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当下、意图和荣幸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弥留之际,他越来越感觉到口渴难耐,于是,护士喂了一点水给他,斯金纳特别舒服地啜饮着,吐露出平生的最后一句话:“这太美妙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受鼓舞、很有启发?临终之时,斯金纳先生的器官纷纷衰竭,肺就要停工,白血病肆虐于整个身体,可他还是能充分享受人生中一份最简单的快乐。

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三个重要主题,与每位追寻内在满足的人士休戚相关。无论你如何踏上这条道路,无论是通过诸如ACT这种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还是经由佛教、道教或是瑜伽这些古老的东方修行路径,你都会遇到这三个核心主题,我总结为三个P:当下(Presence)、意图(Purpose)和荣幸(Privilege)。

当下

想要追寻持续的心满意足,就需要发展全然活在当下的能力。可是,全然处于当下(投入此时此地的体验,并保持开放),并不容易做到。为什么?这得归功于我们与生俱来的绝妙礼物:人类的头脑。头脑真是无与伦比,没有它们,我们统统都会陷入麻烦。可一旦拥有头脑,你就会发现,它们从来不会停止思考,对此你无能为力。头脑从早到晚会产生大量的想法,经常让我们“上钩”,然后让我们和当下的生活脱节。每天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处于一种漫游状态,并且会错失此时此刻的体验。而且,很多人甚至根本都没有发现这一点。

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比如,你在洗澡时,温暖的水流冲洗着你的身体,有那么一两个瞬间,你全然处于当下:完全沉浸在沐浴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中。水从你的后背顺流而下,那份温暖轻抚你的肌肉,身体也随之愉快地醒来。之后……不过几秒钟的光景,你就再次陷入思绪:“今天还有什么没做完的事?”“哦,我必须把那个项目搞定。”“哦不,我忘记告诉苏珊女孩之夜派对的时间了。”“今天我要给蒂米做点什么好吃的午餐?”“啊哈!再坚持三天就可以去度假喽!”“嗯,我的腰越来越粗了,还是恢复锻炼吧。”

当你越来越沉浸在想法中时,洗澡这件事也就会逐渐淡化到背景中。你知道自己还在洗澡,但不再全神贯注。仿佛你的身体在自动地洗澡,而你的头脑却在上演一大段精彩对白。很快,当你还没意识到怎么回事时,洗澡结束了。

坦白说,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会花大把时间胡思乱想,游荡于“心理迷雾”的蒙蔽中,因此错失生活中很多丰富多彩的时刻。当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现实裂隙时,也很容易如法炮制。头脑会迅速生产出无尽无休的痛苦想法,轻易就“吸引”了我们。例如,如果现实生活在你家门口出乎意料地甩下一些重大事件(突然病危、经历离婚或是某种灾祸),我们很可能变得茫然无措,简直“无法思考”,或是一时失忆,甚至想维持日常生活都力不从心。

全然投入手中之事并对当前任务保持注意的这种能力,对于学习任何技能或是从事任何活动来说,都非常关键;同时,对于采取任何一种有效行动来说,也至关重要。因此,如果想要有效回应生活扔给我们的种种痛苦和灾难,就必须首先让自己安处“当下”。

说明:“当下”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正念”(mindfulness),我在本书中会交替使用这两个词语。目前,正念是西方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你可能会从教科书和自助书中了解到它来源于佛教。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佛教只有2600年的历史,正念的历史悠久得多。在本书中,我们将走近“正念”,或称“当下”,而且是通过ACT这种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它和传统的东方修习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不同。

意图

“是的,是的,”人们有时会说,“你说的都很对,活在当下,可是真到生活中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特别重要。仿佛花朵需要阳光,当下也需要意图,否则就会面临一种风险:尽管全然活在当下,却缺乏生活的意义。

所有人必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发现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在这个星球上度过的大部分时光,我们持有怎样的立场?我们愿意为之倾注时间和精力的这条道路,到底通往什么样的终点?

当然,有些人会追随他们所属的宗教、家庭或是文化赋予的意图,并为此感到快乐,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一种使命感,这个任务知易行难。我们越能去联结一种能够指引当下和未来行动的意图,就越能感到志得意满,深感自己每时每刻都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时光。

对有些人来说,现实撕开一个巨大的裂隙,其实会有助于澄清生活的真正使命:我们开始触碰那个“更宏大的图景”,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联结自身的核心价值,并且收获成长和进步。我们甚至还能找到一个理由,或是创造出一种使命以点燃自身的热忱,并因此感到充满活力。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影响则完全相反:我们的头脑可能会强烈对抗现实撕开的裂隙,宣称生活毫无意义、希望渺茫和不堪忍受。一旦被这些想法套牢,我们就会失去生活的意志,活着成了一种负担,一切都索然无味。因此,在遭遇现实裂隙并且想要选择一种立场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探索到底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的价值何在,这样才能创造和描绘一种生活的使命感。

