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RF四象限法则:高配人生=高感受+高结果

先确定你人生的刚需

王小波先生说过:“人要么有趣,要么有用。”我们的时间分配目标其实也一样,要么造就结果,要么获取感受。接下来我要说的时间管理RF四象限法则,就是基于这个原则设计的。

R是Result,是结果。F是Feelings,是感受。

这是一个用来衡量日常事务属性的框架结果和感受是两个维度,交叉而成四个象限,从而把事务进行分类。

这里的结果不是把事情做完,或等待一场电影结束那样线性的结果,而是指那些能在人生中发挥实际作用并且不可或缺的所得。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上班。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真的很不喜欢上班的,能感觉不讨厌自己那份工作,都已经很不错了。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喜不喜欢没那么重要。你再不喜欢,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去上班。如果人家让你不要来了,你还会抱着满心焦虑求职,费尽心机找另外一个地方上班。

原因很简单,你是大人了,要独立生活,要给自己租房子买房子,付水电煤气电话费用,衣食社交,每一样都要钱吧?

就算你铁下心来啃老,父母会有被你啃到尽的时候,迟早会需要你去照顾他们——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不担负任何责任。如果你现在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我必须要说,你真的太走运了,你身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努力保护着你,以及你这一点愚蠢的天真。

只不过世界在运转,时间在流逝,你这种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的。

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首要任务是自己养活自己,因此生存就是你要达成的第一个结果。

对结果的需求,会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在我们面前出现,吃饱穿暖是最初级的。对学生来说,结果是你考试的成绩;对职场人士来说,结果是你能否完成任务、升职,从对手那里争夺到大额订单;对创业者来说是拿到融资,把公司开下去;如果你和另一个人同时爱上一个条件优秀的异性,你能不能在竞争中胜出,是择偶这个领域里的结果。

结果的残酷性在于它不理会你的苦衷、你的努力程度,它半点不在乎你是不是每天祈祷世界对你温柔以待。

得到结果的过程直截了当,而且是决定性的,你在这个世界上站什么位置,值多少价钱,拥有多少自由度,都由结果决定。这就跟我们玩游戏一样,你是限量版的英雄,用限量版的皮肤,意识强大,走位“风骚”,So what(那又如何)?系统只看你到底拿了几个“人头”。

结果还直接体现在其他人对你的要求上。一家公司请一个人回来做事,基本遵循的都是结果导向,也就是说,雇主给你钱,是让你干活的,你要完成任务的,持续输出,在标准之上完成工作的,否则人家发的工资就是白给了。

所以你现在应该明白了,R就是有效输出,包括经济能力、专业级别、社会地位、阅历、经验、有效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有效输出。

不谈感受的时间管理不是好管理

F是Feelings,感受。

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来说,这里说的感受和生理无关,它更接近我们说的“千金难买我乐意”里的“乐意”,“你开心就好”里面的“开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里面的“想去看看”。

好的个人感受,我把它叫作高感受,轻松、愉快、迷恋、喜悦,字典里很多,大家可以随便找来看看,都是些好词。

高感受的表现形式差不多,感受的来源则很不一样。有的人是天生工作狂,挣了钱他就高兴,连花都不需要花;有的人骨子里是个艺术家,喜欢看天上的流云地上的花;还有的人,比如我,秋天了,看到火锅店的招牌就走不动道儿,站在那里闻闻味儿都能马上容光焕发。

感受和结果相比,表面上看起来是弱势方,结果多重要哇,对不对?一个人饿的时候连树皮都会吃,因为不吃会死。不好好学习会挂科,挂科就没法毕业,不毕业就找不到工作养活自己,然后就有可能去吃树皮。这些全都是无法达成结果导致的。虽然这个比喻有点极端,但逻辑上就是这么一回事。按这个逻辑走下来,似乎你觉得高不高兴,对人生和自己满不满意,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种观念真的是不对的。

我经常听到父母会对孩子说,我们帮你做这个选择,是为了你好哇,你现在可能不喜欢,不高兴,将来就会感激我们了。

以我的经验来看,这种转折的概率太低了,结果当然重要,但感受也一样重要,它们对人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且都无法忽略。

做时间管理时,一定不要把感受和结果全盘对立起来,这会导致很多很多问题,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本质上是被情绪和感受驱动的。甚至有研究表明,哪怕是理性的研究,其实底层还是受情绪的影响。

要兼顾这两方面的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去精确了解感受和结果这两个维度交叉之后,分出的四个领域各有什么特点,再用适当的方式去管理每一个领域里的事务,去尝试达到既能得到结果,又能顾及感受的局面。

感受和结果交叉起来的四个领域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个领域是高感受高结果的结合。

也就是说,你做的事,是你喜欢的,你得到的结果,刚好是你想要的。

人生还能比这个更完美吗?

