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共产党人践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取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契机,落脚点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作为一名工作在宣传思想领域的同志,我把传播党的基本理论作为自己奋斗之所。
梦,每一个人都有梦的。人生的梦是诗和远方,无论在海的那边,还是在山的那边,抑或在阳光下、月光里,都要去跋涉,去追寻,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在那儿。一个人从来世到离世,短短几十年,总要做些什么,以此承载人生价值。我选了党课宣讲这个领域来承载,让梦在这块土壤里生长,长出心里想要的现实。
家族有梦。我的母亲是上海人。父亲的祖辈是山东人,当年迁徙到南通余西来的一支在几十代的发展中,大家族里出了一个文化界的名人——柳敬亭(原名曹永昌),是扬州评话的鼻祖。我十分仰慕这位先辈。我思考了自己在家族发展中的角色,决心抓住理论武装工作的契机,把评话的元素融入党课宣讲之中,做一个“新时代的柳敬亭”,延续家族的传承梦。
我是一个党员,有着政治梦想。我们8900多万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体制内外都有,从事的岗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我来说,做区委办副主任是实现政治梦想,做乡镇长是实现政治梦想,而做一个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也能实现政治梦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在传播的广度、温度、深度、长度里实现政治价值,是一个现实而又阔远的梦想。
当第一次遇见党课宣讲时,我觉得像是遇见了自己的初恋。那是2015年秋天在兴东镇宣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那时叫战略思想),声音和手脚都是有些抖的,因为心里激动。我特别要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曾崇信老师给我的讲艺启蒙,南通市委宣传部黄正平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新华日报社双传学老师予以的点拨鼓励,是他们让我鼓起勇气去追求我的至爱——党课宣讲。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她,才会关注她,琢磨她,摸透她的心。幸好,对党课宣讲的爱,就像血液一样时刻流动在我的血管里。我放弃了许多娱乐和闲暇时光与她相处,耐心地陪她,逐渐培养默契。当我们磨合到一定程度,在全市首届“百姓名嘴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讲展示时,竟然获得了第一名。我热爱卿,卿没负我。后来在市图书馆进行示范,又获得掌声和喝彩一片,主持人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作评。
渐渐地,我发觉自己越来越爱党课宣讲了,这种爱是火热的,又是冷静的。为了把课讲好,我开始试着从理论上总结方法和技艺。永远无法忘记2017年那个冬天,在省委大院从宣传部到组织部短短几百米的路上,撒满了我的欢乐,因为两部的处室领导竟然不谋而合地提出一个共同的建议——把基层党课宣讲的方法写出来,写成一本书,还给书起了个大气的名字——《党课名师告诉你 别开生面讲理论》。2018年上半年,这本书在省城华东宾馆举行的全省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上首发时,我签名的手是那么颤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签名的委员们的热情,把我的心烘得滚烫。我想,正是这样的炽热让我忘了四季的更迭,始终处在工作的春天里。
我坦述,我的志向,在遇到党课宣讲前,一直未曾定型。曾经,在大队会计、藤器售理、理发师傅、供销文员、党校老师、机关干部这些职位中,我最为心仪的是党校老师。可惜二十年前,因为学历等原因无法入行。不过就是能够当上老师,那时也不过是想做一个普通的讲者,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以此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过一种体面的生活。至于研究、创新、提炼、出书,那压根儿就没想过。不过,教师情结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
2016年在市里大会上,拿到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党的创新理论兼职讲师”证书时,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当年梦寐以求的种子终于在党课宣讲的园地里开出了动人的花。党的创新理论讲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必须有水平,有内涵,有境界。反思自己,这些东西我有吗?没有怎么办?就学,就练,就修。学理论,反反复复,结合天天碰到的实际生活;练技艺,不停地琢磨、打磨、研磨,让她有光泽、出亮点;修自己的心,冶自己的情,相由心生,言源思声,倡导他人做要首先自己做,做一个有棱有角、光明磊落、言行合一、有情有义的人。
党课名师,是江苏省委组织部培养的,这个荣誉在我心中重千钧。当然,这不仅是组织给的荣誉,激励自己不断朝前探索践行,而且还有我自己的志趣在里边。一个人的志趣,恰巧碰见工作需要时,融凝的力量是巨大的,足以支撑自己一直走下去,无惧风雨和坎坷。记得在省委党校首批“党课名师”培训班上结业时我作为代表发言,情到深处又欲落泪,与那么多党代表、模范人物在一起学习,与云泉老师在校门口合影;也记得全省“党课名师”论坛上铿锵真挚的交流,主持人几次提醒时间,可自己就是刹不住车。在追求党课名师的路上,有太多太多想说的话。名师之路没有尽头,值得我用一生去追寻。
我是相信一见钟情的,别管以后怎样,先把眼前的感觉珍惜好。对党课宣讲的情,开始落在小心翼翼的接近里,既然知道自己喜欢,就明明白白地靠近。只要逮着理论学习、出去培训的机会,我总是积极地争取。坐在安静的教室里,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小学生,用心地记录,课后整理笔记,每天写一篇心得,把老师讲授的知识尽量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在厦门大学教室里看见的那张男女青年戴着口罩在雾霾里谈恋爱的图片,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实践中西山“遇见”的烈士朱枫,在浙江大学的教室里听到的关于扁担的比方,等等,都成了我党课宣讲时的素材,恰到好处地用到了说理叙情里。
