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爸爸成了大作家

1933 年 1 月《子夜》出版,它的诞生凝聚着茅盾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奠定了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时的沈霞,十多岁了,开始阅读大量现代小说。

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和家人团圆了,多时不见,茅盾发现女儿沈霞长大了许多。

据沈霜回忆说:

姐姐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在作文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夫人孔德沚常常对茅盾说,女儿继承了你的文学天赋。夫妇俩常常为女儿取得的成绩欣喜自豪。

茅盾回家后,日子依然窘迫,虽然有些作品版税,但只能勉强度日。回家后,茅盾的眼病、神经衰弱等疾病一股脑儿地袭来,茅盾只好停下手中的笔,串串门,养养病。

在这期间,茅盾仍没放下写作,他开始借养病搜集素材,准备创作《子夜》。

当时,乌镇在上海做生意的故旧亲戚不少,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最敏感,有时甚至比政治家还敏感。茅盾经常去找同乡故旧中的企业家们。其中,去得最多的,是卢学溥表叔家,有时茅盾也带着女儿沈霞去。

在卢公馆这个小社会中,茅盾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种种内幕。卢家的很多同乡故旧,茅盾大多认识,而他们却认为茅盾是个文人,因而政界、军界、金融界、商界的内幕,并不对他避嫌,都乐意和他谈,还讲商场上发生的故事,讲政坛上的笑话。

这些同乡故旧热情地邀请茅盾去他们家中、企业中玩,于是茅盾有机会参观上海的丝厂、火柴厂、纱厂、银行、交易所、商店等。

在各种实际参观中,茅盾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日本时那种郁闷、灰暗、不稳定的情绪,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他看到了世界经济萧条的局面下,当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时,中国民族工业的衰败以及一些同行老板的艰辛;他看到了那些在证券交易所“搏斗”的场面,股票指数的上扬与下跌给那些在股市“搏斗”的人们带来的兴奋、沮丧,以及兴奋和沮丧的面孔背后内心真实的活动。

茅盾似乎感觉到这些人更关心股市之外的形势——战争的胜负、政界的风云变幻。而直接影响着股市交易的人,以及操纵这些场面的人,是从来不在交易所里露面的,他们住在豪华饭店里,带着情人或者姨太太出入交际场,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谣言、谎言,操纵着股市风云。这些操纵者,都有外国势力作后盾,实际上在充当买办的角色。

茅盾在与同乡故旧的“周旋”中,了解到不少经济与整个社会形势相联系的内容,包括企业老板的“悲欢离合”故事,世间各种人情世故。

同乡一个老板,曾告诉茅盾这样一个可耻的故事:有个小老板为了打听股市发展趋势内幕,不惜让自己的女儿去充当股市操纵者的情妇,想让女儿把情报弄到手,再决定抛还是买。结果,女儿不谙世事,失身于操纵者,“情报”又没有弄清,最终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小老板觉得无脸见人,就上吊自尽了。这个故事,让茅盾十分震撼,他没有想到金钱竟让人的灵魂堕落到这种地步!

在卢公馆,茅盾还听说做公债投机的人曾以30万元买通军阀头子,使其军队在津浦线上北退30里,以蛊惑市场,让投机人乘机活动,得利十分丰厚。

茅盾此时还看到了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认为当前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茅盾打算写一部都市、农村交响曲,他着手拟大纲和故事梗概,初步定名为《棉纱》《证券》《标金》。

茅盾读了金融方面的专业书,深入研究中国棉纱业的历史和现状,以使小说更具有坚实性。

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材料和不断调整,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基本上在茅盾头脑里形成了,甚至这部长篇小说的题目,茅盾也拟了三个:“夕阳”“燎原”“野火”,后来定名为《子夜》。

《子夜》从1931年10月正式动笔写,到1932年12月5日脱稿,历时一年多,其间,茅盾与瞿秋白长谈以后,又改变计划,缩小写作范围,强化作品的时代性。

1933年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至此,一部巨著诞生了。它的诞生,凝聚着茅盾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子夜》描绘了30年代中国东方都市一道风景线,在这道风景线上,映出芸芸众生,映出时代风云,映出中国社会的另一面,也映出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地位和才智。

《子夜》的出版,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在上海成为著名作家之后,依然和过去一样,每年春天,总要回乌镇一趟,携着夫人带着儿女,陪着母亲坐小火轮,沿运河回到故乡。

