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当你被生活掌掴,面临现实裂隙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掴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随时遇到它:生活猝不及防地给我们沉重打击,令人惊慌失措、伤心欲绝,也会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我们唯有挣扎前行,但有时也难免跌倒在地。

生活对我们的“掌掴”有很多种形式,有时十分暴力,出手就是重拳,比如:深爱之人离世,罹患重病,严重受伤,遭逢意外,遇到暴力侵犯,孩子先天残疾,事业失败破产,惨遭背叛,遭遇火灾、水灾等天灾人祸……而有时,它出手相对温和:发现别人拥有的正是我们渴望的,嫉妒在心中一闪而过;感觉自己和别人失去联结,为此深感孤独痛苦;突然受到刺激,然后对自己在刺激下出现的反应感到不满;还有那些刺痛感,比如挫败、失望、被拒,等等。

有时,掌掴事件会很快褪色、成为回忆,仿佛曾经的一阵短暂、粗鲁的敲门声;有时,被掌掴的经历则会带来残酷的打击,令我们深陷迷雾,需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才能缓过来。无论掌掴的形式如何,有一点都毫无疑问:它会伤害我们。它突如其来,令人厌恶和抗拒,但问题是它还只是序曲,随之而来的一切会更加艰难。因为当我们被掌掴惊醒后,接下来就要面对“现实裂隙”(the reality gap)。之所以称为“现实裂隙”,是因为一边是我们“拥有”的现实,另一边是我们“想要”的现实。两者之间的裂隙越大,各种痛苦的情绪就会越猖獗:羡慕、妒忌、恐惧、失望、震惊、悲伤、生气、焦虑、暴怒、担心、内疚、怨恨,甚至还有仇恨、绝望和厌恶,等等。而且,裂隙通常不会很快弥合,可能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好几年,甚至是好几十年!

大多数人在应对巨大的现实裂隙时,深感力不从心。因为社会文化从来就没有教我们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更不用说如何才能在应对裂隙的过程中让自己茁壮成长并持续满足。每当遇到现实裂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努力弥合它:尽快行动,改变现状,尽可能达成期望。如果成功了,即弥合了裂隙,我们就会感觉良好:深感幸福,心满意足,重归平静,如释重负,而且很有成就感。这种感觉当然很棒,毕竟如果做点什么就能心想事成,而且不是采用犯罪手段,也不违背自己的核心价值,不制造更大的难题,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假如没有达到目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现实裂隙无法弥合,比如:深爱之人离世,挚爱的伴侣离开,心爱的孩子移居海外;这辈子都不能有孩子,或是孩子先天患有某种严重障碍;我们想要交往的朋友对我们不感兴趣;失明,或是身患绝症;没有自己希望的那么聪明、天资过人或是美丽动人……那么,我们会怎样?另外,即使这些现实裂隙能够弥合,却耗时良久,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个过程?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提到市面上所有的心理自助图书都可归为两类:一类宣称你能够拥有渴望的一切,只要用心去做就行;另一类主张你无法拥有想要的一切,但依然可以过上丰富多彩和奖赏丰厚的生活。显然,本书属于第二类。

坦白说,我很惊讶会有人相信第一类书的观点,如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生活,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等,无论这个人是有钱、有名、有权,还是十分美丽、健康或聪明,你终将发现无人能够幸免:只要活着,我们就都会经历失望、挫折、失败、丧失、拒绝、疾病、伤害、衰老和死亡……

如果面临的现实裂隙很小,或是看似能迅速弥合,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处理得不错。但是,随着裂隙越来越大,无法弥合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就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困境中挣扎。正因为如此,拥有“内在满足”特别重要,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幸福和活力感。即便面对巨大的现实裂隙,即便梦想永远不会成真、目标一直无法实现,即便生活总是残酷不公地对待我们……我们依然能拥有“内在满足”。

这和“外在满足”截然不同,我们当然会竭尽所能达成理想,让自己感觉更好。弥合裂隙,实现目标,获取生活中真正渴望的一切,“外在满足”确实重要。毕竟,谁不想心想事成,谁不盼诸事如愿?只是,“外在满足”并不总是可行。(如果你认为可行,那一定是选错书了,你应该读读那些宣称你必将应有尽有的书,它们会告诉你,只要你向宇宙祈祷并坚信心想事成就行了。)

显然,本书关注的是“内在满足”:相对于从外部获取满足而言,那是一种深深的平静和幸福感,需要在我们的内部持续培育。而且,美妙之处在于:实现“内在满足”的资源对我们来说总是触手可及,每当需要时就会从内心涌出,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过,尽管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内在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外在满足”:我们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世俗之欢,让自己的欲望、渴求和需要都充分得到满足,力争不断实现目标,只要可能,我们当然要弥合现实裂隙。我真正想强调的是,我们无须过度依赖从外在世界获取幸福和活力,即便是处在巨大的痛苦、恐惧、失落和丧失中,我们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22位盲人