这种状态可能存在,它通常发生在一个人的思维倾向和他的各种生活选择都高度统一的时候。

比方说你家邻居王二小,从小就循规蹈矩,严谨务实,是一个强事实倾向的孩子。

他这个特点从哪儿来的呢?从父母来的,爸妈全都是理工科背景,教育孩子也一板一眼的,王二小长大之后顺理成章去读了计算机专业,一毕业就当了程序员。

他进的那家公司很注重产出和绩效量化,人虽然多,但井井有条各司其职,没什么令人糟心的“办公室政治”。

工作几年之后,王二小同学通过相亲找到了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匹配的人结婚,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经历,彼此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却都很合拍,太太很会理财,他不必操心家事,业余爱好看网文,在社交媒体上做一点技术咨询的工作。

假如你爱好的是艺术和文艺,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那说起王二小可能就会嗤之以鼻,觉得这算什么人生啊,简直太无聊了,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王二小喜欢他的人生,因为一切都在轨道上运行,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保持稳定的输出,同时得到正向的反馈和奖励,可能人到中年的时候头发都掉光了,这一点让人烦恼,但科学发达,如果一定需要的话他可以去植发嘛对不对?

接下来看看第二个领域,也就是高感受低结果的结合。

我是作家,我知道有很多人痴迷于写作,脑洞很大,很喜欢写故事,只要一打开电脑就情不自禁要去写上几千字,但是呢,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办法发表,卖不出去,靠写作养不活自己。

把写作替换成爱好画画、摄影,或者任何一件你很喜欢做,但实际上对生存真的没有什么帮助的事,你都会发现“爱好一时爽,变现没希望”,这就是非常经典的低结果高感受事务。

下一个领域是低感受高结果。

很多你不得不做的事,从达尔文法则的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必要的,是帮助你持续输出的,但也必须承认,你从中完全得不到乐趣。

我一个朋友的妹妹,人非常聪明,爱好文学和手工,对数字不敏感,可是因为家人都是财经专业和金融领域的,硬是按着她进了财会专业,毕业后一边工作还要不断去考证。

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知道她上班上得不开心,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可是她因为专业对口,工作表现没有问题,不断拿证书又有助于加薪升职,所以几年下来她的收入比同龄人都要高。如果单从生存角度看,她虽然感受不怎么样,收获的结果却很明显。

最后一个领域是低感受低结果。

不需要分析,这肯定是最糟糕的一个组合,在一个人的生活里,有什么事是落在这个象限的呢?对有些人来说,是跟着自己家人去走亲戚,你不喜欢亲戚,亲戚也不喜欢你,而且还不断问你每个月挣多少钱,为什么不结婚,说你穿的裙子不好看——你不能反抗,因为妈妈会骂你没礼貌。于是你强忍怒火坐了两个小时,出去的时候恨不得仰天咆哮,这两个小时完全是在浪费你的人生。

对这四个领域有一定了解之后,现在我要带你来看看,到底要怎么去处理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事务,才能平衡结果和感受,从而让身心两方面的收获最大化。

四个原则,全面管理你的生活路径

妥善管理生活路径有几个原则不可不知。

第一个原则:要尽量让你的高感受和高结果结合在一起。

大部分坦然说出我热爱我的工作的人,时间管理都差不到哪里去,因为你会自然而然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去获取结果,当结果和感受正向相互促进时,无论结果还是感受,都会是非常美妙的。

达成如此和谐的状态无法托付于运气,更不是误打误撞就行的,它的来临和存在都有章法可循,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你要了解自己。

了解你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能够有最大应用,从而得到结果。

了解你的兴趣,什么事情、什么东西能让你精神振作,愿意投入。

了解自己,是接下来设计自我生活路径的基础,因而既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因为其他人做得还不错,所以觉得自己也没问题。

再接下来要确保你把路径划分成了可以完成的目标,配备各种资源去保障它的实现。

第二个原则是尽量回避低结果和低感受的结合,因为它们几乎百分之百是无效时间应用。

这个象限所占的比例要越小越好,如果你现在的状况里面大部分时间落在了这个象限里,那就相当糟糕了,低感受和低结果结合的时间应用会让一个人既没用也没趣,非常容易产生自我厌恶感。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这个领域里的事务:

和你根本不喜欢的人约会、聊天或者帮他们的忙;

毫无准备地去做一件事,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被人勉强做出某个决定,而后不断逃避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

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低结果低感受的事务,都和无效社交有关。

这里我想要强调一句,对无效社交要坚决说“不”,千万别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你。

我所了解的一个真理是,如果你有高结果,自然有人会喜欢你,如果你不是一个有用之人,也没有什么有用之物,那么无论你多么“Nice”,都没用,你只是根本没有资格不“Nice”罢了。

