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夙沙氏“煮海为盐”与中国古代盐业文明

关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具体方法与过程,先秦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直到唐昭宗时(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在位),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生卒年不详)撰著《岭表录异》,其中《野煎盐》最早记录了海盐的制作过程。文曰:

广南煮海,其利无限。商人纳榷,计价极微数。内有恩州场、石桥场。俯迩沧溟,去府最远。商人于所司给一百榷课,止销杂贷三二千。及往本场,盐并无官者给遣。商人但将人力收聚咸池沙,掘地为坑。坑口稀布竹木,铺蓬簟,于其上堆沙。潮来投沙,咸卤淋在坑内,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气冲火灭,则取卤汁,用竹盘煎之,顷刻而就。竹盘者,以篾细织。竹镬表里,以牡蛎灰泥之。自收海水煎盐之,谓之野煎,易得如此也。(录自《太平御览》)

距离刘恂大约六百年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公元1587年—公元1666年)在《天工开物》中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了上述方法: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传神,而取法则异。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

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天工开物·作咸》)

在这段文字中,宋应星将海盐的制作方法大致分成三种。方法一,在海潮不能浸漫的高岸取盐。盐民们各有盐田,互不侵占。将寸余厚的稻秆、麦秆灰或是芦苇、茅草灰,均匀撒于地面,并压制密实。次日天晴,灰下会迅速结满盐茅,过午即可收集,并淋洗煎炼。方法二,在潮水清浅之地,不用撒灰,只等潮落,次日天晴,过午即可收集盐霜,加以煎炼。方法三,在能被海潮淹没的低洼处,挖掘深坑,放置竹架或木棒,上置苇席,苇席上铺沙子。海水中卤气卤水聚集入坑,便可取卤煎炼。海盐制作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如阴雨连绵,则海盐难出,此即为“盐荒”。在整个“煮海为盐”的过程中,如果海水盐卤浓度不够,就只能制成少量甚至不能制成海盐。正如《北堂书钞》引《鲁连子》所载:“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淘沙,虽十宿不能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夙沙氏为源头的中国古代盐业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一同前进。“煮海为盐”的过程,是技术进步的过程,财富聚集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沉淀演进的过程。

殷商时代的金文中,尚未出现“盐”字,而“卤”字出现较多,且“卤”与“西”为同一字。有学者指出,“古代地处黄河下游,河东盐已被认为是西方,所以‘西’与‘卤’为同一字” 。殷商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中部以东和山东境内,较而言之,河东地区及关陇地区皆被视作西方。文献显示,“天生曰卤”,即自然晒成的盐,产于西方;“人生曰盐”,即人工制成的盐,产于东方。可以推测,殷商时代,海盐的数量并不多,故而珍贵异常。

“盐”字首次出现,是在《周礼》中。《周礼·天官冢宰》记载曰:“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 这段文字是说,周代已设置有专门负责王室用盐及诸事用盐的专职人员:“盐人”。盐人负责祭祀时供给苦盐、散盐;款待宾客时供给形盐、散盐;为君王烹制膳食时供给饴盐;王后、王孙标准与君王等同。调和其他食物之前,需先备制好各种盐,候命以待。《隋书·食货志》进一步解释道:“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煮海以成之;二曰盬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于戎以取之。” 苦盐,指的是大颗粒盐;散盐,指的是细粉状盐;形盐,制成虎形、专供祭祀用的盐;饴盐,带有甜味的戎盐。不同类别、形状的食盐,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享用,这说明周朝的制盐业有所进步,盐的种类、形状已经较为丰富。

上述文字还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早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执掌食盐的“盐官”。《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这段文字十分古奥,意思是说: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疏通。那里土地灰白,海边是广大的盐碱地。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丝、麻、锡、松和奇石。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筐装的蚕丝。进贡的船只沿汶水到达济水。截至目前,关于《尚书·禹贡》这部古著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笔者按: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但至少可以推断,早在比春秋战国更为久远的时代,珍贵的海盐,已经作为贡品存在。

前文有述,至迟在汉代,已有祭祀夙沙氏的盐宗庙出现。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保存有不少供奉夙沙氏的庙宇和会馆,较为著名的如山西运城盐宗庙、江苏泰州盐宗庙、江苏扬州盐宗庙等。2012年,在韩国丽水世博会上,山东省将“孔子与和谐思想”、“管子与海洋生态”、“夙沙氏与海洋化工”并举为三件“省宝”,向全世界推介。

近年来,随着“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发现,致力于盐业史研究的学者们,围绕夙沙氏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盐宗”夙沙氏及其“煮海为盐”这个古老的话题,在当下仍然具有丰富而崭新的意义,吸引着无数学者去探索和发现。 yjUB7MQvWzms9UhlNdB3KaZAeco2N0PFXQvvfwe78WoSqgcUfKJYlkZWuDrBHL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