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主人之声

你能听见它吗?你头脑里的那个声音?那个其实从来没有停歇过的声音?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误解,认为从某个角度来看能够“听到那个声音”的人是不正常的,可问题是,我们都曾听见过自己头脑里的那个声音啊!而且,大多数人听到的还是好几个声音!例如,人们常常陷入一种内在的心理辩论,辩论双方是“理性和逻辑之声”与“消沉和忧郁之声”,或是“复仇者之音”和“宽恕者之音”。另外,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自我评判的声音,通常被称为“内在的批评家”。(有一次,我问一位来访者:“你听说过‘内在的批评家’吗?”“是的”,她回答,“我的头脑里还有个批评家协会呢!”)

显然,思考能力极有价值,为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做出了巨大贡献。假如不能思考,那我们就既不能创造,也无法享受书籍、电影、音乐和艺术带来的乐趣,更不要说沉浸在快乐的白日梦中,规划未来,或是和所爱的人交流感情。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想法是没用的。试想,连线你的头脑,在接下来24小时里,把你所有的想法都记录在一张纸上。然后,请你读读这些记录,标记那些真正有助于你应对现实裂隙的想法,你觉得会占多大比例?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比例会很小。头脑很可能拥有它自己的想法:从早到晚喋喋不休,畅所欲言,却极少关心它说的是不是真正有帮助。头脑特别喜欢沉浸于过去的痛苦、担忧未来,或是困在此刻的现实裂隙中。而且,即便它一定会说些完全没用的话,可还是有本事立刻把我们吸引到它胡编乱造的故事中。

继续探索之前,我先要澄清我用“故事”这个词到底是指什么,因为我在和来访者说到这个词时,时不时就会有人感到被冒犯。“这些可不是故事(stories),”对方很容易提出抗议,“这些都是事实(facts)!”我一般会这么回应:“很遗憾你感觉被冒犯,但我说的‘故事’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一连串词语或画面。我可以用更常用的词语‘想法’,或是更专业的词汇‘认知’。但是,把它们称作‘故事’会更加有助于高效处理。你会发现,头脑一天到晚讲述各种故事。如果它们是‘真实的故事’,我们称之为‘事实’,但‘事实’只占所有想法的极小比例。我们的想法包括各式各样的主意、观点、评判、理论、目标、假设、白日梦、幻想、预测和信念,这些都很难说是‘事实’。所以,‘故事’这个词并不是在说‘想法’是错的、不准确或无效的,它只是一种描述方式,重在强调‘想法’只不过是传达信息的词语或画面而已。”

在本书中,我还是经常使用“故事”这个词,不过,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在头脑中将其替换为专业词汇“认知”,或是平常惯用的词语“想法”。

现在,请考虑一下:你的头脑会多么频繁地用那些引起内疚、恐惧、愤怒、焦虑、悲伤、失望或是绝望的故事,让你在夜晚辗转反侧,或是消耗你白天的大把宝贵时间?它会多么经常地把你拖到责备、愤恨、担忧或后悔的故事中?它会多么轻易地就让你感到压力巨大、紧张、愤怒或焦虑,然后给自己火上浇油?

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很频繁”,这就表明你的头脑很正常。是的,我的确在说“正常”。这就是正常人类头脑自然会做的事情。东方哲学洞悉此道已有千年,但不知何故,在西方世界,我们会认为头脑的这种运行方式不正常,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很不幸,因为这会启动我们和头脑的无谓之争,或是引发我们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尖锐批判,而这些做法同样徒劳无功。因此,我鼓励你采用一种不同的视角。不妨将头脑看作“故事大王”,它们根本不关心那些故事会不会有帮助,而只是竭尽所能想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你是否见过那幅很著名的画?它是一个著名唱片公司“主人之声”(His Masters’Voice)的商标图案。那幅画中有一只白色的小狗,名字是“尼珀”,它正万分着迷地聆听一台上了发条的老式留声机,播放的是一张有它已故主人声音的唱片。尼珀深深沉迷在那个声音里,它的头直接耷拉在留声机的大喇叭上。其实,我们也有点像那只小狗,头脑喋喋不休,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而我们和那只小狗的区别在于,小狗很快就会厌倦那个声音,它会发现那个声音什么都不能给它,然后就跑开做些更有趣的事。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头脑,我们通常不会丧失兴趣。纵然已经听过“头脑唱片”成千上万次,而且越听越感觉自己很悲惨,可我们还是很容易对它着迷。

