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2.1 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陈宏辉、刘利、杨瑞龙、李维安等。综观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2000 年以前处于研究的探索阶段,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多为转述西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2000 年以后,特别是 2002 年后,国内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逐步走上正轨,不再转述西方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 2000 年 1月至 2017 年 3 月的文献进行检索,对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文献共有 3 365 篇,其中从 2002 年 1月至 2017 年 3 月的文献有 3 346 篇,占到这些文献的 99%以上,说明在 2000—2002 年的 3年间,我国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成果很少,但 2002 年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我国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面的研究 [28-30] 、在利益相关者分类方面的研究 [31-33] 、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管理方面的研究、在伦理管理方面的研究等诸多领域。本书只对与本书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1)旅游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2007 年张文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整合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共享机制 4 个方面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 [34] ,并提出了合作的策略。2007 年,屈颖和赵秉琨在论述旅游伦理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市场中利益相关者对旅游伦理的影响,提出了应从自律性和他律性两方面加强旅游伦理的建设 [35] 。2010 年,胡北明和王挺之在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诉求,并重点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确定的方法 [36] 。2011年,杨花英分析了旅游产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之后提出了利益协调机制 [37] 。2012 年,赵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论述了区域旅游合作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对于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冲突根源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各地政府间的协调机制、政策规章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协调机制、企业间协调机制的制度性框架内容及所涉及协调路径所应遵循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则 [38] 。方怀龙等人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39] 。2014 年,方勇刚和黄蔚艳分析了乡村旅游与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透析了利益冲突的原因,提出了协调冲突的途径以及具体方法 [40] 。2015 年,剧琳彬和刘树军对边界共生型体育旅游景区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合理方案 [41] ,方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的冲突。这些文献对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措施或方法。

案例方面的研究也很多。2000 年初,很多学者对我国各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进行了研究。如 2007 年张安民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及博弈均衡 [42] 。韦复生结合利益主体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探讨了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分析了多方利益主体间的冲突类型和引发冲突的因素,提出了冲突的解决范式和实施步骤 [43] 。2011 年,刘春莲和李茂林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关系、利益诉求及利益冲突,总结出了协调西江千户苗寨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方法 [44] 。这些方法的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西江千户苗寨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纪金雄以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理论,提出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概念,并在对下梅古村落各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现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态位进行分离优化,营造出一种“生态位差异化”的优势,以此缓解下梅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并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 4 个方面构建了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 [45] 。在国内的很多文献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机制的提出,但是这些机制如何实施和落地,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2013 年,唐杰锋重点研究了湘西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并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关系协调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46] 。任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图谱,结合主要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认为应当平衡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制衡和协调长效机制 [47] 。文中的利益相关者图谱给了作者一些启发,但是,在如何平衡利益和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方面,作者并没有进一步论述。2014 年,赵春雨等人以希拉穆仁草原为例,分析总结了各核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及冲突矛盾关系,最后根据共生理论,提出了草原旅游共生单元的利益共享机制、共生环境的联动配合机制、共生界面多样化发展机制以及一体化共生模式的控制与保持机制 [48] 。孙建平等人分析了九寨沟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点和关注点,构建了九寨沟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谐共生机制模式 [49] 。2016 年,黄洁等人对青木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及其成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针对旅游者、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具体矛盾冲突,提出了协调利益的措施,为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50] 。2016 年,伍百军在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兰寨古村落旅游开发以“政府主导、社区协作、企业参与和旅游者监督”四位一体的模式,为兰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2] ,也为本书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些借鉴。2016 年,谢春山和于霞对文化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进行了研究,对界定出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了阐述 [33]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及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旅游合作等层次和内容,目前的研究在共同治理方面缺乏实践经验,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国内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理论判断和规范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

