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绘图、思考、思考-2

除非给出替代方案,否则我对辩论模式的抨击就只会是另一个辩论的例子。我给出的替代方案就是“设计”思维。它是以建设性的方式对情境进行探索,目的是设计一条出路。它在某些方面就像绘制一张地图,画出所有可能的路线,然后选择其中一条。本章所描述的绘图工具非常简单和基础,就是学校思维课上在教的。实际应用时,这些工具可能会复杂化。不过即使是简单的工具,也足以显示辩论和绘图之间的区别。

一个探险家来到一片新的土地,要画出新的土地的样子。他可能先向北看画出北面的样子,再向东看画出东面的样子,接着向南看画出南面的样子,最后向西看画出西面的样子。就这样,他画出一张简单的地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为他提供了一种方便,方便他集中注意力,每次画好地图的一个部分。

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类似的过程来思考。

几个月来,一位商人一直在与一家大型石油公司谈一笔交易,不时有文书往来、律师拜访,以及例行的冗长谈判。有一天,这位商人去参加了一个小组学习,学的是PMI课程。 这是我在多年前为学校直接教授思维技巧而设计的首个思维课程。学员需要在课堂上用PMI工具完成一组情境练习,这样他们就能掌握这个工具并且应用在新的情境里。教授思维技巧会遇到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教会学员在各种情境中活用技巧,情境练习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方法。

PMI(加分项、减分项、关注项)要求思考者先看事物的积极面(所有的优点),再看事物的消极面(所有的缺点),最后看所有值得关注的方面(任何值得一提的点,可能不好也不坏)。思考者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一次只看一个方面。从三个方面对事物进行全面和彻底的搜索后,思考者将得到一张简明的地图,他最后看着这张地图做决定。

我在本书第2章“表现正确”小节提到过“智力陷阱”,说的是人们在思考时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倾向于依据个人喜好提出观点,逻辑思考 只被用来支持 自己的观点。使用PMI工具的目的,就是消除人们的这种自然倾向。

因此,PMI工具迫使人们对事物进行全面和彻底的扫描,并绘制出简明的地图。

于是,在接下来的谈判会议上,这位商人向与会人员解释了PMI工具,大家同意尝试看看。结果谈了几个月的问题用了大约20分钟就解决了。

这并不奇怪。在辩论模式中,一方总想着“反驳”另一方。而在使用PMI工具的过程中,双方都想绘制地图,双方都想努力画出一幅好地图,就像任何一位绘图师那样。地图一旦画出来,地图上每个细节所对应的想法就不能被撤销。接下来要做的是,基于需要、价值和目标,决定走哪条路。绘制地图是思考的第一阶段,看着地图做决定是思考的第二阶段。

还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母亲,她决定从加利福尼亚州搬去亚利桑那州,她为此已经准备了两年多时间,也跟两个儿子争吵了两年多时间。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参加了PMI课程。回到家后,他们决定就搬家计划“走一遍PMI”。半小时后,这位母亲决定再也不提搬去亚利桑那州的事了。

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负责人决定在年度工资谈判中使用PMI(以及其他一些工具)。他告诉我,谈判从来没有进行得这么快、这么简单过。

任何参加这类会议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结构化探索模式与常见的辩论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个结构化探索模式类似我在上一章提到的日本人的行事方式:双方共同尽最大努力去 探索和绘制地图

在悉尼一所学校的示范课上,我问30个男孩(年纪大约10岁):每上学一周拿五澳元,这个主意怎么样?所有男孩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还说出了理由:有钱买糖果、买漫画,等等。然后,我简要地介绍了PMI工具,再让他们五个人一组,用PMI工具来讨论每上学一周拿五澳元这个主意。经过大约四分钟的讨论,他们就来向我汇报结果了。加分项和以前一样多,但是有一些减分项出现了(个子大的男孩可能把钱拿走,给老师的钱可能会变少,等等)。还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考虑点(父母还会继续给零花钱吗)。做完这个简单的练习后,我再次提问:每上学一周拿五澳元,这个主意怎么样?这一次,30个男孩中有29个改变了想法,认为那不是个好主意。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一个简单的扫描工具让思考者逆转了自己的决定,走到了自己直觉的反方向。我想强调,正是这一点,跟辩论模式完全相反。我没有为参与者指出问题或困难,也没有要求他们为自己的选择做辩护。我只是让他们绘制一张地图,然后使用这张地图。

在学校教授思维技巧

PMI课程只是CoRT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CoRT系列课程一共有60门课,旨在将思维作为一种技能,在学校里直接教授。CoRT是认知研究基金会的缩写,这个基金会已经运作了13年多。CoRT课程内容扎实、实用,教师不论教学能力高低都能教,各个年龄阶段和智力水平的青少年(以及成人)都能学。虽然课程的设计说到底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方法和素材都紧贴人类感知思维的特质(我在前一章对此进行了描述),其中的工具也能应用到各种情境。