笃情,不但在眼神里,更在思想里。日常生活里,看到某种现象时,我时不时就会联想到党课宣讲。那晚妻子在美发店洗发,我手捧一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书,一边看书里的理论,一边试着用人的需求理论去联系来理发的人们以及这个店提供的服务等实际,周围嘈杂的声音也无法打断思索的韧性。工作中更是这样,会自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地将所见所闻所思与党课宣讲联系起来。一些事例、故事中蕴含的哲理被细致地剖析、巧妙地呈现,有助于帮衬着理论送入人们的心里。也许,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疯疯傻傻皆是情。这情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也不是故意而为之,总是油然而生。没有人叫我加班,而一年之中我是没有休息日的,有天忙完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晚上做课件又工作了四个小时后,我蓦然意识到还有“第三个半天”的概念。自己陷入痴情里,坐在电脑前边思边敲,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一点都不觉得累,有一天竟然不知不觉做到了深夜两点多,比年轻时还要投入。但那时脑子确实累了,白天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的厕所,那晚怎么找都找不到。痴情带来什么?带来党课宣讲时的更熟稔、更深入、更专业。
党课宣讲是技术活吗?刚开始进行理论宣讲时,我认为它就是技术活,就是权威的报告加上自己一张嘴就完成了。后来听了一位年轻同事偶然间的一句话,“读报告,有央视和央广的主持人就行了,还需要我们做什么”。这句简单而深刻的话,让我认识到绝不能拿本本读本本,有报告念报告,而是应该深入阐释,并结合实际来解读,这样的党课宣讲才有吸引力,才能产生生命力。
拥有一项技能是不容易的,就是做个瓦匠、木匠也不容易,更何况是从事理论宣讲,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等都要懂一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要烂熟于胸。在当下信息化普及的情况下,还需要积极、及时探索新路。从事党课宣讲以来,我逐渐摸索出“理论+哲理”“党性+人性”“动力+潜力”“天际+地气”“回望+前进”等方法,在实践中也大胆细致地应用,宣讲技能逐步提升,听众也愿意听、喜欢听。
“技艺是更高层次的。”那天在省委宣传部,听到领导说出这句话时,我心里一怔。怎么去培养技艺呢?那一定要在实践之中。为了培养自己脱稿宣讲的能力,我在街道的十字路口讲,在城区商场二楼出口处讲,在手机营业厅里讲。同时,不断琢磨吸引听众、引发听众共鸣的方法,从暖场开始,互动配合,适时引导,借文、借歌、借频、借人、借物,让听众既听见理论的声音,又看见理论的倩影,成功地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听众的脑子里,使其产生共鸣,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听完就想去做,用到实践里。
党课宣讲是需要用力的。力都在时间里,需要持续不断地讲,越讲越熟,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有新意。这样的持续需要心力来支撑。站在今天的门槛回首已经过去的一千多天,我很庆幸的是,我没有放弃、中止,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对我而言,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需要时间,宣讲需要时间,自己还要做其他工作,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有句话说得真好,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出来了。我从夜晚里挤,从休息的时间里挤,挤了来备课、讲课,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一般宣讲我会与对方单位商量放在周六周日,有几家单位甚至选择了工作日中午的时间,我顾不上吃饭也要去讲。
宣讲场是我们的空间,这个舞台需要用力地演绎。从大学讲到小学,从市级机关讲到社区村庄,从室内讲到广场,扪心自问,我都是尽力的。为了引发共鸣、鼓舞能量,每一次宣讲,我的身上、脸上、发梢上都是汗水。我喜欢穿白衬衫,有两件衬衫的背部和胸前已经被汗水染黄了。有时,当泪花在眼里泛起,模糊了视线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真,这就是真性情的我。那天在市委组织部19楼的录播室里讲中国梦时,自己又在镜头前掉下泪来。
我意识中的人间,更多的是听众。他们既是我们培训的对象,又是成全我们的“上帝”,我们做党课宣讲的人,应把心窝子掏给他们,用真情真意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温度。那位福建的70多岁的茶婆听了我简单的宣讲、看了我写的文章后,在微信里说:“如果早几年遇到曹部长,我就不退党了。”一位在省城会场里倒水的服务员大姐,听到我的宣讲,索性放下水瓶,站在门口津津有味地听,还用手机拍了照片。还有几次,一些听众跟随着我的情感起伏,看到我动情落泪时也眼泪汪汪,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当然,还有那些中途递纸巾给我擦汗、会后送茶叶茶杯的听众,都在我的记忆里珍藏着。
我曾经给省委一位部门领导发过这样一条短信:“在党课宣讲领域,我委命于此了。”她看了很感动,不多久的一次机会,她就推荐我去讲。一个人,把命委靠在一个地方,是需要勇气的。但我就这样了,我已不再三心二意,我想清楚了,天花板之下,业务的深度没有止境,可以无穷地发掘,然后广泛地应用、发扬,这样把命拉长了,也拉宽了,有什么不好呢?
人讲相依为命的,比如妻与我,女儿上了大学后,日常就剩下我俩。在党课宣讲中,写与讲也是相依为命的。我坚持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一篇文章,从2016年3月29日以来,从来没断过,一年累计写30多万字。这为我的党课宣讲提供了丰沛的素材,而且都是经过思考的。我要感谢这条“红围巾”,不仅给读者带来亮色、送去温暖,而且给了我许多慰藉,让我的生命在文字里有寄托,又帮助我的生命在党课宣讲的舞台上绽放笑靥,呈现灿烂又斑斓的色彩。
我经常反省自己,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做到现在这样,工作体面,时常露脸,这些都是哪里来的?除了很小的一部分靠自己勤力、家属支持外,绝大部分都是党的培养和人民给予的,我应该懂得感恩。以命相报的最好做法是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命地工作、奋斗,做一个知识财富的搬运工,像一只布谷鸟一样,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种子布谷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田。当我老了,飞不动了,我要坦然地对党说:“亲爱的妈妈,我尽力了,我这一生没有白做一回您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