一·二八事变后,和茅盾住在一起的母亲陈爱珠,此时执意要回乌镇去住一段时间,那里有老屋在,还有一些亲戚,虽不大走动,但来往时仍十分热络。这也是茅盾母亲的惯例——天气暖和时,总要从上海回乡住一段时间。

5月初,太阳暖洋洋地照在大地上,徐徐的春风随意吹拂着细柳。茅盾携夫人、女儿和儿子一起陪伴母亲回乌镇。他们从上海坐火车到嘉兴,再转小火轮到乌镇。

一路上,被践踏的油菜田里,一群一群士兵,有气无力地在挖战壕。火车上,一些人在看从上海地摊上买来的“推背图”“烧饼歌”等预言书,茅盾也带了一本金圣叹手批的《中国预言七种》。车厢里议论的,不是斗志昂扬的抗战,而是预言书里那些“天意”。

掌灯时分,茅盾一家回到故乡乌镇,黑乎乎的小镇,似乎更衰败了,一些大的商店已经倒闭,几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当铺也已歇业,只剩下市中心的“汇源当”了。

在乌镇的日子里,茅盾目睹了1932年故乡的衰败,也目睹了乌镇四乡农村的丰收成灾的惨痛事实,目睹了一些店铺的努力和倒闭。

清晨,还是春寒料峭,街上也相当冷清。但“汇源当”门前,却已人头攒动,等候开门。茅盾特地起个早,赶到那里观察了解,发现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许多人天不亮就守候在门前,他们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身上刚刚剥下来的棉衣,或者预备秋天嫁女儿用的几丈土布,偶尔也有去年留下来嫌亏本而没卖的几斤丝,准备送进当铺。

一直等到9点钟,当铺才开门,这批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四乡农民,一片混乱。当铺每天只用120元钱来营业,当完就停。因此,那些衣衫褴褛的等候当了钱去买米吃的乡下人,就不得不拼命挤上前去。

茅盾回到家里,过去常常来替沈家帮忙的老熟人——一个家在乌镇东栅的农民,茅盾称他为“丫姑老爷”,向茅盾这个“沈家少爷”诉说农村的艰辛。

他说:“少爷你看,我这个人向来不喝酒,不吸烟,连小茶馆都不上,而且种的是自家的田。这两年来,也拖了债了,在村里也不算多,百把块钱。”

茅盾一听,兴趣来了,忙问:“那你怎么还债呢?”

“打算在‘头蚕’里还呀,今年‘头蚕’养得好,还清这点债是不成问题的。”“丫姑老爷”胸有成竹地回答。

茅盾笑了笑,说:“养蚕?卖给谁?你有这点桑叶,不如卖叶,不要再去养蚕。”茅盾把养蚕的风险说了一遍。

“丫姑老爷”听着觉得有道理,但沉默了半晌,摇摇头说:“少爷,不养蚕也没有法子。卖叶呀,廿担叶有四十块卖也算顶好了,一担茧子的‘叶本’总要廿担叶,可是去年茧子价钱卖到五十块一担。只要蚕好!到新米收起来,还有半年;我们乡下人去年的米能够吃到立夏边,算是难得了,不养蚕,下半年吃什么?”

“可是今年的茧子价钱不会像去年那样好了!”茅盾说到这里,望了一眼这个“丫姑老爷”,又说,“你是自己的田,去年这里四乡收成也还好,怎么你就只能吃到立夏边呢?而且你又新背了几十块钱债?”

“有是应该还有几担,我早已当了。镇里东西样样都贵了,乡下人田里种出来的东西却贵不起来,完粮呢,去年也比前年多——一年一年加上去,零零碎碎又有许多捐,我是记不清。我们是拼命省,去年阿大的娘生了个把月病,拼着没有看郎中吃药,这么着,总算不过欠了几十元的新债。今年蚕再不好,那就——”“丫姑老爷”苦着脸,向茅盾诉苦到这里,便戛然而止。

茅盾点点头,又安慰他几句,“丫姑老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茅盾告辞。

茅盾在乌镇这些天,忽然对小镇经济有了新的认识。本来在写《子夜》时,研究上海金融经济过程中,不太清楚农村现状,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大概的比较,当然也听到了许多令人心酸的故事。

茅盾在故乡的半个月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是一幅30年代悲惨画面,从这幅画面中,茅盾深深感到,“一·二八”事变像一颗炸弹,把压抑、沉默的人们骤然惊醒了,人情世态发生了变化,农村状况、小镇经济状况也同样发生了变化,而这变化是惊人的。