荣幸

木柴和火苗在壁炉中接触燃烧,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很美妙的温暖体验。同样,意图和当下在内心深处相遇,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很美妙的荣幸体验。一种荣幸,意味着一种特殊利益,或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一些有利条件。假如,我们将生活看作在行使一项荣幸的权力,觉得活着本身就值得感激和欣赏,而不是把一切视为理所应当或将生活看作亟待解决的麻烦,那么,生活自然会令我们更加心满意足。我们平时总喜欢说,生命是“短暂的”“珍贵的”或是“一份礼物”,可实际上却经常迷失在想法中,与自己的意图渐行渐远,很难真正欣赏此刻拥有的一切。

当重大苦难突然降临时,这种情况就会更普遍。我们的头脑可能强烈抗议:“这不公平!”“为什么让我摊上这种事?”“我真受不了。”“生活为何如此艰难?”“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更有甚者,在一些严重情形下,还会出现“我想死”的念头。不过,信不信由你,即使是处于巨大的不幸当中,依然有人能够将生活视为一种荣幸,并且充分利用它。(正如我在之前章节中提到的,如果你的头脑抗议说这对你绝无可能,不妨就让它唠叨,当它是背景广播,接着往下读就行。)

斯金纳的临终时刻

斯金纳临终一语的故事恰好呈现出3个P的维度。即使是濒临死亡的时刻(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现实裂隙会比这个更大),他还是能够全然处在当下,尽情品尝最后一口清凉的水。就意图来说,斯金纳倾其一生致力于帮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这方面,他确实取得了丰功伟绩:他的理论和研究推动了西方心理学变革,对当代心理治疗、心理教练和个人发展等很多理论模型也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临终一刻,他是不是也在表达同样的意图?当然,我们也只是猜测,不过在我看来,他帮助他人的意图始终如一,一直体现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想想看,“这太美妙了”的重点是什么?难道不是鼓励和安慰那些他深爱的人,那些当时正痛苦万分的人?

对于3P中的第三个维度,他也做出了优雅示范,展现了如何将生活视为荣幸,如何充分利用生活赐予我们的良机。

这个故事和每个人都有关联。我们是多么频繁地难以欣赏拥有的一切;多么经常地将生活视为理所当然;多么司空见惯地错过生活中那些非凡和奇迹般的体验;多么习以为常地依靠头脑的自动导航、漫游度日,并且在行动时缺乏清晰意图的引领;又是多么轻易地受困于麻烦、恐惧和失落,然后对生命中的一切美妙视而不见。

请不用担心,我在这里并不是要给你讲一些神话故事,装作生活撒满鲜花、尽皆甘甜,从此以后我们就“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毫无疑问,现实生活荆棘丛生、满目疮痍。无论此刻多么美妙,只要活得足够长,你早晚会遇到巨大的现实裂隙。然而,即便痛苦和艰难在侧,依然有很多值得体味、感恩和欢庆的事情,哪怕你正处于极大的悲伤和恐惧中。不过,如果不能优先使用“当下”和“意图”这两个原则,你就很难真正做到。(这也是为什么“积极思考”很可能会没用,因为自我劝说每片云彩都镶着一道金边,特别是如果你将这种方法作为应对痛苦的主要策略,事实上,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做法会在长时间内加剧你的痛苦!)

显而易见,假如你真正面临某种威胁,如关在集中营,在监狱中饱受摧残,或是在荒郊野外挨饿,这种情形恐怕很难和品味欣赏生活沾边。但是,既然你在阅读本书,显然你的情况就不在此列。也许对某些读者来说,你的情形真的与那些极端情况类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我也不想就此争辩。我唯一想做的,就是邀请你继续保持开放的头脑,你不需要相信这3个P中的某些或是全部肯定有用。只是请你接着阅读,对接下来发生什么保持好奇。

目前,我的目标只是提高你的觉知力,因此,我邀请你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何时何地会出现这3个P。例如,某个挚爱之人离去时,我们很多人可能会在葬礼上体验到这3个P。有时,我们完全沉浸在葬礼时分(当下);有时,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承载着意图;也有时,我们很感激他人传达的友善和爱(荣幸)。因此,无论你在此刻生活中正纠缠于什么议题,都请留意3个P出现的那些时刻。

何时何地,你能够全然安处当下,全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中?何时何地,你能够遵从自身意图,做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事?何时何地,你能够体验到一种荣幸感,在那时拥抱和欣赏生活的本来面目?

也请留意,你是如何帮助自己创造这些时刻的,它们又如何为你的生命增添色彩。“留意”,这个简单的动作本身就会带来很多不同。也许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显眼,但你将会发现,正是它构筑了人类内在满足的最深根基。 cobgwsM10DQBHFKsWBNnenvyDR5FcOMicTzdCOXeLsGpk9W/4GX/Ues/zdWS+U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