心理迷雾

我们有很多种方式谈论人类这种“被想法吸引”或“被想法抓住”的倾向。我们可能会使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比喻,比如“他在千里之外”“她正云里雾里”“他迷失在想法中”。或者,我们可能会谈论担忧、思维反刍、往日重现、压力巨大、穷思竭虑或是心事重重。

基本上,人类这种独有的、极其宝贵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在迷雾中徘徊,沉浸在我们的思维中,错失此刻的现实生活。

当然,身处迷蒙烟雾中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植物熏香令人舒适放松,篝火旁的烟雾缭绕令人兴奋愉快。但是,烟雾如果变得过于浓烈会怎样?你会开始咳嗽,也会涕泪交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你继续在浓烟中呼吸,就会伤到肺。

与之类似,我们也会在某时某地被自身的想法完全吸引,而且,它们对生活很有帮助:躺在海滩上做春秋大梦,在头脑中预演一次重要演讲,琢磨一个项目的新思路,等等。只是,大多数人很难平衡这个尺度:我们花费太多时间在头脑里,整日游荡在乌云密布的“心理迷雾”中。

而且,没有什么会比一个巨大的现实裂隙更能加剧这种迷雾。我们“得到的”和“想要的”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头脑的抗议就越强烈。我们会爆发出没完没了的无益想法,比如,开始否认:“这不可能”;变得愤怒:“这不应该”;陷入绝望:“我应付不来,从来就没搞定过这种事”;或是因深感不公而备受折磨;也可能会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然后发现自己缺少很多,想要更多;还可能幻想出所有最糟糕的情景。之前提到过,这种思维方式十分正常,只是没什么实际帮助。

但是,继续深入讨论之前,我需要澄清一点:我们的想法本身并不是问题。想法并不会制造心理迷雾,是我们对想法的反应方式制造了心理迷雾。

我们的想法只不过是脑海中的词语和画面。你不必相信我说的,完全可以亲自验证。现在,停下阅读,接下来的一分钟,闭上眼睛,留意想法。它们出现在了什么地方?是活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类似画面、词语还是声音?(有时,当你试着这么做时,头脑会很害羞,想法都消失不见了。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只留意那个空荡荡的空间以及头脑的静默,并且耐心等待,它迟早会带着新鲜出炉的想法卷土重来,即便只是一句:“我还是没有任何想法!”)

***

你留意到了什么?假如在开始时头脑一片空白,你会留意到一个空旷空间,充满静默,但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些想法。也可能是一些词语和画面,或者兼而有之。(如果你留意到在身体上出现一种感觉或情绪,那它们恰恰就是一种“感觉”或“情绪”,请不要和“想法”混淆。)

如果我们允许这些词语和画面自由来去,让它们在觉知中匆匆经过,仿佛鸟儿飞过天空,它们就不会制造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紧抓不放,拒绝让其离开,这时它们就会化身迷雾,把我们从生活中劫持。

一旦我们陷入迷雾中,一切细节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生活也失去了丰富多彩。身陷迷雾让我们无法享受甜蜜。迷雾尽头可能是生活中的最爱,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演出,而我们却无缘看到。

如果你曾陪伴某个严重抑郁的人(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这个人或许就是你自己),你就会了解那层层乌云是多么难以穿透。在我们的社会中,抑郁者的情况很典型,他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可以改善和丰富生活的各种机会,可他们却熟视无睹,时刻陷入迷雾,感到窒息和绝望。(当然并不总是如此,但通常来说会是这样。)

我再说个自己的例子。大约在我儿子首次确诊不久的一天傍晚,我很想静一静,于是驱车前往海滩。行车途中,我开始想象宝贝儿子的未来生活,头脑中唤起令人不快的各种情景:精神迟滞、被拒绝、被嘲笑、被欺负、被欺骗、被孤立,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人,所以,等我落脚海滩时,仿佛置身噩梦。之后,我沿着海滩散步,心情越来越糟糕。噩梦持续大约半个小时,突然间,我倒吸一口凉气。我停下脚步,深感平静,以敬畏的目光注视着平生观赏过的最为壮丽的日落景色。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下,天空仿佛刚刚喷发过的火山:深红色、绯红色、金色和橘色的云彩,热烈喷薄,纵情绽放。我只是站在那里,凝视片刻,默然无语,很难相信刚才因为陷入思绪竟然险些错过这个美轮美奂的变化过程。

