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墨子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意思是:做官虽讲才学,但必须以德行为本。古语亦有云: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首先就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正直之人。孔、孟提倡的“仁”、“义”,老子所讲的“天道”,墨家崇尚的“兼爱”,法家宣扬的“法治”,这些流传至今、亘古不变的美好品德的集合便是“人间正道”。

有一个走私犯,由于警方追捕的太紧,他灵机一动,带着所有的走私货物,躲进了一家破旧的教堂里。他请求牧师答应他将走私货物藏在教堂的阁楼里。那位虔诚的牧师当然立即拒绝了走私犯的要求,并要此人马上离开,否则他就要报警。

“我给你一笔钱,以报答你的善行,你看20万怎么样?”走私犯苦苦哀求。

牧师坚定地说:“不!”

“那么50万总可以了吧?”走私犯忍痛加码。

牧师依旧拒绝。

“100万,100万可以吗?”走私犯仍不死心地问。

牧师突然大发雷霆,用力把那人推到门外去:“你快给我滚出去,你开的价钱,已经快接近我心里的数目了。”

这则故事里,尽管牧师日读《圣经》夜做祷告,以圣徒自诩,为解救世人而工作,但他终究不是圣人,在他的心里,也有“贪”的念头,但这位牧师却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当走私犯开出的价码逐渐增加,逼近了他自定的道德价码时,他能够果断地掐灭贪欲,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说出了“不”,他最终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象卦曰:“君子以非礼弗履”,在中国古代“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明的发展,不同时代赋予“礼”不同的内容及内涵,现在,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每个人所能达到的自我规范、约束水平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道德底线,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树立道德底线,并将其不断地向“正道”提升,这样才能像卦中说的那样——“大壮、利贞。” Gf4zOSUI9Oq0c7D0Xdk8ZZtlT63acxvMa2dk3nj0FmmAe2wLuCHNvaTbV3LzOY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