在学校,学习思维技巧的需求迅速上升,而我设计的CoRT系列课程是在全世界应用得最广泛的。在委内瑞拉,法律规定每个小学生每周要学习两小时思维技巧。在加拿大,学校开设思维技巧课程非常普遍。在美国,开设思维技巧课程的学校正在增加。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学校提供思维技巧课程。我已经在保加利亚、马来西亚和马耳他的学校开展课程试点项目,并受邀进一步推动这些项目。保加利亚学校的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智力和其他被评估的品质有显著提升。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校也得出同样的测试结果。

我做这些事情是出于兴趣。PMI和其他工具都不是什么新花样。多年来,它们被用于多种多样的情境(从加拿大名校到委内瑞拉东部丛林),经受了各形各色的考验。它们被证明是有效的。

分类思考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试图同时思考太多的东西。我们变得混乱和困惑,最后只做成了一件事:在辩论的负面模式里相互攻击。

PMI是一个工具,C&S(后果和结局)是另一个工具。使用这些工具能确保我们一次只想一件事,并且把它想好。我们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选用工具。如果要做的是考虑一项行动的短期后果和长期后果,那么就选用C&S工具。

使用思维工具,最终是要得到什么结果呢?最终是要得到一张地图。

彩色打印

有一段时间,我很想用“马赛克思维”这个词来说明问题,因为最终,所有单独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后来我觉得,彩色打印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比喻。

彩色打印的时候,颜色被分解成四个原色,每个原色分别打印,通过原色的重叠呈现色彩饱满的图片,即使是鲁本斯作品的图片也能被高精度打印。彩色摄影的过程也是类似的。

使用CoRT思维工具思考,就跟彩色打印一样。每使用一个工具,就是涂上一种颜色,最后,所有的颜色交错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地图。

彩色打印这个分色处理、全色集成的过程,特别符合使用“六顶思考帽”的情形,我之后将说明“六顶思考帽”这套工具(我还为此写过一本书,见第5章“情绪”小节)。

木匠的工具

用木匠的工具做比喻,有时也很恰当。木匠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锤子、凿子还是刨子,也掌握使用每一种工具的技巧。在制作一件特定的家具时,木匠会聪明地决定先用哪个工具后用哪个工具。这个过程与使用CoRT思维工具完全相同。

比较一下,情形一是提供大量的思维工具备选,情形二是限定思维必须用在证明别人错误上。哪个情形更有利于思维,能得出更好的地图,是显而易见的。

用绘制地图的方式思考,我们能看到优先级、目标、价值、其他人的观点、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其他很多东西。

分两个阶段的思维模式

绘制地图的思维模式暗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绘制地图。

第二阶段:使用地图。

在使用地图阶段可以使用APC工具(替代方案、可能性和选择),而不是自己想到一个做法,然后跟别人争论。思考者使用APC工具,把各种路径都找出来,绘制到地图上,最后看着地图做决定。

思考-2

多年前,我在写《实用思维》(Practical Thinking)这本书(目前仍然可以买到)时创造了“思考-2”这个术语,不过后来没有再多提。我的目的是将上述探索式的绘图思维与更为常见的辩论(区分真伪)式思维做对比,我把后者定义为“思考-1”。

思考-2还对应上了绘图思维的两阶段过程:绘制地图和使用地图。整件事的关键在于,绘制地图是一个中立的过程,它非常不同于贯穿在辩论中的冲突型思维。

主观地图

但是,一个人真的会画出一张诚实的地图吗?他会把对自己不利的部分也画出来吗?我很怀疑小偷会把他的罪行摊出来。然而,少了对自己不利部分的地图才是诚实的地图,因为绘制地图的人总是主观的。所有的思考者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绘制地图。

在一项PMI练习中,参与者被要求(从安全性和能见度的角度)给“把所有汽车都漆成黄色”这个主意打分。一个男孩在加分项里写下:这样汽车会被保养得更干净。另一个男孩在减分项里写下同样的话——这样会让他更频繁地清洗他父亲的车。当然,两个男孩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对不同的主观地图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如果要绘制一幅共同的地图,那么有些项目就会既出现在加分项,也出现在减分项(尽管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在绘制地图的阶段,不能因为要保留一个观点而摈弃另一个观点。这一点与矛盾原则相矛盾。两个相互排斥的观点可以同时存在,这正是地图的丰富性所在。

思考-2与解决冲突的思维

在这一章里,我一直在建议用绘制地图的思维模式来替代辩论和冲突的思维模式。我建议开展探索,而不是相互厮杀。

我能强烈地感到,绘图思维将在解决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局限在辩论模式中呢?