你一定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三位盲人对一位马戏团领班说:“我们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能不能让我们摸一摸?”于是,这位领班把他们带到一头珍贵的大象面前,幸好这头大象十分温顺、友好。然后,第一位盲人抓着象鼻,充分感受,说道:“天啊,这头大象就像一条蟒蛇!”同时,第二位盲人用手四处抚摸象腿,提出反对意见:“一点都不像蟒蛇,它像大树的树干。”第三位盲人则仔细感受了一番象尾,然后说:“你们两个到底在说什么?这头大象不就是一根绳子吗?”

当然,这三位盲人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的观察其实都相当准确,但是,每个人感受到的都只是大象之谜的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同样的性质。本书的22章内容就好像有22位盲人在摸象。阅读每一章都能让你接触大象的某个局部:有时你会摸到大象的主体,比如躯干;有时你会摸到一些细节,比如眼皮……在本书结束时,你将完整地一睹大象的真容,得以欣赏它优美壮观的全貌。

我们探索的这头大象正是“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即ACT(读音同单词act,而不是a、c、t 3个字母)。ACT是一个有实证研究基础的科学模型,能够帮助人们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生活。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Steven Hayes)创立,以“正念”和“价值”的理念作为根基。如果你刚刚涉足ACT领域,还不清楚它如何帮助我们在面临挑战时依然充满活力,本书将会为你提供全面的入门介绍;如果你对ACT已相当熟悉,本书将会让你获得崭新的洞察,提醒你可能已经忘记的内容,令你仿佛故地重游,发现曾经错过的美景。

本书的章节设计不仅为启发思考,更为开启心灵。有些地方风趣诙谐、轻松愉快,有些地方严肃深沉,如我会和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可能会让你潸然泪下。我很喜欢将这些不同部分看作一扇扇窗:你站在窗边就能欣赏壮丽的风景,感恩此时此地,打开视野,看得更远、更清晰,这些窗户也为你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因此,我邀请你投入并享受这段旅程。没必要匆匆赶路。每一次,当你抚摸大象时,请仔细体味那种触感;每一次,当你开启一扇窗时,请仔细欣赏那处美景。就这样脚踏实地、水滴石穿,你终将学会如何在被生活掌掴时依然心满意足。 NGYjcVTOctw8Sw5kenwRtPft19+Hz9GFL9oCmxxcu2SznwLT1O3YkgUeAiY969Up



第一部分
被生活掌掴之后

ODJ9FTJ0grF4g2+wXHsnS4Jx4LFXsBEULoZQOMK+V6YLEY282b8fRFXIWZq2ma+l

第1章
四部曲

世事难料!我40岁生日之前,生活十分厚待我,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我暗自思忖:“或许真正的人生是从40岁开始的!”20年来,我笔耕不辍,完成5部未公开出版的小说,在此积累下,我的第一本书即将正式付梓。我十分热爱心理治疗师和生活教练的工作,职业生涯也正驶往激动人心的崭新方向。我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贴心的好友。但这一切,都无法和我生命中那份“狂喜”相提并论:那就是我最棒的宝贝儿子!当时他11个月大,初为人父的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爱意、无限喜悦和万般柔情,就是那种父母在面对小宝贝时自然涌现的感觉。

像大多数新手父母一样,我觉得我儿子是全世界最棒和最聪明的宝贝。我常常幻想他未来生活的情景。他在很多方面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像我,他会成为运动健将,在校园里被小伙伴前呼后拥,长大后自然迷倒一大片小女生。他肯定会读大学,成就一番辉煌事业。啊,梦幻王国如此奇妙!

然而,就在我们的儿子1岁半时,我和太太开始担心他的成长发育滞后于同龄人。除了其他一些表现外,最明显的就是他还不会走路,也不大会说话。于是,我们带他去看儿科医生,安排他接受专业评估。医生进行了全面检查,然后向我们保证,他只是发育“迟缓些”,“男孩一般都这样”,医生让我们不必担心,如果仍然心存疑虑,可以过阵子再回来瞧瞧。

3个月转瞬即逝,我们的担心与日俱增。孩子似乎总是“游离”于他的个人世界。那时,他马上就要两周岁了,可还不会走路。他常常扭动小屁股,摇摇摆摆,四处闲逛,看着很可爱、很好玩,但他这个样子却让我们忧心忡忡。而且,他开始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比如翻白眼,使劲儿勒玩具熊,磨牙,斜着眼盯着墙壁和地板上的平行线。他还是不怎么会说话,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于是,我们第二次带他去医院,新换的一位儿科医生非常重视,立即为他安排了更加全面彻底的评估,参与者还包括一位语言功能治疗师和一位心理学家。然后,就在我最心爱的小宝贝还差5天满两岁时,他被确诊为自闭症。

我的世界轰然坍塌。在过往的全部生活里,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痛苦!