心理迷雾有很多种不同形式。身处浓烟重雾中,我们不仅错失良多,也会变得笨拙迟缓。烟雾越是浓重,就越难看清航线,越难超越障碍、迎接挑战。在ACT中,形容这种状态有一个专业词汇——“融合”(fusion)。这就好比是很多大块的金属融化在一起,我们和自己的想法也融化在一起。在融合状态下,想法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被看作绝对真理,必须遵从的命令、必须除掉的威胁,或是必须全然关注的事。

不过,一旦我们和想法解离(defuse),它们就会威力顿失。解离是指我们和想法分离,看穿它们的本质:不多不少,只是一些词语和画面。在解离状态下,想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但无论真假,我们都无须遵从,无须全然关注,也无须视为威胁。在解离状态下,我们只是简单地在想法中“退后一步”,从中“解扣”。如其所是地看待它们,只是一些词语和画面,然后,允许它们就那么存在。松开紧抓不放的想法,允许它们自由地到来、停留和离开。

同时,如果想法真有帮助,能够帮助我们友善和慈悲地对待自己,澄清价值,制订计划,采取有效行动,从而能够在实践中令生活更加丰富美好,那么,当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想法。我们不能受想法的控制,却可以由想法来引导。用这个方法时,我们很少在意想法的真假,而是对想法有没有用更感兴趣。如果我们紧抓想法或是被其紧抓,让想法牵着鼻子走,听从想法的命令行动,对我们适应和充分利用当前情境是否有帮助?对我们按照理想自我的方式行动是否有帮助?如果真有帮助,就利用想法;如果没有帮助,就与想法解离。

留意的艺术

我们已经练习过解离的第一步:留意(noticing)。留意我们正深陷迷雾,迷雾即刻消散。你会发现,当我们和想法完全融合时,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思考。真实的迷雾和心理迷雾的区别在于,在真正的大雾天气里踯躅而行,我们很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呼吸困难,前路模糊,方向不清。但是,当我们迷失于心理迷雾时,自己却常常觉察不到。例如,我们可能陷入担忧、愤恨的情绪,或是花好几个小时思考自己面临的难题。(你有没有类似经历:你一直在开车,但一直思绪万千,以至于对沿途风景完全没印象?或者,你在读某本书的某一页,读到最后却完全不记得读了些什么?)

因此,解离的第一步就是留意我们正在与想法融合。(或者说是迷失在想法中,完全被想法吸引和占据。)这就仿佛你突然间看了镜子里的自己一眼,对自己的模样感到惊讶;在一次旅行中,突然从自己的思绪中跳跃出来;或是你在和他人的一次交谈中,偶然发现自己没有在听,对于对方所说的一无所知……就是这样一些“啊哈”的时刻,你仿佛被温柔地推了推,或是从一次小憩中猛然醒来。

留意融合,即可解离——回到当下,不再恍惚。解离远不止于此(本书后面还会讨论),但是,留意自己的融合,是解离的第一步。因此,我邀请你每天练习,观察自己能否经常解离。能否发现自己何时何地更容易陷入迷雾中:是在私家车里?是在骑行时、工作时,还是赖床时?是在晚餐后、和孩子玩耍时,还是在洗澡或是和同伴交谈时?以下哪种类型的迷雾更容易让你深陷其中:忧心忡忡、愤愤不平、白日做梦、责备归咎、自我批评、祈愿思索、纠缠难题、昨日恐怖、糟糕未来,还是想到你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多?

同样,也请留意哪些生活事件最容易引发迷雾:一次争吵,开车时被人夺路,遭到拒绝,遇到失败,被不公或轻慢对待,临近截止期,获得很棒的机会,看到某人脸上的某种特殊表情,听到挑衅性的评论,得知好消息,得知坏消息,聆听一首歌曲,欣赏一部电影,观看一张照片,或是提及某个心爱的人?

当你终于走出重重迷雾时,请留意你身在何处,正在做什么,并且确认你刚刚在生活中错过了什么。

刚刚意识到自己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迷雾里时,大多数人会深感吃惊。而且,头脑还会继续针对这种情形添油加醋,不会放过我们:“哦,真是难以置信,我竟然又陷入迷雾,我到底是哪儿出问题了?为什么我总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解脱?”只要我们一不留神,很容易就会和这一大套“我不应该融合”的想法相融合!多么诙谐!当我们发现自己和那只聆听主人声音的小狗一模一样时,能不能也自嘲一番? HEqsOzRFnM+PByc7bmvP/v6NuvT603ZEaiwYKCZkM1XeSsLnPwTUNVMl/f7uJ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