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蚩尤血”与解池传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试图将蚩尤的故事以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付诸笔端。这里,集中考察蚩尤与解池相关的传说。遍搜文献,所得如下:

《孔子三朝记》载曰:

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古名其地为“解”。

《孔子三朝记》收录于《大戴礼记》中,记录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年代久远,资料珍贵,向来为学界重视。黄帝在“中冀”杀掉蚩尤,蚩尤身死尸解,血化为卤水,成了后来的解州盐池。因为蚩尤尸解于此,故而此处名为“解(州)”。这段文字本身并不难理解,但“中冀”的具体位置,一度为学界争论。中冀,即冀州中部;冀州,古“九州”之一。《尔雅》释“九州”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大禹建立夏朝,设九州,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古冀州包含今山西全省、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等广大区域。

又,东晋王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90年)《拾遗记·高辛》载曰:

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故南方有肥泉之水,有白垩之山,望之峨峨,如霜雪矣。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瑙也。不可斫削雕琢,乃可铸以为器也。

黄帝除掉了蚩尤,以及四方群凶、八方妖魅。他们尸首遍野,填满山谷,堆积成丘,血流成河,积聚成渊。数年之内,血液凝结如同石头,骨骸发白如灰,尸液注流如泉。南方肥沃之泉、白垩之山,皆由此而来。《拾遗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专门收录神异鬼怪故事传说,内容多荒诞不经。在这段文字中,蚩尤和恶魔、妖魅并列,是黄帝的敌对方。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这也代表了后世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的褒贬态度:颂赞黄帝,贬斥蚩尤。

又,北宋沈括(公元1031年—公元1095年)《梦溪笔谈·辨证》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尧梢水,一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如果说前面王嘉《拾遗记》属于文学家的浪漫主义想象,那么沈括《梦溪笔谈》则代表了科学家的现实主义哲思。这段文字录在“辨证篇”中,写解州盐池方圆有一百二十多里,大雨时,周围山上的水都会注入其中,但盐池从未发生满溢之事;大旱时,也从未见盐池干涸枯竭。盐池之中,卤水红色,流于版泉之下,当地俗语称此为“蚩尤血”。紧接着,沈括写道,盐池中央有一泉眼,涌出的淡水可使卤水结晶成盐。此外,盐池北还有一条尧梢河,又名巫咸河。巫咸河水一旦注入盐池,卤水便不能结晶,所以,人们又戏称它为“无咸河”。当地人修筑大堤以防巫咸河水注入盐池,如同防备大敌。推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巫咸河水污浊,会堵塞卤水,形成淤泥沉淀。

又,南宋罗泌(公元1131年—公元1189年)《路史·蚩尤传》曰:

蚩尤好兵而喜乱,逐帝而居于浊鹿。……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方百二十里,面色正赤,故俗呼解池为“蚩尤血。”

南宋罗泌的《路史》是一部记述各种神话传说的杂史大成之作,内容涉及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罗泌笔下,蚩尤骁勇善战,性格叛逆,不听黄帝号令,黄帝将其擒杀,蚩尤血化为卤,后成解池,方圆百二十里,池水殷红如血,因此,解池又被称为“蚩尤血”。《路史》中的内容,大致情节与前代相去不远。

又,清代蒋兆奎(公元1729年—公元1802年)《河东盐法备览》曰:

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万世之人食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

与南宋罗泌《路史》中的文字内容相近,不需详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则材料中出现了地名:“浊鹿”和“涿鹿”。《归藏》记载,“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括地志》记载,“浊泽出解县东北平地,即浊水也。浊、涿音近,故称涿泽”。《解县志》记载,“今解州镇原为解梁,即是古称之涿鹿”。史学界不少名家亦指出,黄帝大战蚩尤的中冀、涿鹿,蚩尤身死尸解的阪泉、解池,实际上都在河东盐池附近,即今天的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

上述文献传奇地解释了“解池”的由来:蚩尤身死尸解、血化为卤。而翻阅大量文献发现,早在久远的上古时代,“解池”即获大名于世,被称为“盐贩之泽”。如《山海经·北山经》载曰:“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东晋郭璞(公元276年—公元324年)注曰:“即解县盐池也。” 战国末年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组织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本味》中载曰:“和之美者,大夏之盐。” 解池,古属冀州,紧邻夏禹都城安邑,故河东池盐又有“夏盐”之称。东汉许慎(约公元58年—约公元147年)《说文解字》释“盬”曰:“盬,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一百六十里。” 故而,解池又称“盬池”、“河东盐池”。东汉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汉书·地理志下》载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 《解州全志·本州·古迹》载曰:“三门未凿,地皆水,号渤獬。渤獬,海别枝也,众水所归。”又,“解,始名渤獬,后去水为解”。山西当地方言读“解”为“害hài”。“渤獬”即是古之北海。

若要再深究解州盐池的源头,则不止于上文所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记载:“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 巫咸山者,《山海经》有详细记载。《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东晋郭璞注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停,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洗。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场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竭水也。” 又,“盐水出夏县南中条山,一名白沙河,又名姚暹渠,又名巫咸河。董佑诚曰:今盐水自夏县南,迳安邑、解州之北。至虞乡北入五姓湖。水人盐池则盐不成,故障之不复入池” 。将上述材料彼此进行勾连可以发现,河东池盐与川蜀巴盐之间,一衣带水,血脉相连。

从当代地质学角度来解释,似乎不难理解。解池属于“盐湖链”上的一部分。“盐湖链”由若干次湖盆地组成,从东北至西南依次为:苦池滩、汤里滩、鸭子池、解池、北门滩、女盐泽(今硝池)和六个小池(今不存)。其中,解池和女盐泽最大。它们彼此之间,有土梁阻隔,因名“解粱”,又作“解梁”。从南侧中条山上伏瞰盐池全貌,女盐泽形状似人之头颅,解池形状长似人之躯干。这也是民间传说蚩尤肢解于此、蚩尤血化盐池的缘由之一。富饶的解池,是宇宙的精华、造物的恩宠,是一颗闪耀的晋地明珠。 mQVlv3ytua5qVJUL5+2rXmRcCeVxS+2inwFSu2ymu7t4e4XDmoXE3ghDI7TwBv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