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新一代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国际局势下,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持续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从当时世界的政治格局来看,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有的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日益显现。江泽民同志指出,尽管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不会改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必然会充满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激烈斗争。这也决定了未来发生威胁我国主权和安全的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同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将是长期、复杂、尖锐的。这一切又对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矛盾的世界中,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激荡中始终保持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当时世界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正在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经济体系逐渐融合,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同时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和冲击,与此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也日趋挣脱原来的地理界限,在各国间加速扩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继续在各方面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落后的现实要求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地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结构和管理制度都比较脆弱,发展中国家往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易受伤害、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国门越开越大,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国际形势,如果执政党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就会陷于更加不利的地步。
从我国国内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之外,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特别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明显,使得人们在就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自主性、灵活性比过去大为增强。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普遍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由于改革是一场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一些职工可能因此而下岗。另外,由于法制和法规的不完善、不健全,一些人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额外收入,甚至侵吞国有财产,偷税漏税,进行权钱交易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要求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保证和满足群众实现自己的合理利益要求,也要求党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全国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
再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来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正值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尽管党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现象。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波澜壮阔,党如何领导中国的改革进程,才能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使党的领导更加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广泛领域?面对着各种风险考验,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纷纷凸显出来。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是由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所决定的,是党在实践基础上,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形成到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断探索得出的理论成果。它最初是困扰着党的建设而被提出的,后来随着中国共产党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一理论逐渐地从党的建设向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拓展,进一步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将党的建设视作“三大法宝”之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也曾明确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并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89年)、《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年)等重要文件,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推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面向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将其总目标高度概括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他认为:“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问题,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于是,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江泽民先后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进行了调研,对关系新时期党建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凝练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结束广东考察所作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命题,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要求”,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其重要性进行的第一次概括。此后,江泽民又在6月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在10月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就“改进党的作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推动全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及对党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的基本纲领、基本任务的新概括,这就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此次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其写入宪法,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地位。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构逻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个理论概念,也是个历史概念,反映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包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丰富内容。“三个代表”决不仅仅属于党建理论范畴,但从执政党自身的建设着眼,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确实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邓小平理论所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后,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也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正因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以党自身的建设也必须紧跟时代向前发展,“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邓小平提出以“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检验标准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到‘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根本利益’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说,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不仅要看是否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并最终回归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的水准上来”
。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有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又是自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