2)在利益相关者管理方面的研究

经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 2005 年,吕亚洁和王晓立认为企业要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入手来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 [51] ,但是在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协调冲突方面,作者没有进行论述。2006 年,胡海燕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构建了布达拉宫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想模式。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者提出了具体管理内容和评价指标 [52] 。2007 年,郭华探讨了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利益博弈过程,提出了“协调利益、保障权利”的总原则,并指出以“政府主导、居民赋权、市场参与、多方协作”为特点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现阶段适合乡村旅游社区的理想治理模式 [53] 。2011 年,赵英梅对考古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冲突管理策略,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对考古旅游景区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冲突管理,以期对我国考古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 [54] 。2012 年,朱莲具体分析了九华山风景区每类利益主体诉求的差异和制衡力的失衡问题,依据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基于分权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对策 [55] 。2013 年,张琨、李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入手,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必要性和当前我国利益相关者管理发展现状,最后对我国利益相关者管理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56] 。2014 年,张静从会展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影响会展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相关者,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即“与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关键相关者建立共生共赢的关系” [57] 。2015年,王燕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得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具有层次性的一种综合责任。从理论上理顺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在什么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得到合理的论证 [58] 。2015 年,罗伟亮等人认为利益相关者管理不但需要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作用方式和程度以及其对管理目标的影响,而且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客观运行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 [59] 。2016 年,陈卫东和张紫禾通过分类研究利益相关者与微电网企业之间的关系类型和关系管理策略,厘清了微电网市场的运行模式,绘制出微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图,为微电网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应用参考 [60]

3)企业伦理方面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我国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伦理关系的典型研究有:2003 年,陈宏辉在其研究中引入了伦理管理 [61] 。2005 年,陈宏辉和贾生华剖析了企业中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特点,进而将公司治理的本质理解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并阐明公司治理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动态地满足多维度的平衡要求 [62] 。2007 年,邓丽娜和王韬认为企业要加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管理,以德治企 [63] 。2008 年,夏恩君等人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伦理决策模型构建思路,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 [64] 。2011 年,夏绪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筑了包括 35 个测量项目的 8 因子评价体系作为企业伦理经营状况测评工具,对企业伦理评价进行了研究,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65] 。2012 年,任明哲基于餐饮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讨了餐饮企业的商业伦理,就餐饮企业如何面对商业伦理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66] 。2013 年,潘奇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及其企业应用进行了探讨,重新定位和探索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构建了对话实现框架 [67] ,为企业经营实践提供了新参照,为进一步反思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警醒。2014 年,黄孟芳和张再林对经济伦理企业主体性认知进行了介绍,建构了以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经济伦理 [68] ,这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伦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曾晖通过对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及对其中关系的阐述,研究分析了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应尽的伦理责任 [69] ,该研究对促进我国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方面的研究,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项目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起到一定作用。2015 年,姜雨峰和田虹探讨了组织伦理文化的中介作用和利益相关者压力与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 [70] 。本书的研究清晰地阐述了伦理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作用机制,明确了伦理和文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监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帮助,激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16 年,陈仕伟为了实现数据共享的健康运行和促进大数据时代的顺利发展,提出有必要进行伦理治理,他首先对大数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及其表现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伦理治理的原则 [71] 。潘楚林和田虹基于利益相关者等理论,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环境伦理的影响,建立了中介和调节模型 [72] ,其探究结论丰富了领导力理论,扩展了对企业环境伦理的研究,为企业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管理启示。

在国内,利益相关者理论除了在以上方面有所研究,还有一些研究是关于以下内容的:①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②职业经理人;③未来研究方向;④利益要求及实现方式;⑤利益相关者排序;⑥价值链;⑦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⑧公司治理;⑨实证检验;⑩企业绩效等。鉴于本书的研究主题与以上研究内容密切性不大,因此不再对其做详细论述。

总而言之,国内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规范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和运用研究成果很少,现有的运用研究成果大都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理论的被接受度,因此,我国学者应加强利益相关者实证方面和可操作性运用方面的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