“自闭症”就像“癌症”或“艾滋病”之类的字眼一样可怕:我平时听到都不寒而栗,何况如今这个诊断落在自家孩子头上,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人在你肚子上捅了一刀,又狠狠剜了几下,然后,不紧不慢地把你的肠子从伤口深处往外生拉硬拽。

我号啕大哭,低声啜泣。之前真的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受伤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我骨折过,生过重病,也经历过挚爱亲朋的离世,但是那些事带给我的痛苦和这次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Dr. 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哀伤五阶段”理论: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抑郁(depression)和接纳(acceptance)。尽管这个理论是针对死亡和临终情形的,但这些阶段同样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丧失、打击、危机和创伤。不过,这些阶段并不是严格对应和精准划分的,很多人可能不会完整经历全部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发生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同时发生,也可能来来去去、彼此交织,而且它们常常貌似“结束”,却很快“卷土重来”。

我们这里所说的被现实掌掴,是指那些不是很剧烈和严重的生活事件,你或许并没有感到哀伤,而主要是觉得危机重重、怅然若失。鉴于你至少会经历其中一些阶段,我们不妨就此进行简要的讨论。

“否认”是指一种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拒绝,或是缺乏面对现实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不愿谈论或思考发生的事情;竭力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生活弥漫着一种非现实感——终日游荡,茫然无措,仿佛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噩梦。

在“愤怒”阶段,你可能会对自己、他人或者生活本身义愤填膺。愤怒有很多“近亲”,经常造访的有:不满、愤慨、盛怒,或是一种遭遇不公、不义以及背叛的强烈感受。

“讨价还价”是指你努力尝试做一些你希望可以改变现实的事,从向上帝祈祷以争取某些事情的延缓,到要求外科医生承诺手术必定成功,等等,不一而足。通常你还会进行大量对于现实可能性的思考和幻想,而且具有一厢情愿的特点,比如,“但愿这件事没有发生”“但愿那件事没有发生”,等等。

不巧的是,“抑郁”的这个命名有误,它并不是指你正在经历通常临床诊断意义上的“抑郁障碍”,而是指悲伤、悔恨、遗憾、害怕、焦虑和不确定感之类的正常情绪,这些都是人类在面临丧失和创伤时出现的自然反应。

最后,“接纳”是指能够和现实裂隙和平共处,不再和它战斗或回避它。

在我儿子确诊后的数月里,我发觉自己反复多次经历了上述阶段。写作本书距离那一次被生活掌掴已过去三年,我也从中学习成长良多。尽管那次掌掴渐行渐远,已成追忆,但它所撕开的现实裂隙却一直都是敞开的。因此,我将在本书中分享个人经历,借以阐明度过这些阶段时需要秉持的基本准则。即便是老生常谈,我也必须要说,尽管这趟旅程道阻且长、痛苦随行,但与此同时,也一直会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厚奖赏。一路走来,沿途撒满巨大的悲伤、恐惧和愤怒,但同时也盈溢着充裕的喜悦、爱和奇妙,而我在这里,全然期待你能在自己的旅程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当然,你的现实裂隙在我看来可能很有挑战,或许你认识的人也有同感。离婚、死亡或残障,疾病、伤害或虚弱,抑郁、焦虑或成瘾,所有这些在旁观者看来都异常艰难,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又都存在相似之处。在每一种境遇下,我们都面临“发生的现实”和“渴求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裂隙。而且这个裂隙越大,我们真正能做的就越少。因此,我在本书中专门提出一种应对现实裂隙的策略,无论这个裂隙是大是小,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这个策略都会给你带来帮助。如果这个裂隙能被弥合,可以运用该策略弥合它;如果这个裂隙无法弥合(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也可以运用该策略让自己获得内在满足。

总的来说,这一策略包括四个步骤:

○善待自己

○落下锚点

○选择立场

○发现宝藏

下面,就让我们来快速了解一下这些步骤。

第一步:善待自己

感觉受伤,就需要善待自己。很不幸,这一点知易行难。对大多数人来说,头脑的默认设置就是一种尖酸刻薄、惯于评判、漠不关心或自我苛责的姿态(尤其是当你认为现实裂隙是你自己制造的时候)。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自我批评并没有实际帮助,但这些批评之声一旦响起,就难以止息。而当今流行的那些自助方法,比如挑战自己的消极思维,反复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练习自我催眠,长期来看对绝大多数人并不奏效,我们的头脑会继续停留在尖刻、评判和自我苛责的频道。所以,需要学习自我关怀的技艺;学习友善而温柔地自我抱持;学习给予自己支持和安慰,有效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情绪,从而减轻它们对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步:落下锚点

现实裂隙越大,随之而来的情绪风暴就越猛烈。痛苦情绪的波浪猛烈地撞击我们的身体,痛苦想法的飓风疯狂地席卷我们的头脑。当我们被这些想法和情绪的风暴裹挟而去,就会感到十分无助,唯有不顾一切尝试力挽狂澜、自我拯救。因此,当风暴袭来时,必须落下锚点,自我稳定,才能继续有效行动。抛锚并不是消除风暴,而是让我们保持沉着镇定,直到风暴平息。

第三步:选择立场

无论何时遇到现实裂隙,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可能会很有帮助:“面对这种情况,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立场?”我们可以选择对生活缴械投降,也可以选择做一些意义更深远的事。我们可以选择在内心深处珍视什么,然后用它们为苦难赋予尊严,从中获取前行的决心和勇气。

显然,我们无法返回旧日时光或是抹去已经发生的事,但可以选择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有时,选择立场就足以弥合现实裂隙,有时则明显于事无补。但是,只要亮明立场,我们就会随之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或许无法真正拥有渴望的现实,但我们能够因怀有意图去生活而感到真正的心满意足。

第四步:发现宝藏

一旦将前三步付诸实践,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和以往迥异的心理空间,就能在其中发现并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宝藏。最后一步听起来似乎很难实现,特别是如果你正处在强烈的焦虑、悲伤或是绝望中时,但其实是有可能的。接下来,我就举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数年前,我的朋友经历了痛失爱女的悲剧:她3岁的女儿猝然逝于败血病。我参加了那个孩子的葬礼,那真是我参加过的最令人肝肠寸断的葬礼,到场的人心中无不涌现出无限的悲伤。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的朋友一直都在探寻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这让我大为吃惊并深受鼓舞。痛失爱女给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悲伤、折磨和痛不欲生的感觉,作为当事人,她却还能真切地保持与生活中其余部分的联结。在为内心的悲伤创造空间的同时,她却还能够在外部世界寻求和亲友、工作以及自身创造性之间的联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确找到了爱、喜悦和舒适。痛苦并未真正消失,我怀疑它永难消逝,现实裂隙也并未弥合,怎么可能?但是,她已经能够对那个裂隙周围的现实世界心怀感恩,欣赏生活依然给予她的丰盛馈赠。

如果你没有孩子,可能就很难意识到这有多么不同寻常。我自己就完全无法想象有什么会比丧子之痛更可怕。在那种情况下,很多父母会陷入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选择自杀。但是,这绝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的确还拥有其他选择,即便头脑会就此否认。

这正是这趟旅程的最后一步:发现埋藏在一切痛苦背后的珍宝。我们并非要矢口否认深深的痛苦,或是假装毫发无伤,而是承认痛苦就在这里,与此同时,还能感恩生活的慷慨馈赠。

此时此刻,或许你会发现头脑正在抗议:它坚称你的情况和别人不同,你的生命会永远定格在无意义、空虚、悲惨或不堪忍受的绝境,除非你能真正弥合现实裂隙。假如头脑真这么说,请你放心:这些想法的出现完全是自然的。初次接触这个方法时,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假如我试图说服你“头脑所言皆是虚妄”,多半也会无功而返。我当然可以引经据典,拿出很多发表在领先心理学期刊上的ACT(接纳承诺疗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于抑郁、成瘾、减轻工作压力、晚期癌症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所有这些都会被你的头脑轻而易举地否决,一个评论足矣:“可是,那并不意味着对我也有用。”然后,我就没法继续争辩了。毕竟,这个方法可能会帮到你,但我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停止阅读,只因为头脑对你说,“这些都没用”,那你就绝无可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了!

所以,试试让你的头脑自说自话如何?让它畅所欲言,但请不要让它真正阻止你。你可以将它看成背景中喋喋不休的广播声,同时接着往下阅读,并且对会发生什么保持好奇。毕竟,尽管头脑常常为自己未卜先知的能力沾沾自喜,但实际上……谁又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ODJ9FTJ0grF4g2+wXHsnS4Jx4LFXsBEULoZQOMK+V6YLEY282b8fRFXIWZq2m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