公平地说,低感受低结果的事情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去做,那就是必要利他。

什么叫必要利他呢,就是说你做了这件事自己完全不开心,也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你所关心、尊敬或者喜欢的人,在这件事上能够得到好处和喜悦,那算得上是一个弥补性的结果输出,也可以算是有回报的。就像上文说的跟着妈妈去看亲戚,你自己虽然百爪挠心,但妈妈因为你的陪伴和顺从而感觉愉快,那你也就当自己是在为建设良好家庭关系做贡献了。

第三个原则,是刻意平衡管理高感受低结果区域。

所有那些让我们开心,但开心完了之后什么都留不下的活动,包括玩游戏、看电影、刷社交媒体、纯娱乐性质的聚会甚至无所事事,都存在于这个领域,它们最适合放在整块的工作或者学习时间后,或者克服某一个困难之后,作为奖励出现。

高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它令人愉快,令人振作,也令人放松,而且会有效地帮助中和繁重工作或学习带来的疲倦感和消耗感。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生病要吃药,药很苦,一口闷下去的时候难受得跳脚,这时候妈妈或者奶奶往你嘴里塞块糖,糖和药对比起来格外甜,顺带着苦的记忆就会淡化,下一次你就不会那么反感吃药了。

此外,高感受低结果的活动,通常也会是一个人的兴趣所在,一个人上班的时候很有可能泯然众人,而个人独有的兴趣点会让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

喜欢动漫的孩子愿意赋予自己二次元身份;城乡接合部精品发廊的发型师们,可能也很乐于强调他们的“杀马特家族”身份。不管是二次元、杀马特还是乐高爱好者,兴趣经常作为人的不同角色分割线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个人兴趣对人们的庸常生活是一种救赎,当你在对生活主流感到泄气和失望的时候,还有个小小的避难所可以去,免于自我怀疑和自我放弃。

最有趣的一点是,高感受低结果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它很有可能向高感受高结果的方向演变,也就是兴趣向职业发展,成为你的主要产出区域。沉迷于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变成了电竞专业选手,不断取得胜利拿奖金;一个画画自娱的公司职员拿到了商业稿约;一个作者本来在网上写同人自娱,后来变成了白金作家,订阅无数,都是很直观的转化案例。

当然,兴趣转化为职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如果你要做这个打算,要记得付钱的人不会把你的感受当作衡量标准,你要靠一门技艺安身立命,起码要通过行业本身的标准线,这需要你付出很多努力。

第四个原则,高效利用低感受高结果的象限区。

这一个象限,是我要花最多时间跟你讲的,因为从我的经验来看,任何人想要在世界的竞技场里胜出,只有两条路走,第一条是天赋异禀。你有天赋,自然而然成就未来,这谁都没话说,但是其他人也几乎不可能效仿。

你怎么效仿博尔特跑步?怎么效仿乔布斯对人性与产品的独到眼光?怎么效仿郎朗弹琴,科比打球?

普通人只能看看,把他们的故事当作传奇说说,而自己呢,只能尽可能争取去输出结果,把尽可能多的有效时间放在高结果象限的范围,不管是高感受高结果,还是低感受高结果,反正付出了就要有回报,否则就不要去付出。

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我做不到哇,不管我怎么付出,好像都看不到效果。

在个人成长方面,怎么付出都看不到结果是个伪命题。科学家有可能奋斗一辈子解不开一个谜题,医生可能研究一辈子治不好一个怪病,但在个人的知识、能力、思维方面,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你拿不到回报,完全是因为规划和执行不对,你压根就没有好好输出。

什么叫没有好好输出?你想当专业翻译,但不去背单词;你想当商业摄影师,但你不去师从高手多多练手;你想在技术上有突破,但你靠打游戏来度过所有的业余时间;你想考一个财务证书,但连课本都没有好好看过一遍……

要控制输出当然不容易,否则世界上成功的人会多很多,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最好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强控制。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样的:一个中国人最聪明、知识最丰富的人生阶段是高中时期,特别是高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看英文书会解各种题,之后就开始每况愈下,到我现在这个年纪,要辅导女儿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就已经力不从心了。

高中时期的学霸附体状态是怎么来的?答案很简单,天天上学呗。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周末上补习班,老师和家长全方位无死角盯防,除了去考试几乎没有第二件事需要考虑。

一旦你的日程时间、活动区域、个人行为模式、目标等都被严格地规定,而且擅自脱轨就会触发严重后果,那你所面临的,就是强控制。大家知道“衡水模式”吧,那就是工业级别的全方位无死角无缝衔接强控制。

强控制令人不愉快,但很有用,很多年前,酒驾和醉驾的结果还只是罚款和扣分,好多人根本不在乎这个规定——哪怕被警察抓个正着又有什么关系呢?等酒驾和醉驾入刑的时候,这种人马上就少了,难道他们的觉悟提高了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强控制带来的威慑。

强控制有两种。对大部分人来说,最强的控制来自外界、环境、法律,对自己有决定权或者影响力的人。

不过,硬性的外界控制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束缚和干扰,我们一面被控制,一面也可能不断在试图反抗。比如说,越是管理严格的工作单位,越有人想尽各种办法“摸鱼”。人是有个性有自我的,很少有人愿意接受“强控制是最有可能出效率和结果”这个事实。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在保持一定个体自由度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强控制的好处呢?