2.2.2 国内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

中央对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历来就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解放军作战时要注意保护全国各地的重要文物古迹。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持续进行。1950 年,梁思成、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他们提倡整体保护,反对大规模拆迁。“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所有建筑遗产保护条例全面废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物以及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开始逐步恢复。综观国内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关于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研究、关于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关于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方面的研究(如程晓燕的《文物古迹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袁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等)、关于保护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如单霁翔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王景慧的《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等)、关于保护的周边环境和规划设计的研究(如阮仪三2003—2012 年间的一些研究、饶皓璞的《基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江郎山景区规划调整与建筑设计研究》等)、关于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的研究(如何鹏和陈昊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评估与立法保护》、杨晓婷的《战争遗迹价值评估与合理利用研究》等)等几方面,鉴于本书的研究,只对相关性较大的两方面综述如下。

1)关于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研究

国内关于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文献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综述研究

如 2014 年,佘海超对近十年来我国有关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他所分析的 66 篇文献分别是从以下 3 个角度开展的研究:遗产保护原则和方法角度,城市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实践角度以及城市社会、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 [73] 。这些研究和探索虽已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基于可持续角度的建筑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还未提及。

(2)公众参与领域、参与方式的研究

如 2007 年,刘婧对公众参与的起源及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西方民主发展脉络的梳理,揭示了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以及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 [74] 。刘婧还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了国内外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从实施对策和制度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建设,探讨了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政策和保障机制 [75] 。2016 年,齐晓瑾和张弓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理论背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与现状问题,随后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方式的优化建议 [76] ,认为增进对公众参与新方式的理解和回应,认识公众参与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对增强文化遗产保护要素的确定及保护措施制定的合理性与可接受度、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如 2012 年,刘敏对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尤其重点研究了企业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可行性 [77] 。2016 年,龚亚西和高颖玉对苏州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借鉴北京、天津等城市遗产保护的经验,分析了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等在城市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为苏州城市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78] 。2016 年,郑钦方等人对台湾建筑遗产防灾中的公众消防演习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如何以“文化价值优先”的整体性原则,拟订古迹历史建筑防救灾标准流程,探讨了鼓励民众参与的整合机制,初步建立起作为制度文化的文化资产的防灾体制 [79]

(4)公众参与的困境、路径及实证研究

如 2009 年,王华和梁明珠以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为例,对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并就中国内地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80] 。2013 年,张金玲和施丽辉以抗倭遗址蒲壮所城为例,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我国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力量弱、途径少的现状,提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发挥当地志愿者和文化精英社团、高校师生志愿者团体、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民营资本等的力量和作用的建议 [81] 。2014 年,杨颉慧对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及路径进行了研究,面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困境,提出了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路径 [82]

(5)关于国外公众参与的研究

如 2011 年,朱练平等人对国外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和公众参与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83] 。2011 年,汪丽君等人从冲突、多样性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美国建筑历史的遗产保护历程进行了研究,对美国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运动充满矛盾冲突与多样性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公众参与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目前美国社会广泛认同的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观念 [84] 。2012 年,张国超介绍了美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建议我国可以从提高参与内驱力、加大法律制度供给、降低参与成本、拓展参与渠道等方面构建对策 [85] 。2013 年,张国超研究了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提出我国的遗产管理应在加强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完善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疏通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渠道等 3 个方面加强建设 [86] 。2014 年,黄松指出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保护重在公众参与,介绍了墨尔本城市遗产保护的原则与体系,公众参与的基础与途径,注册制管理模式,为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思路 [87] 。2016 年,刘春凯研究了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借鉴,对英国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公众参与体系的架构、文化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体系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方向,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尽可能规避发展风险,真正走向健康、高效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借鉴思路 [88]

2)关于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国内在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面,关于实证的研究居多。如 2012 年,王纯阳等人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对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及利益诉求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方式 [89-90] 。2014 年,贾丽奇和邬东璠基于天坛利益相关者的意愿与诉求,对公众“实质性”参与天坛遗产保护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了公众“实质性”参与天坛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建议,为天坛外坛环境整治的正式规划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91]

