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功赫赫的昭陵六骏

六骏的名字为: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騧。

李世民亲自题写的马赞为:

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译文为:骏足追风快如飞,倚天拔剑更生威。耸辔踏平陇中路,回鞍定蜀天下归。

特勤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译文为:身随金鞭腾空起,长啸一声入云里,入险摧敌数十阵,乘危济难赖骠骑。

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译文为:飞举起跃赛紫燕,飒爽神骏龙骨现,慑服三川豪气在,威凌八阵冲霄汉。

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译文为:四蹄轻捷如闪电,神采焕发天机间。驾此青骓驭飞练,定我河山功在先。

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译文为:山河未静难入寐,斧钺高悬显神威,四蹄生风汗血马,赢得旌旗凯旋回。

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译文为:立马按辔月吐华,御驷行空战天涯。唯愿四海藏弓矢,玉宇澄清安万家。

由李世民亲自为六匹战马题赞可以看出,隋亡以后,为了统一群雄割据的局面,建立唐王朝,李世民骑过的战马功不可没,而战马的功勋故事,也与李世民的功业融为一体了。

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果作战时的坐骑。

这是李世民在隋亡以后,为了统一割据的局面,而亲自指挥的第一次大战役。对手是薛举、薛仁果父子。时唐军初占关中,喘息未定,盘踞在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便大举向东进攻,来与唐军争夺史称形胜之地的关中地区。唐军要巩固关中地区作为立业的根基,必须扫除西来劲敌这个后顾之忧。所以,双方在浅水原(即陕西长武县境)排兵布阵,激烈厮杀。战争刚刚开始,薛举、薛仁果父子的部队锐甲尖器,来势汹汹,唐军有点招架不住,吃了败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镇高城(地名,今长武县北)也被薛仁果占领。618年冬天,双方集结兵力,进行决战,李世民知道薛军新近取得胜利,锐气正盛,所以据险设营,坚守不战,薛仁果虽然剽悍却求战不得,两军对垒,峙持60多天。后因薛军粮草用尽,处于进退两难之间,部下开始离心,有的投唐,有的逃亡,本来就骄横残暴的薛仁果,更像饿狼一样,狂躁不安。这时,李世民看准战机已到,密谋设计,连夜调兵遣将,先用少量兵力在浅水原诱敌,拖住薛军的精锐前锋宗罗喉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飞骑猛冲,薛军阵容顿时大乱,兵卒四散逃窜,唐军夺回了高墌。薛仁果来不及整收将士,慌忙向折墌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逃去。薛军虽受此创,但其元气未伤,若使其一旦集结起来,西北地区便依然不得安宁。李世民为了不给薛仁果集结兵力的喘息机会,不让将士休息,鼓励大家连续作战,尽灭敌军。他的舅父窦轨劝他穷寇莫追,不如让将士就地休整,但李世民没有听窦轨的再三劝阻,决计一鼓作气,全歼薛仁果。于是,他摧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直追一昼夜,驰奔200多里地,包围了折墌城,迫使薛仁果率残部开城投降。

战机稍纵即逝,李世民正是很好地抓住了决战战机,以神速铁旅,快速歼敌,赢得胜利。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鞍鞯俱全,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可以想象,它当年在黄土高原上的神奇之状。这匹战马身上没有被射中的箭,可能是因长途疾驰力竭而死,真不愧是唐太宗所赞的“追风骏足”。

薛仁果失败投唐,陇东地区得以安宁,关中地区终于巩固。不但如此,李唐政权还从陇东以西得到了西北的丰富资源,接济了自己的后方。这无疑加强了李唐争夺中原的力量。可见,这一战役意义的重大。

浅水原之战,唐军自己也有不小的伤亡,贞观四年,李世民特意在战址建造“昭仁寺”,并立碑来纪念死亡的将士,这和后来白蹄乌石刻立于昭陵具有同样的意义。

特勤骠,为六骏中的第二骏。马毛色黄里透白,故称为“骠”。“特勤”,是突厥族一官名,有唐史学者认为此马为突厥某“特勤”所进贡,所以叫“特勤骠”。619年,李世民在与宋金刚作战时骑此马。