我的建议是,有意识地设计更有弹性和适应性的外部控制,其中有两种是现在最常用的,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

第一种是群体。

第二种是社交媒体。

群体方面,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应该多读书多学习,但一个人读书好像总是不怎么得劲,经常读着读着书就丢掉了,那你可以考虑加入一个阅读小组。

群体的外界控制和权威控制不同,它是有弹性的,首先加入就有弹性,以组建阅读小组为例,小组成员的选择,学习任务的制定,完成的节奏和检验标准,都不是硬性规定,需要每个人参与和商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估量可行性和做出承诺。

如果你对某个主题没兴趣了,大可以选择其他主题小组,或者干脆自己建一个小组鼓励其他人参与;万一进入一个小组之后觉得大家跟你不对付,退群走人拉黑三连,也毫无压力;就算你加入了但是完全不参与,也不会有任何直接后果,这些是不是都够有弹性了?

与此同时,人是群体动物,群体本身松散也好,紧密也好,只要存在,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约束,所以只要你迈出第一步,成了小组的一员,就会有更大的概率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去。

大家有默契地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在群体聚集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展示、互相鼓励、监督、给彼此评论。一段时间之后,再检验目标是否达成。这时候你会意识到,作为群体的一分子,对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达成都负有责任。

群体会带来责任感、信仰和凝聚力,就像路上横着一辆坏掉了的车,必须推开才能过去,你看看自己的体格,摇摇头准备绕路走算了,因为你个人不可能做得到,甚至根本就不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做得到。这时候如果突然呼啦啦来了18个人,而且还互相鼓劲儿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还可以用工具,弄点儿推车呀绳子呀什么的,就一定能把这辆车推出两公里。

可能这个时候你还是不以为然,但参与推车而不是放弃的可能性也会同时变大,等真的开始推上手,你就成了群体的一分子,要对共同的目标负起责任来了。为什么说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英雄人物,因为英雄是群体对自己光明面的投射,英雄的存在鼓励所有人以高标准对待自己,为群体负责。

除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社交媒体也是很好用的外部控制。

当你完成了某件事情,你可以选择默默自己藏着乐,也可以选择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发布出来。你会发现,社交媒体能即刻放大你对成功或失败的敏感度,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反馈也能激发出更强烈的自我肯定,以及随之而来的更高的自我期许。

人们以前说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么就是什么。或者You are what you wear —你穿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会说,You are what you post —你发什么就是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是家庭主妇,在当主妇这方面挺厉害的,但拍照技术奇差。她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几点一线,按部就班,有一天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突然有一天在朋友圈立了一个Flag,说她要连续拍照100天。

说拍就拍,她每天真的会定时发一些照片上来,照片的质量……有点一言难尽,反正我有时候看到感觉头真的很晕。

任何事要坚持做100天都有难度,因为生活并非按照我们的节奏进行,但她最后完成了。

我分析了一下她能够完成的原因。第一,她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人,说到做到是一种道德上的正面评价,她既然立了这个Flag,就努力想要完成任务,以维护自己的声誉。

第二,她的照片发在朋友圈,朋友圈是熟人社区,对大部分人来说,微博等其他平台其实也是熟人外交,不会有太多陌生人关注你,因此不管你发的是什么玩意儿,都总会有人点赞和给好评。你总不能直说“你没天赋不如算了吧”,而是会说:“哇!你真的天天在拍,好棒哟!”

这种持续的关注和激励正是我们制订计划和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的东西,一旦它形成正循环,人们会接受暗示,认为自己确实是在变得更好、更自律、更有把控力。在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自我暗示甚至能够带动对人生的重新塑造。

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因为受到了鼓励,现在她以为自己是一个被耽误了的天才,开始积极地去参加各种论坛,买更好的器材,上培训课,每天都兴致勃勃过得很充实,叫人由衷为她感到高兴,也许几年之后,她真的会变成一个很棒的摄影师呢。

所以,如果大家想要好好管理自己时间,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那么第一步不妨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成小的群体互相促进,同时保持在社交媒体上的持续发布,吸引更多注意力来督促自己不断执行计划。这样就算是你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挖坑就要填,这是我们作家的基本操守,你也不妨试试,然后你可能就不会抱怨自己喜欢的作者为什么不能坚持更新了。 f8zI4vOHltf3ValiLFl7hC+DC2+pqM3IzRWQNNePqyOe5wVdeoER8b+sLqJihf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