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带领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紧紧抓住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同时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为应对21世纪初国内外的新形势,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新要求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人类满怀希望走进21世纪,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供了坚实背景和广阔舞台。
但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资源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有的出现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层次影响的长期存在,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各主要国家纷纷反思和调整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我国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想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格局中来思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就国内情况而言,经过了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尤其是以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契机,中国得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更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2004年超过了意大利,2006年超过了法国、英国,2008年超过了德国,2010年又超过了日本,短短几年之间即从原先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然而也必须看到,我国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任何一种观念和理论,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产生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同样也吸收和参照了当代国外的发展理念与发展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向以综合化为趋势的新发展观转变的过程。传统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内容,又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尺。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伴生诸多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政局动荡、社会腐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甚至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况。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有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为人类设置了“增长的极限”;有的理论则主张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发挥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生态等要素的综合协调;还有的理论面向后代与未来,突出强调人类的代际关系,讲求发展的公平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的生态效率……对于以上种种发展观的全面考察,显然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发展的新思路,拓展发展的新空间。
综上所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多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已和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提升,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科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需要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自身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有关的理论成果和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凝心聚力。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最终推动了全党、全社会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上取得了至关重要的突破。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明确提出始于2003年。这一年春天,“非典”疫情迅速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同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随后,8月底到9月初,胡锦涛于江西考察期间第一次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来概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由此开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也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到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再到2006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一份份中央文件、一篇篇重要讲话,见证着这一理论一步步走向成熟。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做出了全面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党内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之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本质和基本要求。例如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新阐释、新拓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
3.科学发展观的建构逻辑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总领和概括,其中包含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丰富内容,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推动实践发展的有力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针对二十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调整: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特别明确地提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执政宗旨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