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伐中结下生死之交

贵州省兴义县原名“黄草坝”,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个“大人物”的出现,使它声名大振,成为了“钟山川之灵秀”的“贵州一景”。这三位“大人物”便是:贵州省都督、督军刘显世,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国民党统治时期赫赫有名的第二号军事首脑何应钦。

何应钦出生在位于县城西南40余公里的泥凼村。他7岁入乡塾,13岁入县立高小,17岁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后被保送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09年秋,何应钦被录取为留学生,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十一期学习,与朱绍良、谷正伦、贺耀组等人成为同窗好友,并于第二年同时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应钦辍学回国,参加了光复上海之役,与蒋介石同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司令部任职。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渡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七期。

1915年,何应钦学成归来,即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王文华,在几乎未立什么战功的情况下,便凭借裙带关系以及政治手腕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

王文华时任黔军总司令,与何应钦同为黄草坝老乡。何应钦受王之邀,又邀同窗朱绍良、谷正伦等人一同参加了黔军。此时护国战争爆发,贵州举旗响应,何应钦几人一到贵阳,即被委以重任。何应钦任黔军第一师步兵第四团团长兼讲武学校学生营营长。

然而,贵州虽小,黔军虽嫩,权力纷争却不亚于任何大省。王文华虽在黔军中握有实权,但他的舅舅贵州督军刘显世却是树大根深,舅甥二人在兴义系军阀内部形成了“旧派”与“新派”两种势力。而以二人为核心的贵州兴义系军阀集团的主要成员,不是刘、王二人的宗亲姻亲、乡邻故旧,便是其门生弟子、同窗挚友。

在舅甥二人“新”“旧”派的明争暗斗中,何应钦作为留日士官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王文华的“新派”作为自己依傍与效力的对象。但他并不想得罪刘显世,对刘恭谨备至,大面上事之如父,小心谨慎地在刘、王二人之间周旋,使他在两人矛盾中得以暂时的“刀切豆腐两面光”。1916年4月30日,何应钦与王文华的胞妹王文湘缔结良缘。朱绍良与谷正伦也分别迎娶贵阳城里出身名门的小姐为妻。英雄配美人,一时轰动了整个贵阳城。

在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何应钦凭借严谨的军人作风和政治组织才干,成为“新派”的骨干,他创办的“少年贵州会”,对王文华团结省内外进步分子建立新党,最后夺取贵州政权奠定了良好基础。他本人也得以先后升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省会警察厅厅长、全省警务处处长、第五混成旅旅长等要职,并晋衔为陆军上将,成为贵州新派人物中的核心人物。

1920年末,何应钦参与谋划和直接指挥了“民九事变”,与王文华一起迫使刘显世交出了贵州大权。但刘显世并不甘于失败,于1921年3月派杀手将王文华刺杀于上海,新派顿时失势,而新派内部相互倾轧,何应钦被迫逃往云南,投奔滇军总司令顾品珍。因刘显世仍不肯放过他,又收买杀手在昆明一茶楼对何应钦行刺,致何应钦胸部、腿部连中数枪,幸亏随身副官抢救及时,送入法国人办的医院使之幸免于难。随后,何应钦偕妻前往上海投奔其内兄王伯群(王文华之兄),过起了寓公生活。何应钦少年得志,第一个人生的小峰巅就此以失败落下帷幕。

1924年,何应钦经妻兄王伯群等人介绍,赴广州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后由其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王柏龄推荐,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这是何应钦一生效命于蒋家王朝的开始,何应钦也因此飞黄腾达,以至于以后十几年中长期在国民党内部居蒋介石一人之下。

蒋、何虽为东京振武学校先后期同学,又同在陈其美手下共过事,但二人并无深交。何应钦到军校后,以严格规范的军人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渐渐得到蒋介石的重视。而蒋在军校倚为心腹干将的军校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却沉溺广州城内烟花柳巷不能自拔,整天寻花问柳,抽大烟,不务正业,遇事不见踪影。如此一来,蒋介石对忠于职守的何总教官越来越信任,常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何去处理。何受此厚爱,知恩必报,带着刘峙、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等一批军事教官,干得有声有色,何在蒋心目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起来,蒋、何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924年底,蒋介石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组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刘峙、钱大钧、顾祝同均为何手下营长。教导团是国民党创建的第一支军队,后来成为黄埔系高级将领的陈诚、胡宗南、周至柔、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人,当时尚为团里下级军官或普通士兵。此后在平叛商团叛乱、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叛乱,和两次东征中,何应钦率领第一团皆屡立战功。

而使何应钦一战成名,使他与蒋介石结为“生死之交”,并由此奠定他在黄埔军中“大管家”地位的,便是著名的棉湖之战。

在1925年初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期间,何应钦的第一团攻占淡水城,全歼守军一个旅,接着又击溃洪兆麟一万多兵力的增援部队。以不足2000之新兵,击败洪部精锐部队一万多人,令陈炯明大为光火。3月上旬,陈炯明集中林虎、李易标两部兵力四五万人,突袭何应钦部,并企图包抄东征军总部,在棉湖与黄埔军展开决战。而由于黄埔军第二团行动缓慢,未能按部署及时赶往敌人侧背攻击,致使第一团腹背受敌,孤军作战,战斗已进入双方肉搏混战。危急时刻,蒋介石躲在指挥所里急得直跺脚,流着眼泪对何应钦说:“你必须想法坚持,挽回败局,否则一切全完了!”

此时对何应钦和第一团来说,已是非战即死。就大局而言,此一战关系到黄埔军以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生死存亡。就个人而言,如若战败,蒋介石、何应钦不仅将声誉扫地,丧失向上攀爬的政治资本,甚至性命难保。何应钦深知其中利害,当时也流着泪说:“既然非拼即死,那我就去了!”

何应钦亲赴第一线,督军作战,由于指挥得当,在肉搏混战中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与后来赶到林虎军侧背的第二团协同作战,将陈炯明所部打得狼狈逃窜,取得了棉湖战役的最后胜利,为第一次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棉湖苦战,堪称以少胜多、使广州革命政府转危为安的关键性一战,黄埔学生军与何应钦也因此“一战成名天下知”。而1925年的3月12日,也成为了蒋、何同生死共患难的纪念日。1925年7月,革命政府正式成立,黄埔学生军编成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亲任军长,何应钦任第一师师长。第一军成为以后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的基础,也是国民党“中央军”的基本班底,是蒋介石在大陆统治20多年的嫡系力量。在第二次东征中,何应钦的第一师在惠州歼灭敌军主力,取得了惠州战役的胜利。从此,何应钦凭借显赫战功与谦逊做人的处世方法,与蒋介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广东统一后,蒋介石为全面控制第一军,建立其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蓄意制造中山舰事件,以打击国民党左派人士和共产党人。在这一事件背后,何应钦不仅完全拥护蒋介石的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反革命计划,并以其第一师作为坚强后盾,对蒋介石1926年3月制造的中山舰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何应钦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潮梅警备司令。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将何应钦的第一军放在东线,避开主战场两湖地区。直到10月何才率部向福建方向进攻。在松口战役中,何应钦歼敌、招降4个师,以2比5的兵力大败孙传芳的周荫人部。蒋介石为此称赞何应钦:“能从容应付,完全消灭敌军主力,因此预测到此次北伐之目的,一定可以达到。”

随后,何应钦任东路军总指挥,由福建进浙江、上海,并于1927年3月攻占杭州,大挫孙传芳的军队,何应钦声威大震。 l9uCc3nqE4htDStX7WkoO9FIOPKI5zhKjVd2rLZ9bm1RooPFWB7fQq2lXgeRWS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