在现有文献中,还有对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的研究。如 2006 年胡海燕以布达拉宫为例,对世界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想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构建了布达拉宫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想模式,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具体管理内容和评价指标 [52] 。2011 年,倪斌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建筑遗产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从产权完备程度对建筑遗产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政府保护、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在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行为的分析得出结论:各建筑遗产利益相关者保护立足点不同,与建筑遗产关联度越高的利益相关者越关注建筑遗产的使用价值以及经济利益分配,与建筑遗产关联度越低的利益相关者则更为关注遗产的非使用价值 [92] 。2011 年,陈辰以南京市佛教遗产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佛教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佛教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指出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是造成种种开发问题的重要原因,最后据此提出了佛教遗产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对策 [93] 。2013 年,石应平等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古城拉萨的城市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国近年来城市遗产研究的新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对古城拉萨城市遗产的类型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对古城拉萨城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94]

以上国内现有文献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虽然绝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研究,但是没有从根源上提出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2.3 国内关于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国内学者关于对建筑遗产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因此,作者扩大了检索词,改为“遗产+利益协调机制”,共检索出 3 篇文献,分别是:2015 年施大尉等人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对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进行的研究,文章以兴化垛田为例,梳理了兴化地区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传统旅游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并明确了利益主体间的责任划分,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 [95] 。2015 年陈炜等人以广西桂平西山为例,对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剖析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并据此提出了利益协调机制 [96] 。2015 年鹿奇对西湖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以西湖遗产地为调研对象,首先对利益相关者、文化遗产旅游及利益协调机制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西湖遗产地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分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了实证调查,最后提出了西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树立相同的价值理念,形成明确的角色定位,建立协作与融合机制,建立沟通机制,建立监控机制等 [97]

以上文献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但是由于本书探讨的是建筑遗产保护利益协调机制,和旅游地协调机制的建立还有一定的差异。除了以上文献,以下几篇文章也给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 2006 年吴可人对城市规划中四类利益主体进行了剖析,并对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 [98] 。2008 年,徐虹等人针对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受益不均、开发主体不明晰、产品深度不够等进行了探讨,借助于共生理论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及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初步探析 [99] 。2010 年,纪金雄运用共生理论,对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100] 。2011 年,杨花英等人立足于湘西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实际,对旅游产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建立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共享机制 [37,101-102] ,然而限于本书篇幅,在此不再具体分析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分析显得不够透彻。2012 年,田晓华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关系主体及其冲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乡村旅游的利益协调机制 [103] 。2013 年,欧阳琳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和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对具体研究个案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歧和表达利益诉求的基本手段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从制度创新层面引入“第三方”管理思想,为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利益群体有序和有效的表达构建了必备的平台和载体 [104] 。2014 年,吕丽辉和鹿奇分析了龙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利益主体诉求及利益关系现状,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利益协调机制,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为其利用提供了思路 [105] 。2014 年,李楚彬和肖婷以广东沙湾与江西婺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当地村民与游客四大利益主体,通过沙湾古镇门票收费等事件反映出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探索了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利益分配的有效机制 [106] 。2015年,郭小涛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矛盾冲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找出了产生冲突的几个主要原因,针对西江旅游社区冲突的情况和导致冲突的主要问题,对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建议 [107] 。2015 年,汪子茗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识别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涉及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然后通过理论总结与社会调查的方法对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重要程度进行归纳。文章就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居民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机制调整策略,给相关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08] 。遗憾的是,文章只论述了核心型利益相关者两两之间的博弈行为,而没有对较为复杂的三角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只注重了历史回顾与描述以及逻辑推理等方式,缺乏定量分析,使得文章的研究主观性较强。2015年,叶萍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也为本书提供了一些思路,尤其是拆迁利益协调保障机制的提出,给了作者一定的启发 [10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很多学者以不同的研究对象对旅游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利益协调机制。但是利益协调机制的提出都比较相似,大多包括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并没有针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或不协调问题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利益协调机制,以上文献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 eaonuJNXi0iTR1m7KhfEMuRznN3OAV+v7ok8Lma0GPsS23zzwqiD5oWgDqedOj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