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比月薪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是时薪

有两份工作,一份年薪15万,一份年薪20万,你选哪个?相信大多数人选择后者。是的,同事S也不例外。他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工作1:年薪15万的技术经理,主攻技术选型和架构,工作相对轻松,基本朝九晚五,偶尔加班。

工作2:年薪20万的项目经理,负责内部业务的实施、管理等,背负的KPI业绩压力大,且办公地点离S家较远。

他本能地被工作(资)2吸引,可仔细想了一下就犹豫了。前者需要每天工作8小时,而后者每天可能需要工作10小时,并且有很多节假日加班的情况,每天的通勤时间则增加不少,折算成时薪后完全没有优势。何况,S又是“有家有口”的人,选择工作2的话,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立马被压缩到角落里。

此时,S心里的天平自然向工作1倾斜。

时薪=(全部工作收入-工作花销)/投入工作的总时间。

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年薪高得让你羡慕不已,但聚餐活动时,他要么缺席,要么临时发来信息:“抱歉啊,突然有事加班,下回一定来。”终于在某天见到真人,发现他形容枯槁、面容憔悴,还一个劲儿地吐槽钱少事多。

看似明码标价的薪酬,掩盖了背后的种种隐性成本。比如,交通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在公司或其他任何地点的加班;健康损耗……想在空余时间里享受生活、自我成长等等,全都会成为一场空。

拿着“包月”的工资,干着不计“流量”的工作,还有个最大的暗坑:你的可能性,正被源源不断的工作量挤出门外,而这种可能性本可以带给你更高的价值或薪资。爱因斯坦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

我曾在一家按小时付费的雇佣平台兼职,时薪百元起。不仅流程严谨,而且采用以分钟为单位的计时方式,潜移默化中,会让人格外在意时间使用率,这样,效率反而比8小时班制多快好省。事实上,“包月包年”的时间是相当松散的。在办公室,你会分神,会浏览网站,会闲聊两句;在家里,饿了心神恍惚,饱了“饭气攻心”,翻个手机撸个猫,上床平躺磨洋工。然后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恨不能把键盘敲碎。

效率被注水到不行。可一旦把水分挤干,全身会处于备战状态,尤其以时薪计算时,逝去的每分每秒都能听到钱的声音,能不专注吗?能不精神抖擞吗?

与此同时,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对计划的控制权也更大了。每天24小时,数量上人人平等,但谁能将时间轴切割得越细,就等同拥有了加倍的“暗时间”。对内而言,计划的颗粒度直接影响到执行时的精确性;对外来看,能用小时表达进度会让你的信赖值瞬间飙升。可以做一份预估:同样一份工作,A说明天做完,B说明天下午做完,C说明天下午3点前做完。你觉得谁最靠谱?单位越小越可控,放之四海而皆准。

↑↑↑

以下方法,希望对你(的时薪)有帮助。

1.养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的习惯

比如使用番茄钟App,其显著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倒计时能给人紧迫感;二是了解自己的时间有效利用率。上班族一天工作8小时,真正被利用的时间能达7成就算不错了,至于9成以上更是凤毛麟角。你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埋头增加投入时间,最要紧是提高有效利用率。

2.下班后的规划

人和人的差距大部分是在下班后拉开的。有的人觉得工作一天累得不行,下班了还不能休息?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过: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本身,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很多人嘴上说自己辛苦工作了一天,但你问他做了什么,他也不见得能说清楚。培养爱好、运动健身、看书学习……深挖其中一项,均有可能成为日后触手可及的宝藏。

3.尽量避免持续性高强度工作

我知道这点很多人做得堪称完美,但还是要提醒下:不要以为懒散会上瘾,节奏慢或快都可成为惯性。

譬如我有阵子很忙,那段时间我走路和语速都变得很快,下手也特快——打电话时,对方还没说完,我可能手一快就挂了;连去做按摩推背(工伤),理疗师都感觉出来:“你等下是不是还要赶去哪里啊?”结果忙完后,过了好一段才恢复正常速度。回头想想,若是当时给自己放空哪怕就半天,没准效率还能事半功倍。

达·芬奇在这方面特别有感悟:“偶尔远离你的工作,给自己放松一下;回来的时候,你的判断会变得更准确。要离开一段距离,当你的工作变得愈来愈渺小时,你便可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谐与不合比例之处也就呼之欲出了。”

马云曾在美国中小企业论坛上表示,30年后人们每天只工作4小时。不管你愿不愿承认,靠批量贩卖工作量而获得丰厚报酬的路子已经逐渐狭窄。

即使彼时你已退休,即使如今你依然领着包月或包年的薪资, 关注自己的单位时间是否值钱,才不至于在看似高薪、实则廉价的虚相中模糊焦点,才可让你的含金量步步提纯,而不仅仅是单薄地镀金。 HCW9JdGhztBUCpabOl0G3IdZDMssFT2UADZjqD60oC45lwn3AuI4Mibizc80JP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