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当你被生活掌掴,面临现实裂隙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掴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随时遇到它:生活猝不及防地给我们沉重打击,令人惊慌失措、伤心欲绝,也会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我们唯有挣扎前行,但有时也难免跌倒在地。

生活对我们的“掌掴”有很多种形式,有时十分暴力,出手就是重拳,比如:深爱之人离世,罹患重病,严重受伤,遭逢意外,遇到暴力侵犯,孩子先天残疾,事业失败破产,惨遭背叛,遭遇火灾、水灾等天灾人祸……而有时,它出手相对温和:发现别人拥有的正是我们渴望的,嫉妒在心中一闪而过;感觉自己和别人失去联结,为此深感孤独痛苦;突然受到刺激,然后对自己在刺激下出现的反应感到不满;还有那些刺痛感,比如挫败、失望、被拒,等等。

有时,掌掴事件会很快褪色、成为回忆,仿佛曾经的一阵短暂、粗鲁的敲门声;有时,被掌掴的经历则会带来残酷的打击,令我们深陷迷雾,需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才能缓过来。无论掌掴的形式如何,有一点都毫无疑问:它会伤害我们。它突如其来,令人厌恶和抗拒,但问题是它还只是序曲,随之而来的一切会更加艰难。因为当我们被掌掴惊醒后,接下来就要面对“现实裂隙”(the reality gap)。之所以称为“现实裂隙”,是因为一边是我们“拥有”的现实,另一边是我们“想要”的现实。两者之间的裂隙越大,各种痛苦的情绪就会越猖獗:羡慕、妒忌、恐惧、失望、震惊、悲伤、生气、焦虑、暴怒、担心、内疚、怨恨,甚至还有仇恨、绝望和厌恶,等等。而且,裂隙通常不会很快弥合,可能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好几年,甚至是好几十年!

大多数人在应对巨大的现实裂隙时,深感力不从心。因为社会文化从来就没有教我们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更不用说如何才能在应对裂隙的过程中让自己茁壮成长并持续满足。每当遇到现实裂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努力弥合它:尽快行动,改变现状,尽可能达成期望。如果成功了,即弥合了裂隙,我们就会感觉良好:深感幸福,心满意足,重归平静,如释重负,而且很有成就感。这种感觉当然很棒,毕竟如果做点什么就能心想事成,而且不是采用犯罪手段,也不违背自己的核心价值,不制造更大的难题,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假如没有达到目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现实裂隙无法弥合,比如:深爱之人离世,挚爱的伴侣离开,心爱的孩子移居海外;这辈子都不能有孩子,或是孩子先天患有某种严重障碍;我们想要交往的朋友对我们不感兴趣;失明,或是身患绝症;没有自己希望的那么聪明、天资过人或是美丽动人……那么,我们会怎样?另外,即使这些现实裂隙能够弥合,却耗时良久,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个过程?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提到市面上所有的心理自助图书都可归为两类:一类宣称你能够拥有渴望的一切,只要用心去做就行;另一类主张你无法拥有想要的一切,但依然可以过上丰富多彩和奖赏丰厚的生活。显然,本书属于第二类。

坦白说,我很惊讶会有人相信第一类书的观点,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生活,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等,无论这个人是有钱、有名、有权,还是十分美丽、健康或聪明,你终将发现无人能够幸免:只要活着,我们就都会经历失望、挫折、失败、丧失、拒绝、疾病、伤害、衰老和死亡……

如果面临的现实裂隙很小,或是看似能迅速弥合,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处理得不错。但是,随着裂隙越来越大,无法弥合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就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困境中挣扎。正因为如此,拥有“内在满足”特别重要,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幸福和活力感。即便面对巨大的现实裂隙,即便梦想永远不会成真、目标一直无法实现,即便生活总是残酷不公地对待我们……我们依然能拥有“内在满足”。

这和“外在满足”截然不同,我们当然会竭尽所能达成理想,让自己感觉更好。弥合裂隙,实现目标,获取生活中真正渴望的一切,“外在满足”确实重要。毕竟,谁不想心想事成,谁不盼诸事如愿?只是,“外在满足”并不总是可行。(如果你认为可行,那一定是选错书了,你应该读读那些宣称你必将应有尽有的书,它们会告诉你,只要你向宇宙祈祷并坚信心想事成就行了。)

显然,本书关注的是“内在满足”:相对于从外部获取满足而言,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和幸福感,需要在我们的内部持续培育。而且,美妙之处在于:实现“内在满足”的资源对我们来说总是触手可及,每当需要时就会从内心涌出,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过,尽管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内在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外在满足”:我们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世俗之欢,让自己的欲望、渴求和需要都充分得到满足,力争不断实现目标,只要可能,我们当然要弥合现实裂隙。我真正想强调的是,我们无须过度依赖从外在世界获取幸福和活力,即便是处在巨大的痛苦、恐惧、失落和丧失中,我们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22位盲人

你一定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三位盲人对一位马戏团领班说:“我们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能不能让我们摸一摸?”于是,这位领班把他们带到一头珍贵的大象面前,幸好这头大象十分温顺、友好。然后,第一位盲人抓着象鼻,充分感受,说道:“天啊,这头大象就像一条蟒蛇!”同时,第二位盲人用手四处抚摸象腿,提出反对意见:“一点都不像蟒蛇,它像大树的树干。”第三位盲人则仔细感受了一番象尾,然后说:“你们两个到底在说什么?这头大象不就是一根绳子吗?”

当然,这三位盲人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的观察其实都相当准确,但是,每个人感受到的都只是大象之谜的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同样的性质。本书的22章内容就好像有22位盲人在摸象。阅读每一章都能让你接触大象的某个局部:有时你会摸到大象的主体,比如躯干;有时你会摸到一些细节,比如眼皮……在本书结束时,你将完整地一睹大象的真容,得以欣赏它优美壮观的全貌。

我们探索的这头大象正是“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即ACT(读音同单词act,而不是a、c、t 3个字母)。ACT是一个有实证研究基础的科学模型,能够帮助人们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生活。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Steven Hayes)创立,以“正念”和“价值”的理念作为根基。如果你刚刚涉足ACT领域,还不清楚它如何帮助我们在面临挑战时依然充满活力,本书将会为你提供全面的入门介绍;如果你对ACT已相当熟悉,本书将会让你获得崭新的洞察,提醒你可能已经忘记的内容,令你仿佛故地重游,发现曾经错过的美景。

本书的章节设计不仅为启发思考,更为开启心灵。有些地方风趣诙谐、轻松愉快,有些地方严肃深沉,如我会和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可能会让你潸然泪下。我很喜欢将这些不同部分看作一扇扇窗:你站在窗边就能欣赏壮丽的风景,感恩此时此地,打开视野,看得更远、更清晰,这些窗户也为你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因此,我邀请你投入并享受这段旅程。没必要匆匆赶路。每一次,当你抚摸大象时,请仔细体味那种触感;每一次,当你开启一扇窗时,请仔细欣赏那处美景。就这样脚踏实地、水滴石穿,你终将学会如何在被生活掌掴时依然心满意足。 unSIAfNXFKEWgsbtJ4H7x1sJEdrnbZjWqj4pUdgLB/37i12CLhk8jl32wCLr4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