宋金刚,刘武周的战将,刘武周割据马邑(山西朔县境内),受突厥的封号为“定扬可汗”,是独霸一方的“儿皇帝”。619年3月,乘唐军与薛仁果作战之机,勾结突厥向南侵扰。在太原防守的齐王李元吉,守御无方,被吓得连夜逃回长安。于是,刘武周、宋金刚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唐在山西的大片土地和军事要地太原。前部沿汾河河谷插入山西南部,威胁关中。高祖李渊也被吓慌了,打算放弃黄河以东地区,收缩兵力来守住关中。而李世民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失掉了河东,关中就孤立了,只有对来犯之敌,予以迎头痛击,才能扭转被动局面。他主动担任了狙击战的重任,蹬龙门,渡黄河,连挫敌军前锋。大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县西南)集结,与宋金刚对垒。先挫其锋,再磨其锐,又分兵掠扰其后,切断补给线,迫使宋金刚向后撤退。乘宋金刚军心动摇,给予穷追猛击,一昼夜接连战斗数十回合,追宋军在鼠雀谷(今山西介休县西南),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连打八次硬仗。秦琼、敬德大战美良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役之中,至今在民间流传,脍炙人口。这次追杀,李世民乘“特勤骠”猛插敌后,宋金刚阵营大乱,溃不成军,向北逃窜而去,唐军收复了太原及山西大片土地。特勤骠在这次战役中“应策腾空”,载着李世民勇猛地飞入敌阵,建立了功绩。

昭陵六骏碑记载:陈列在祭坛“东第一”碑刻特勤骠踏着黄河的坚冰缓辔而行,和主人一样,在临阵之前有克敌制胜收复河东的信念。

第三匹骏马飒露紫,是李世民在战东都王世充时所乘的战马,马为纯紫色。马前,雕一牵马拔箭之人,马前胸中一箭,牵马拔箭人名丘行恭。丘行恭是稷州郡县人(稷州辖区即今扶风、武功、眉县等地),“善骑射,勇敢绝伦”,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员著名战将。丘行恭的故事和飒露紫紧密关联,是李世民与王世充之战中的重要人物。

621年,李世民率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北邙山会战。李世民为了试探敌阵虚实,并想亲自试一下敌军的强弱,正当双方对峙之时,便率精骑数十,出敌不意而猛冲敌阵,杀开一条通道直入敌后。因为来势猛,冲击力太大,敌人顿时晕头转向,一片慌乱,几乎无人敢当其锋。然而李世民只顾猛冲,和其余战将失去了联系。这时,王世充的将士清醒过来,分头围追堵截。李世民抖擞精神,左突右击,展开激战,不料战马飒露紫在这时被敌箭射中,情况万分危急。忽然,一声大喝,远远地杀来一彪人马,为首的大将军丘行恭率众赶来迎救李世民,丘行恭手起刀落,与李世民大战的敌将未反应过来已身首异处。王世充的军卒见将军被杀,纷纷向后撤退。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受伤的飒露紫,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大声喊杀,连斩敌数人,终于突破了王世充军队的截围,归入自己的唐军大营。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这次战功,在贞观年间,“有诏刻石为人马以像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

钦定全唐文记载:“紫燕骝,平东都时所乘,前中一箭。”

昭陵六骏碑还记载:飒露紫陈列在祭坛“西第一”。碑刻丘行恭正在拔箭,飒露紫眼神低沉,头依偎着人,臀部稍稍后坐。四肢无力,好像强忍万般炙痛,全身抖动着作临死前的最后挣扎。

太宗李世民在赞语中说其“紫燕超跃”,以“紫燕”形容骏马飞奔,如春燕一样轻捷。而“威凌八阵”,则表述其力踏敌阵之功。

丘行恭拔下射进马体的毒箭,马立即仆地而死。

飒露紫马体高大,有学者认为其是一匹“汗血马”,而传说中的汗血马,出自西域大宛,大宛,汉代国名,即撒马尔罕,在前苏联境内。

青骓,是一匹苍白色杂毛马。为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作战时所乘。虎牢关的虎字与李世民的曾祖李虎犯讳,因而唐史称作武牢关,在今河南汜水县境内,为三国时著名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地方。

617年,隋炀帝死于江都(扬州),隋亡。接着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而与此同时,窦建德在河北东寿称帝,国号夏,年号五凤。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这几个大的势力,各自弄了一个小朝廷。

620年,唐军发动统一战争,大军朝东,兵锋所指,洛阳被围困。王世充虽有精兵强将,但因粮草缺乏,一座孤城,危机四伏。他于是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援。而此前王与窦曾经常互相攻掠,从未有过结盟,只是今次唐大军压境,迫使王世充不得不伸手向窦建德求援。这个时候,窦建德刚刚在山东打胜并吞侵了孟海公的部队,军威正盛。他认为唐军一旦攻取洛阳,势力大涨,下一个矛头必然是指东对付他窦建德了,这样他就很危险了。所以他做出了救洛阳的王世充的决定,谋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也算长久之计。

