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予”。
古代天子的自称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称谓“予一人”。《尚书·汤诰》是商代开国君主成汤的一次讲话。成汤打败夏桀回国后,向前来朝贺的诸侯申明自己推翻夏桀的原因,一开头就说:“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啊!你们各方的诸侯,请明白听我的申诰。西汉学者孔安国解释说:“天子自称曰‘予一人’。”成汤在讲话的结尾处又说:“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你们各方诸侯有罪,罪都归于我一人;我一人有罪,不会归罪于你们各方诸侯。
《礼记·曲礼下》中说:“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之君称为“天子”,天子管理诸侯、分派职守、委托政务、论功授职,自称“予一人”。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予,我也。自‘朝诸侯’以下皆是内事,故不假以威称,但自谓‘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之所以自称“予一人”,乃是天子的自谦,谦虚地言明我的才能也只不过是众人中的一人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图 11 小篆 [予]
图 12 小篆 [幻]
“予一人”也写作“余一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了周敬王的一段话:“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我没有一天忘记,忧心忡忡,就像农夫盼望丰收一样,提心吊胆地等待收割的时候到来。
那么,“予”的本义是什么?又为什么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呢?
“予”是后起字,我们来看看“予”的小篆字形 (图11) ,《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所谓“推予”,是指用手推某物给予对方。但这个字形却看不出手和物在哪里,又是怎么推给对方的。清末民初学者林义光在《文源》一书中解释说:“辗转推予,如环相连。”又说下面的一撇意为牵引之,“以示相推无穷也”。这是为了补足许慎不合理的解释,实在牵强。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则认为“像上下两个织布梭子尖端交错形,其中一只还有线引出,用以会梭子推来推去之意”,本义为“用梭子推来推去织布”。织布梭子应该是狭长形,不像这个字形中两个相连的三角形这么规整,虽象形而会意,但也十分牵强。
东汉学者郑玄在为《礼记·曲礼下》“予一人”所作的注中,认为“余、予古今字”,即二字实为一字,“余”是古字,“予”是今字。后世大多数学者都遵从郑玄的这一论断。而且“予”有一个古文字体确实从余从口,其实就是“舍”字,“舍”有施舍、给予之意,因此张舜徽先生说:“其本义自为许与,而予物为其引申义也。”
如此一来就很清楚了,正如郑玄所说的“余、予古今字”,“予”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由假借“余”而来。
至于“予”的本义,又与“与”相通,因此段玉裁认为“予、与古今字”,在给予这个义项上,“予”和“与”也是古今字,“与”是古字,“予”是今字。张舜徽先生总结“予”的本义时说:“凡推物予人,亦必先有言语许予之诚,故古人造字,即取象于此。”因此“予”的古文字体从余从口。他接着说:“余者,语之舒也。凡有言语许予之诚,必出之以慎重,而不为轻疾之词。反之,则轻疾许人者,恒口惠而实不至,所谓轻诺寡信也。幻从反予,意即在此。”
“幻”的小篆字形 (图12) 是倒反过来的“予”,即“幻从反予”。《说文解字》:“幻,相诈惑也。从反予。”这也就是张舜徽先生所说的“轻疾许人者,恒口惠而实不至,所谓轻诺寡信也”,只不过是“相诈惑”而已。
以上即是“予”的本义和“予”之所以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