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文学才华初露

培明女中的生活,让沈霞有了新鲜感,沈霞有了新朋友,青春少女的共同心理,让她们经常喁喁私语。她们还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探讨人生。

20世纪30年代前期,即抗战爆发前,是茅盾的创作丰收期,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期。小说、散文源源而来,《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精品佳作不断;这一时期也是茅盾生活比较安定的时期,平时基本在家里写作,偶尔有空闲也和女儿、儿子说说话。

1934年秋后,茅盾回到乌镇老家,见后院的三间平房已不作仓库,便画了张图纸,请乌镇的纸店老伙计黄妙祥经手进行翻修,改造成富有东洋味的小洋房,想让母亲回乌镇时有个清静的住处,自己回乌镇时也好有个地方住几宿。当时夫人、女儿、儿子都举双手赞成,认为造个小洋房,可以让奶奶回乌镇时好好休息。

茅盾经常回乌镇小住几天,小镇上的风情和人情,让久居大都市的茅盾仿佛透了口气,十分惬意。那时,茅盾每次一回到乌镇,便给在上海的女儿沈霞写信,希望女儿有机会也应走出上海这个大都市,去大自然里呼吸点新鲜空气。

父亲的叮咛,女儿沈霞十分在意。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杭州游西湖,沈霞率先报名。

期待多时的去杭州游览的日子终于来了,充满青春活力的沈霞一大早就赶到学校,登上去杭州的火车,累了一天却心情十分舒畅,湖光山色、断桥、白堤、苏堤、孤山、西泠印社,每到一处,沈霞和同学们都玩得十分高兴。沈霞站在保俶山上眺望西湖,远处白练似的钱塘江,逶迤而来,西湖东南的城隍山,南边的玉皇山,西边层嶂叠翠的南高峰、北高峰扑进眼帘,满眼翠绿;而山下明镜似的西湖连同湖里的三潭印月,恰到好处地浮在水面上。

沈霞在上海培明女中游西湖时留影。

一阵春风吹来,沈霞心旷神怡,大自然的造化,让如花季节的沈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两天后,沈霞随老师、同学回到上海,但她仍然沉浸在美丽的西湖春光里。风光秀丽的西湖成为沈霞亲近大自然的第一站,后来,沈霞还专门写了一篇作文,记叙这次杭州的春游。

我们来看看沈霞的春游作文。

春假期中的我

由于爸爸的来信有这样一句话,“霞儿,在春假中应该去旅行,和大自然接触接触,不要尽闷在家中!”我便有机会参加了本校旅行杭州的团体,去和有名的西湖见了见面。

四月的早晨,小雀儿们才离了巢,我已提了我旅行用的小皮箱赶到校中了,时候还早得很,同学们都还没有到,只有几个预备到市中心去的小学生却已在跳跳蹦蹦的玩了,我呆立在校舍门口,受到晨风的吹拂想着未来几日的生活。

八时许,同学们,哦,该称是旅伴们了,都来了,像搬家时的家具一样,我们被紧紧的塞在一辆团体客车中出发了,车子很快地驶着,把我们颠得坐立不定,旅伴张竟因此呕吐起来,但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站。

火车是慢车更加了脱班,直到下午五时才到我们渴望着的杭州,不用说我们已是等得心焦极了。临时居住所是在一个市立小学中,这一天(四号)当然是不能再玩了,我很早的便睡了,预备养足些力气以便第二天的畅玩!

第二天起我便正如爸所说的开始“和大自然接触”,高大的山,宽阔的湖,更有秀美的花草,清澄的山泉,这些都令我神往都使我留恋!尤其是在第四日,约了七个同学雇了艘小艇自由自在地在湖心飘荡,暖和的春日,醉人的春风,吹起口琴,扬起歌声,看着太阳慢慢的落入山边,我觉得我们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可是乐时是不长的,任我们怎样的留恋怎样的不舍,我们终于只能带着一颗不满足的心勉强的上了归途,车轮缓缓的转动了,望着一排排向后倒退的房屋,重重隐没在树林中的高山,我不自禁的口中哼起周女士为我们改编的歌《再会吧杭州》来了!

车带着我们离开那美丽可爱的杭州了,我真有点不舍呀!

回到上海,离开学的时间还有二天,这短短的两天不用说过来是很快的,不是吗?单和妈讲讲旅行的玩劲儿也就够了,何况还加上了整理功课的时间呢?春假,一个令人兴奋的春假是驰去了,回想起来还犹如昨日哩!其实已过一星期了呀!

末了,还要添上一笔告诉大家:我还抽空写了一封报告接触大自然的经过的信给远在外乡的爸爸哩!

