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双重螺旋的并行世界

即便是平日里,在会津若松町的街道上也到处都是观光客和修学旅行的学生,巡游市内的巴士总是满员。这种状况可能也与NHK电视台热映的电视剧《八重之樱》有关吧。

饭盛山上有白虎队十九勇士的墓地,山脚下有一处巴士站台。下车后沿着神社旁边的道路往上走,台阶尽头是一座六角形的塔。塔的周围缠绕着连绵不断呈倾斜状的屋檐,光是从外表上看就觉得非常怪异。这就是会津荣螺堂。

它的内部构造更是惊人。付完参观费后进入佛堂,左手边有一条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的坡道。这样扭曲的空间设计,在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所有古建筑里面是绝无仅有的。

荣螺堂竣工于1796年,原本这里是一座名叫正宗寺的寺院。佛堂的通道两边供奉着33座观音像,意思就是参拜了这里就等于完成了“诸国巡礼” ,可以获得相同的福报。

据说这种“速效巡礼设施”起源于东京本所的罗汉寺,因为大受欢迎而被推广至各地。罗汉寺的荣螺堂后被大火烧毁,没有存世,但如今在埼玉县的本庄市和群马县的太田市还保留着同样的建筑物。

不过那些荣螺堂的外表还是普通的四角形,像会津荣螺堂这样带有螺旋状上升坡道的佛堂在日本是独一份的。可以说它是日本建筑中的一个突然变种。

螺旋形建筑的系谱

据传会津荣螺堂的设计者是时任住持的郁堂禅师。他到底从哪里得到了灵感,居然设计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建筑?

佛堂的所有者——饭盛家族称这座建筑的灵感来源于“纸捻儿”。与此相对,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的小林文次教授通过在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研究后认为,该建筑的结构与达·芬奇的某张素描中出现的螺旋阶梯很像,可能间接地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不管小林教授的说法是否正确,回溯世界史就不难发现,很早以前的确出现过螺旋形的建筑。例如,彼得·勃鲁盖尔所绘的《通天塔》(1563年),以及伊拉克的马尔维亚宣礼塔等。

对于现代主义兴起以后出现的建筑师而言,螺旋形的空间构成是极具魅力的主题。建筑师F. L.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1959年)就极具知名度。勒·柯布西耶的“世界馆”和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这两座庞大的建筑虽然只停留在纸面上,但仍不失为绝妙的螺旋设计。

如今,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痴迷于螺旋形建筑,德国商业银行大厦(1977年)和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2004年)等超高层大楼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也在康索现代艺术中心(1992年)和西雅图中央图书馆(2004年)等建筑中使用了螺旋状连续空间的设计。

说起日本的螺旋状现代建筑,我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了叶祥荣设计的三角港水陆码头(1990年)、青木淳设计的潟博物馆(1997年)和坂本一成设计的House SA(1999年)等。

会津荣螺堂也在世界螺旋形建筑系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明治时代,政府发布了“神佛分离令”,原先置于佛堂之内的33座观音像被移至别处。曾经有一段时间,里面还供奉着白虎队十九勇士。现在里面展示的是宣扬孝道的“皇朝二十四孝”的匾额。如果有一天要再次更换展品,希望里面能摆上从古至今、从东洋到西洋各地的螺旋形建筑图样。那该多好啊!

一个空间两个世界

即便与这些数量庞大的螺旋形建筑相比,会津荣螺堂仍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它在拥有双重螺旋的同时,还有各自分离的动线。

沿着入口处的坡道向上走,就会到达顶端的“太鼓桥”。过了桥之后就是向下的坡道,走下去就到了出口,位置正好跟入口相反。

这两条坡道就只在顶端相连,除此之外,即使同处一座建筑之内,两者也互不相交,就像是两个平行的异次元世界。

虽然佛堂内部很狭窄,但上行和下行的人也不会相遇,而是被分割在两个世界之中。

正因如此,当通过建筑内部细小的空隙看到对面也有人的那一瞬间,总让人心生悸动,宛如透过自己所处世界的裂隙窥见另一个世界一般。

一个空间中同时存在两个世界。感觉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一旦实现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柴纳·米耶维就在长篇科幻小说《都市与都市》(2009年)中营造了一个“假设”的世界。会津荣螺堂就是这样一座建筑——它令人思考世界与空间存在形式的可能性。 GopV+jwmG5HK+0Qxw4pj3PfxbMdGVC3zS7Aa33p19X8yb/bm//fM4fx3VK4Cfs1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