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和等级制度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察举”“征辟”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来选拔官吏。汉朝幅员辽阔,国祚长久,自然需要大批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么众多的官员显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考汉代选官,主要通过吏道与文学两条途径。其办法有二:

一是“察举”,即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到中央任官。察举分“常举”与“特举”两种。常举,即朝廷设定一些科目,各有标准和员额,每年举荐一次,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特举,即不定期地设立一些科目,如“贤良方正”等,由某些官吏推荐。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记,汉代取人设定的科目有“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众所周知,在察举诸科目中,孝廉之举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秀才、明经、明法、武勇、贤良等不同名目。西汉时岁举孝廉约206 人,至东汉永元年间实行按郡国人口率察举的新规定,每岁举孝廉约228 人,累计起来其数相当可观。

二是“征辟”,或为“征召”,即选拔重用有才能而又不肯入仕及无机会入仕的人;或州郡长官及中央三公九卿不由朝廷任命,自己聘请府中的吏员。

2.九品中正制

由于“察举”“征辟”等选官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完全凭皇帝、有关官员的印象以及与有关官员的“关系”而定。因此到东汉末年,这样的选官方式因成为豪门望族网络门生,控制朝政的工具而日益没落。这在东汉末年的一则民谣中有明显的表现: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则民谣鲜明地讽刺了“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下造成的官员名实不符的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选拔真正的有识之士。曹操时,实行“唯才是举”,“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了取得门阀世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颍川世族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设大中正官一人,亦称都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官一人,亦称中正。大小中正官都由朝官担任,令其对本州郡士人进行品评。按门第与德才定出“品”“状”。“品”即等级分九等,从上上到下下。“状”即鉴定书,也就是简短的评语。然后将其呈送朝廷,作为选官的依据。从制度的演变来说,九品中正制将推荐官员的职责集中化,变原来几乎所有官员都可以向朝廷推荐官员为只有大小中正官才可以推荐官员。但是由于这一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选官的标准——以现任皇帝和官员的评价为标准,而不是以才学为标准。因此在魏晋南北朝的士族社会中,九品中正制并没有摆脱门阀政治弊端。在这一选官制度下,中正官尽出于门阀、士族,他们“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全凭门第高低和士族大小选人。这样必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据上品者,非公族之子孙,则当途之昆弟”的状况。因此,九品中正制这种任人唯亲的选官制度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随着士族的没落而被淘汰。

3.其他选官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除了“察举”与“征辟”两种主要的选官办法外,还有“公车上书”、设科考试等选官方式。所谓“公车上书”,即令天下吏民直接上书言事,言若可取,就其所长而授官。设科考试,即通过太学、郡国学设立科目考试取官。尽管如此,汉代选官主要办法却是察举与征辟,“公车上书”与设科考试只是辅助手段,不占主要地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等级制度

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的等级划分主要有四种:

官秩品。官秩品代表官员的等级,并作为发给俸禄的依据。官秩品在秦汉时是以谷物多少来计算的,从万石至斗食分成若干等级。曹魏时以九品定官级,一品至九品分为九级。南北朝时,逐渐改为正从九品 18 等级。

官爵位。秦有 20 等爵,汉在 20 等爵之上加诸侯王一级,后来又增加军功爵 11 级,作为奖赏有功者和提高官员政治待遇的依据,高爵还可以享受一定的食邑。魏晋以后,改革爵制,除王以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每等再以郡、县、乡、亭划分等级,带有封邑的加“开国”,如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

官班阶。汉代百官朝贺分班,基本与官秩相等,后增“加官”名义,得出入宫禁,在行朝仪时又增加“独坐”,这是赐予有特殊功勋人员的特别优待。南北朝时,因官名繁多,南梁在原有的品级之外又定制 18 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班即阶也。同班以优劣为前后”。这种班与俸禄和官职没有多少关系,仅作为升降的秩序。北朝的正从九品中增加上下阶,与梁陈的班阶意义相同,隋以后才使品阶合一。

官职。官职即官员的实际职务,如尚书令、州刺史、郡太守、县令长等。官职与官秩品、官爵位、官班阶有一定的联系,但后三者不影响官职,有官职才有实际的管辖治理权力。

在官的等级之外,还有吏属的等级,汉代百石至佐史为吏属等级,魏晋南朝在官九品之外有内外诸色执掌人,北朝有流外之品,具体等级史阙其详。 8l117FOmfqBWZSswjOoTUOrIr7j9UjoGwNWHB93YOOu/MyHD6tQWuHjoNq8n8K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