茅盾安顿好母亲、夫人及一双儿女,回到上海。但回家乡半个月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幼时在乌镇生活时的各种情景,总像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闪现,他总结出故乡商人勤俭、怯弱、谨慎、奉公守法、缺少决断又会做生意的个性,这是小商店老板的共性形象。茅盾开始构思,于6月18日写完一个小镇商人生活的小说。

小说写好后,茅盾题上“倒闭”两字,作为小说题目,交给马上要创刊的《申报月刊》的主编俞颂华。俞颂华一看题目叫“倒闭”,便皱起眉头,觉得发在创刊号上,恐怕老板会不开心,于是,便和茅盾商量能否将题目改一下,并建议用小说里主人公店铺的名字,虚化一下,叫“林家铺子”。茅盾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林家铺子》就这样发表了。

10月,茅盾开始短篇小说《春蚕》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茅盾调动积储在脑海里的儿时记忆。

小时茅盾随祖母养蚕,知道养蚕的艰辛,近年几次回乡的所见所闻,又如放电影似的,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呈现在脑海之中。

《春蚕》写得非常顺利,到11月1日已经杀青。这篇小说叙述了发生在江浙蚕乡的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叫老通宝的蚕农,辛辛苦苦地养蚕,并取得了丰收,但蚕茧丰收了,茧厂却关了门,原因是茧子受日本白厂丝的倾销,不值钱了,蚕农生活更艰苦了,老通宝气得一病不起。

小说的结构灵巧又绵密,语言精巧秀丽,恰似一幅江南春蚕风俗图。

《春蚕》脱稿以后,茅盾接着又写了《冥屋》《秋的公园》《光明到来的时候》等散文。

《春蚕》后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成同名影片。这是茅盾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银幕。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1933年4月,茅盾写了《秋收》,后来又写了《残冬》,内容都是描写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斗争的故事。

茅盾为营造自己家乡乌镇风景线,短篇、散文、速写诸文体一齐上,使这道真实的乡镇风景线,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1933年,他的小说《当铺前》,以乌镇所见的真实情景为背景,记叙了人间惨剧的一幕。此后《老乡绅》《速写》《香市》《乡村杂景》《陌生人》《谈迷信之类》等,都是1933年茅盾所写乡镇风景线上多彩的一笔!

1934年,江浙遭受百年未遇的旱灾。乌镇四乡出现河流干涸的灾情,茅盾回乡,目睹旱象和灾情,又写了纪实性小说和散文《赛会》《大旱》《戽水》《桑树》《人造丝》《疯子》等,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破产的状况,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是农村破产的原因,也揭示了政府的腐败及农民固执愚昧落后的一面。

此时已经十多岁的沈霞,聪慧可爱,已开始大量阅读现代小说,包括父亲茅盾的小说,她好高兴父亲成为了知名的大作家,她为父亲骄傲。那时的她也很喜欢巴金的小说。

好学的沈霞,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沈霜回忆说:

姐姐的成绩大多来自于自学,她的学习是开放式的,而且极有主见。

1934年在立达学园时的沈霞。

这“主见”指的是自信,而不是刚愎自用。

沈霞从尚公小学毕业时,茅盾想听听女儿的意见,去哪个中学继续她的学业。茅盾问:“亚男,去哪所中学好啊?”

“爸爸,你认为哪个中学好啊?”沈霞侧着头反问茅盾来了。

“中学嘛,现在也只有立达学园是全上海最好的啦。”茅盾说。

“那好啊,我就去考立达学园,爸爸你赞成吗?”

“我当然赞成,不过亚男要知道这所中学的校风很严,课程也是很紧的。”茅盾见女儿如此自信,在赞许的同时不忘提醒。

当时位于上海江湾的立达学园,是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以功课紧、校风严著称,学生全部住校。沈霞执意要求考这样的学校,让父母感到十分欣慰。

大概在1933年,沈霞报考江湾立达学园。沈霞不负众望,凭借她的天赋和勤奋,以高分考进了这所著名的中学,开始了她的中学生涯。

之后,沈霞先后在上海读过大同大学附中、培明女子中学、大夏大学附中等中学,一直到抗战爆发。 bx1DKWRTfa9Qq2Kk0VGqe8jxXCTJeQtMbcMHrRU9dI//P6GKCzPqGMwrQ7FkU+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