也许有人会说,激烈辩论的双方是不会分出精神去做什么绘图练习的。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由于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论证足够站得住脚,所以双方都会觉得绘制地图将凸显自己论证的正确性。辩论双方都执迷于冲突,而对解决冲突毫无兴趣,这样的极端情况会发生,但是通常只会持续短暂的时间。

不需要各方都同意就能运用绘图思维。一方可以自行有序地开展绘图练习——有时使用PMI工具,有时使用APC工具。另一方会被拉入练习,因为如果不参与,就得面对完全由对手绘制的地图。

第三方角色

在本书的后面,我将更详细地讨论第三方角色在解决冲突的思维中的作用(参见第14章)。出于很多原因,我认为第三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中间人。解决冲突的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加入第三方思维角度的必要性,这就是“三角思维”的由来。没有第三方的参与,解决冲突的思维仍然是单一维度的,不可能有真正的设计元素。最好的效果也就是折中,远不及好的设计。

我将在后面(第14章)讨论这个重要的第三方角色。在这里,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为第三方是一个理想的角色,他可以时不时地请双方做绘图练习。双方最糟糕的回应,要么是断然拒绝,要么是敷衍了事。这两种情况都明显不讨人喜欢,但是没关系,就像前文提到过的,如果一方画不出好地图,那么他就得接受别人——第三方代替他画地图。这样他就只剩下修改地图的权利,想要否认第三方画出来的地图是办不到的。这就像只是声称地理学家提供的地图不正确是没有意义的,除非能指出来哪里不正确,而指出错误的动作,就是自己开始画地图的动作。在现实中,地图就是这样被画出来的。

我心目中的第三方既不是中立的会议主席,也不是法官,他是积极参与思考和设计过程的人。

角色扮演

如果你扮演思考者的角色,你就会成为思考者。

这听起来有些离谱,但却是真的。如果你进入思考者的活动状态,你会发现自己在思考。这并不奇怪。如果你正儿八经地要做一个PMI练习,你很容易就能做完。随着时间的推移,做PMI练习会成为你的习惯,你也会成为你想成为的思考者。

我还想说明一下,为什么我给思维工具取的名字都很“人造”味,像PMI、C&S、APC。原因很简单,我不认为靠靓丽的名字驱动人这招永久有效,所以我无意在名字上彰显它们的工具价值和它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作用。劝说人们平衡地看待事物,产生一时的效果很容易,产生长时间的效果很难。多年持续训练才有可能做到。但是思维工具可以在几分钟内学会,之后有需要就能使用。为了区分这些工具,能按需调用这些工具,给它们取名还是必要的。取名就是往大脑里放入描述性概念(类似“桌子、椅子、大餐”),我于是往大脑里放入“操作者角度的”描述性概念,这样就有了PMI、C&S、APC这些奇怪新颖的名字(术语)。

我们还发现,如果教师教授同样的内容,但是拒绝使用“术语”,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学生们虽然也能完成这些练习,但是之后不会再记得,也不会向其他同学推荐,更不会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角色互换

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扮演。在冲突中,各方都只关心自己的观点。至于对方的观点,只看有没有漏洞,就像指挥官巡视敌方防御工事那样。然而,理解对方的观点却是解决冲突中最有用的一个步骤。

角色互换是解决冲突中的一个既定部分,即双方都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在CoRT地图绘制工具里,有三个工具有助于角色互换。

1.ADI(Agreement,Disagreement and Irrelevance):代表一致、分歧和不相关。双方一起绘制地图,标明双方在哪些地方意见一致,在哪些地方真正存在分歧,以及哪些地方被不断牵扯进来但是可以判定与冲突无关。通常双方一旦从辩论模式切换到绘图模式,就会发现存在分歧的地方出奇得少。

2.EBS(Examine Both Sides):代表对双方都做检查。通过传统的角色互换,每一方都必须诚实而全面地检查和描述另一方的状况。

3.OPV(Other People’s Views):代表其他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用途更广泛的工具。一个冲突情境通常涉及冲突双方以外的更多相关方。在OPV练习里,先要确定其他相关方,然后描述从其他相关方的视角会看到什么。OPV不如EBS详细,但是覆盖范围更广,因为它包括不参与争端但可能受其影响的其他相关方。

使用绘图工具

在本章里,我的目的是说明思考-2或绘图思维,用它来替代辩论。在前一章抨击了辩论模式之后,我有义务提出一个替代模式。我简要介绍了绘图方法和CoRT思维工具(要掌握绘图思维,需要开展正式的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相关的资料都很齐全)。我在本章中只是指出了绘图思维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便与辩论做对比。本书是关于解决冲突的思维的,辩论只是冲突型思维的一个方面,但是它典型地说明了冲突型思维的贫乏——把一切打翻在地,以至于全无是处。

地图的目的

一个13岁的女孩正独自做PMI练习(通常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是她在完成练习后说的话:

起初,我认为这个练习相当愚蠢,因为我非常清楚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不需要PMI来告诉我。然后我开始在P下面写,接着在M下面写,最后在I下面写。等我都写完了,我惊讶地发现我的看法完全变了,被我自己写下来的东西改变了。

这个事例非常清楚地解释了,探索的目的是要产生“洞察”这句话是什么含义。由于对 自己的想法 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洞察),这位思考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个事例也说明了思考工具的作用:支持思考者自行探索——利用极其简单的思维工具扫描自己的想法,提升对自己想法的洞察。 coLIUt51ouDzmyBLVbeqyGU0v6aRl87fhc81eAa8iNn5OFj4utYbLQzKDwsfBG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