沈霞“春假期中的我”作文手迹。

老师对沈霞“春假期中的我”的批语:引文多呼应处。眉目清醒。

沈霞1935年4月在大同大学附中。

沈霞的这篇作文,记叙颇有文学色彩,让人分享其接触大自然的那种兴奋和喜悦。

沈霞初中在立达学园读了两年之后,觉得立达学园的生活、学习太刻板,没有自由,便向父亲茅盾提出转学的要求。

茅盾尊重女儿的意见,同意她转学大同大学附中。

沈霞从大同大学附中毕业后,本来可以继续在大同大学附中念高中,不料,大同大学附中的一个同学竭力怂恿沈霞换个学校。

那个同学对沈霞说:“培明女子中学不错,应该去那里念高中。”

“是吗?学风怎么样?”沈霞一向注重好校风好学风。

“不错的,学校里聘用了不少年轻教师,思想开明不守旧。刘英舜代校长是暨南大学教育系的高才生,老师中有张才异老师、陈家麟老师等等,都是年轻而有学问的人。所以,学习的风气很浓厚。”

培明女子中学创办于1925年,坐落在今上海新闸路1607号。1936年春天,沈霞于大同大学附中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培明女子中学。

培明女中的生活,让沈霞有了新鲜感,沈霞有了新的朋友,青春少女的共同心理,让她们经常喁喁私语。她们还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探讨人生。

但沈霞是个敏感的姑娘,一次,老师对其作文的修改,让她有了些许紧张的情绪。原来那次沈霞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昨天”的作文,老师在批阅这篇作文时,在文中“废物”二字边上画了一竖,但在文后写了不俗的评语。

作文发还沈霞后,她见老师在作文后写了“说理叙事,都能头头是道,令人见到学有根底”的评语,莞尔一笑,但见到老师在文中“废物”两字边上的一竖,立刻敏感起来,以为老师意在指出自己作文中“废物”一词用得不对,便在作文后面对“废物”二字作了注解,说:“‘废物’这两个字实在也是用得不大对,我的意思,是指一切过去的现在已不需要的事物,即不为新时代需要的一切。”

其实,花季少女沈霞过于敏感,老师的意思并不是批评沈霞用“废物”这个词用得不妥,而是发现“废”字写错了,所以在“废物”两字边上做个记号,以提醒沈霞。

后来老师看到沈霞对“废物”两字做的注解,知道沈霞误会了自己的这一提醒,于是认真的老师又在作文边上写了:“我何尝说你‘废物’用得不对。你的‘废’字写错了,所以在‘废’字旁加符号,要你重写一个对的我看看。”沈霞与老师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沈霞敏感的心理和老师认真的态度。当我们今天看到当年的作文本上的这种师生互动记录,想象着当年师生交流的情形,不禁感慨万千。

沈霞(右)1936年在培明女中与同学合影。

沈霞1935年4月在大同大学附中与同学合影。

在培明女中短短半年里,沈霞各门功课都十分优秀,尤其是她的文学天赋,更为当时培明女中的国文老师激赏。在现存的沈霞1936年上半年写的作文里,数量多而且几乎每篇都得到老师好评。其中有一篇题为“学以致用”的作文更是得到老师“锦心绣口,咳吐成珠,是有目共赏之文”的好评,作文是这样写的:

现在的小孩,到了一定的年岁,他的父母长辈总要把他送入学校,而且在每一个小孩受完初部(步)的教育后,父母又送他入较高的学校去,这些步序(骤),大约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不过为什么要进学校?那父母的目的便不是一例(律)的了,有的父母说:“小孩子在家大吵,送他入校关关脚。”有的说:“将来要使这小孩能在社会上站足,必先使他有相当的学识。”有的又说:“去得张文凭有了资格,将来找事便当些。”还有一般商人父母却也有他们的说法,说是“学识几个字将来可以在家管账”。我们不管他求学的目的在什么,但要想得些学识,切实的学识,那是一样的。

沈霞“学以致用”作文手迹之一。

老师对沈霞“学以致用”批语:锦心绣口,咳吐成珠,是有目共赏之文。(标点为编者后加)

在以前的时代中,也很有些懂得作文章吟诗的雅士,他们懂得怎样把他们的笔来写讥讽文,怎样使自己的文章高雅出俗,但是不知道怎样利用他们的学问使国家强起来(当然我不能断然说古时没有一个学士有些真的切实的学术,因为从历史知道那也是有的,不过少罢了!)他们只能使国内其余的人民加重了负担,不能使别的人民得到些利益,这种雅士实在是多余的。在我们现在的中国,虽然那些完全只讲风雅的人是差不多没有了,但只把求学作为装饰的人却多着,例如现在的一般大学生,身上穿(着)很漂亮,口里也会说几句洋话,样子很好,但是当你要他真的去干些难点的事,他便不会了。他能背出一串你所难记的名字,他也能东拉西凑的做一篇很长的文章,但是他不会应用他所学的来创造一种利民的物品,这些是所谓学而无用,他学是学的,不过他不能用。至于外国便不然了,他们一面从书本子上学一面又实地去学,等到他们书本子上的学完他们也就能应用所学得的发扬出来,造成种种机器给人民用,著出书来给别人看,或者用他们的智力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使他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

现在的中国,没有良好机器供人民用来增加出产,也没有好的著作给人民看,更没有优秀的人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中国不能像别的强国一样的强盛,这是什么缘故呢?可以说根本的原因在中国的学者不能“学以致用”!我们是青年,国家盛衰的责任全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使我们的祖国强起来,现在我们应学而有用,那么怎样才能学而有用呢?就是我们不要摆“我们是学生”的架子,我们要切实的学,不要尽学些无用的表面,去实地的去学罢!青年们,我们要“学以致用”!

沈霞的这篇作文,让我们想起她的父亲茅盾小学时代所作的一些议论作文,看来父女都有文学天才。 bx1DKWRTfa9Qq2Kk0VGqe8jxXCTJeQtMbcMHrRU9dI//P6GKCzPqGMwrQ7FkU+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