,更是她多年来艰苦学习的生动证据与成果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写于1903年,海伦·凯勒二十三岁时,如此年轻的她对乐观的阐释偶有逻辑难以自洽之处——尤其是她自己受惠于社会教育的人生经历,使她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的维护和推崇带有较强的个人情绪色彩,这难免有所偏狭——但其传达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强烈而深刻,的确值得所有读者深思。

海伦·凯勒以失明失聪的缺陷之身,成就了举世惊异的人生奇迹。她一生获得了诸多荣誉。1955年,海伦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1964年,海伦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她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如此等等。可以说,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一起,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华美的篇章,将人类的精神尊严和智慧力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她用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向命运发起挑战,并成功地将命运扳倒,展现了人类精神力量的无限伟大。她就像永远把巨石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一样,虽然艰难、虽然无望,但她知道这就是她的命运,于是便以全部的热情和积极的乐观精神永不停歇地劳作下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的身体缺陷就是她身上的巨石,当多少人因为不堪这种重负屈服投降时,她却用人类最坚定的精神力量将重负变为自己幸福的踏板。她一生与命运勇敢地厮杀,为了内心的光明坚定地奋斗,她不仅得到了永恒的光明,甚至她自身也转化为光明之源,照亮了万千众生。因此,她的故事将会被永远传诵,永远铭记。

刘春芳
2019年1月11日 VAz5jv4WpDDBFARxmATAmPNLFBVcZn5+V64J2iy5kTlj5nCzEl/GaOxMlIRkYu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