窦建德率十万大军西行,解救洛阳之围。唐军听说窦建德来救王世充,一些人便主张撤退,免得被窦军打个侧翼攻击,腹背受敌。李世民则认为,撤退洛阳之围,王世充得到河北粮草供应,如虎添翼,两军合力击唐,不但河东之地难保,而且统一大业也将付之东流。所以,他果断采纳了郭孝恪、薛收二人的建议:围洛阳而打援军。

李世民先派3500名骁勇将士,抢先占取虎牢关,据险坚守,以逸待劳,然后选择战机,与窦建德军作战。这样一来王世充只好龟缩在洛阳城内,不能与窦军联系。窦建德孤军深入,只有速战,但却因险关难攻,十万大军一直屯留月余。唐军一面扼关坚守,一面用轻骑去骚扰窦军后方。窦军攻关遭到失败,粮道也时常被切断。

621年5月,窦建德心中急躁,企图全力攻关,布阵长20多里,全线推进,做出了孤注一掷的举动。李世民骑青骓马,攀到山上观望,指挥狙击来犯之敌。窦军的一切弱点,被李世民看了个清清楚楚。当窦军列阵大半天以后,士卒腹空,身体疲倦,纪律松弛,李世民看得真切,认为战机已到,遂下令全力反攻。他自己亲率劲旅,冲锋上前。青骓马一声嘶鸣,昂首飞一样冲入窦军之中。李世民驱马深入敌营,四处冲突,竟在窦军的背后,树起了唐军大旗。窦军终于大乱,士卒心中惶恐,自相践踏,全线溃退30里。唐军猛冲猛打,穷追不舍,活擒窦建德,十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死的死,散的散。河北大片土地被唐军收入囊中。王世充得知窦建德被捉,窦军已垮,自知洛阳死守已不可能,便举旗投降了唐军。

这一战,李世民生擒两支大的割据势力首领,标志着中原已归李唐政权。

石刻青骓,作疾驰狂奔冲锋陷阵的样子,马身中五箭,前胸一箭,身后四箭,都是在奔突冲锋时被迎面射中的。令人叹服的是,既然是迎面射中的箭,却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这匹战马飞奔的速度之快。李世民在赞语中对这匹战马给予极高评价,而最后一句“定我戎衣”一语,对虎牢关之战决定全局的胜利,给予了深刻概括。

第五匹神骏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的马。什伐也译做“叱拨”,都是波斯语“阿显婆”的缩译,意即汉语的“马”。既然用波斯语做马名,那当然是一匹波斯马了。波斯,即今伊朗,在隋唐之时,“丝绸之路”的货物多汇集于此,然后转到中东和非洲等地。波斯商人聚集在唐都长安的很多,波斯马从“丝绸之路”来到东土是情理中的事。

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作战时的另一匹战马,石刻画上,此骏马作凌空飞奔之状,与青骓一样也中了五箭。只是,这箭射的方向有别。五箭均在臀部,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的,可以看出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再次经受了生死考验,好几次遭受危险,有三匹战马伤亡,终于取得战争全胜,基本完成了他们父子统一中原的大业。在赞语的第四句“青旌凯归”中,李世民流露出他的内心中的兴奋,也流露出他对战马的爱怜之情。

六骏中的最后一匹战马,叫拳毛騧。

这是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所骑的马。

刘黑闼,窦建德兵败被擒后重新崛起的河北军首领。

621年7月,刘黑闼与突厥相勾结,在漳南(山东恩县)起兵,半年时间,从唐军手中夺得了窦建德原有的大片土地,消灭了许多唐军。

622年年初,李世民决定歼灭刘黑闼。他亲率大军东征,与刘黑闼军相持于沼水。

在沼水县(河北曲周县境),双方曾做过激烈的搏杀。唐军勇将罗士信,就是在守沾水城时死于刘黑闼手下。双方相持两个多月,刘军粮草不济,但仍与李世民打个平手,胜负各有彼此。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罗成的父亲罗艺等率幽州的军士,前来助李世民夹击刘黑闼,刘黑闼腹背受敌。

勇将如云的唐军,又施展诡计,先阻塞沾水上游,诱使刘黑闼渡河决斗。刘黑闼军队力图死里求生,勇猛异常,拼死追赶亲做“诱饵”的李世民,李世民的坐下战马拳毛騧身中九箭刚上河岸,眼看就要追上的时候,处于洺水河谷谷底的刘军,没料到唐军从上游决堤放水,排山倒海的大水顶头劈下,刘军措手不及,大部分被水冲淹。唐军乘机大举掩杀,刘军死伤惨重,乱作一团。刘黑闼见局势无法收拾,只好引领200余骑,突围逃往突厥。唐军巩固了河北、山东两地。

且说这拳毛騧马,原名叫洛仁碑,是都督许洛仁送给李世民的一份礼物。所以马名以人名相称。许洛仁,原名许洛儿,是许世绪的弟弟。后来,高宗李治继位时,许洛儿又进献良马,李治曾夸奖道:“此人家中恒出良马……”可见,许洛儿是一位驯马的能手。许洛儿死后,享受了与其他显贵同等的陪葬待遇,也陪葬昭陵,在他的墓志上,也清楚地记述了这些往事。志文说,在围攻洛阳的战役中,“公(许洛儿)于武牢关下进騧马一匹”“……号曰洛仁碑。及天下太平思其骏服,又感洛仁诚节,命刻石图象于昭陵北门。”

“弧”本作“騧”,都读“瓜”或“娲”。南北朝时,宋明帝因“騧”与“祸”二字的音形相近,是不大吉利的,所以用马旁作“瓜”代之,遂成马騧。拳毛騧的毛色特点,据记载,是黄马黑嘴头,全身为拳毛,即旋毛。据《清波杂记》记载,有马名“碧云騧”,即为旋毛。马有旋毛,本来是被认为贱丑的,但若是矫健善走的良马,则贵不嫌丑,丑也就不是缺点了。拳毛作马名,当是取贵而不掩旋毛之丑的意思。李世民在赞诗中说拳毛騧天马行空,可见其独特之处。

六骏碑刻拳毛騧健步徐行,展现了李世民驾驭战场、胸有成竹的大家气度。

昭陵,在唐代被视为“神灵”之地,昭陵六骏也因李世民的推崇而被其后人视为“神物”。据传,唐天宝十四年(77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出动15万大军向长安扑来。唐军在潼关一线奋力阻截,六骏便参加了战斗。《安禄山事迹》记载:“潼关之战,我军既败,贼将崔乾佑领白旗军驰突,又见黄旗军数百对,与乾佑斗。后昭陵奏:是日,灵宫前石人马汗流。”两个月后,著名诗人杜甫便在《次行昭陵》诗中写道:“玉衣晨自举,石马汗常趋。”李商隐在《复京》诗中也写道:“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大诗人们,都把这个六骏参战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加以歌颂。

六骏浮雕作为我国雕刻艺术的辉煌篇章,已经和正在影响着世界艺术史。鲁迅先生在20世纪之初曾于西安讲学见到历代帝王陵石雕,见到神骏面貌,深情赞道:“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其实,并不是鲁迅一人对昭陵六骏做过赞评。自唐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盛赞过六骏,已无法统计。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赞曰:“昔日太宗拳毛马騧,近时郭家狮子花。”宋代张耒写了《昭陵六骏》诗:“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米芾写了“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万金”,明代,倪子敬写了《唐石马图诗》:“后精坠地云气黑,龙媒贡自那耆国,英风飒爽生天闲,白玉鸣珂紫金勒……”刘永的《谒昭陵》,付振商的《重过昭陵》,龙膺的《发咸阳次礼泉怀古》……还有王云风的《题六骏》:“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清时的杨筠《昭陵》:“草新龙碣老,苔古骏图肥”,张鹏翮的《九嵕山》:“烟笼六骏鸾歌歇,云锁九峻树影重”,宋伯鲁的《与祭昭陵》:“簇簇旌旄暝色中,神骏祗今馀断石”……无不给后人留下了名篇佳章。

在咏赞和感叹昭陵六骏的同时,保护昭陵六骏的人,更让人敬仰。

北宋的游师雄,就是一位保护昭陵六骏而留下大名的人。

游师雄,字景叔,北宋京兆武功人。曾学书艺于张载,进士及第,官至顺德(今甘肃平凉)军判官,军器监丞。宋哲宗元祐年间,因战功升迁陕西转运判官。他不但有武功,而且通晓文史,很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在任陕西转运判官期间,曾对关中一带的一些文物进行了维修保护,为延续人类文明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崇祯五年(1632年),礼泉知县范文光也整修了昭陵祭址,重修了唐太宗庙。清陕西巡抚毕沅,在自己任期,题写了昭陵碑石30多通,并于乾隆四十九年建立《防护昭陵碑》。这些有识之士,都为保护昭陵六骏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的行为,应当受到后人的敬仰,也应当使后来的那些盗掘祖宗陵寝的窃贼们汗颜。 jWiQvhQPojs21BfKJOcBlEuWMbgyhVfjbnKjtCbfIgOwkGtRPZAalTVXLHlLCh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