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善心往往只在一念间迸发,而善心所结下的善果,芬芳馥郁。谁说前人栽树只有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从心底透出的快乐也滋润了自己的生命。
曾经,有一个墓园的守墓人在连续好几年中每周都收到一封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寄信人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一天,一辆汽车停在了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走进守墓人的小屋,说:“我们夫人在门口的车上,她已经病得走不动了,请您过去一下,跟她说几句话。”
守墓人来到车旁,一位上了年纪的贵妇人坐在车里,她气质高贵,眼神却十分哀伤,看上去十分虚弱,怀里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是亚当夫人。”贵妇人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我相信您是守信的人。”亚当夫人温存地说,“今天我亲自来,是因为医生告诉我,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什么意思。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为他放一束花。”
守墓人被亚当夫人深沉的母爱感动了,可他还想再说几句其他的事:“尊敬的夫人,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可是,这几年您总寄钱来为您的儿子买花,我总觉得有点可惜。”
“可惜?”亚当夫人疑惑地望着守墓人。
“是啊,鲜花搁在墓园里,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是这么觉得的吗?我只是想让我在天国的儿子看到他喜欢的鲜花。”亚当夫人有些不高兴。
“是啊,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去的孤儿院。那里的孩子们可喜欢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却买不起花。这些墓里的人却都看不见花了。”
亚当夫人没有作声。她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就离开了。守墓人有些后悔,觉得自己的话可能有点欠考虑,太过直率了。
从那以后,守墓人再也没从亚当夫人那里收到让他买花的委托。
几个月后,原本早已被医生宣判了死刑的亚当夫人又忽然来访,更让守墓人吃惊不已的是,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了。”亚当夫人看起来容光焕发,活力十足。她友好地对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那些孩子的笑脸让我觉得我活着还有些用处。”
把鲜花和快乐送给需要它的人们,却给自己收获了生的希望。施与受,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你对这个世界付出多少爱,生活也回报给你多少快乐。助人的双手比祈祷的双唇更加神圣和高尚。当你帮助别人使其获得快乐之时,自己也能得到爱的回报。
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上的,很多时候,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帮助人,并不需要多么刻意,也不需要倾家荡产,爱的付出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美国作家埃·哈伯德说:“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已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生活中,你只需要对偶然遇到的弱小生命伸出一只温暖的手,给予对方你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许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1814年的一个冬夜,刺骨的寒风从维也纳街头吹过,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钢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学去练琴。
寒风凛冽的夜晚,街上显得有些冷清。年轻人路过一家旧货店时,忽然看到了一个相识的小男孩。小男孩也是个穷孩子,曾在他教学的唱诗班当过歌童。夜这么深了,小男孩还站在旧货店门口,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等待有人将那两样东西买走。年轻人远远望着小男孩,心里充满同情和怜惜。孩子过早沾染上忧郁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年轻人的心一下子抽紧了。
年轻人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翻出了自己所有的钱。尽管他自已的生活也非常清贫(他那么热爱音乐,喜欢作曲,作的曲子却卖不了多少钱,只好以教音乐为生)。他自己连一件外衣都买不起,有时候,连买稿纸的钱都没有,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我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年轻人走过去,对孩子说:“把这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着,将那些钱全给了小男孩。
小男孩回家了,年轻人一边走一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被书中的一首诗深深地吸引了——
“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
这是大诗人歌德的作品《野玫瑰》。年轻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美妙的诗句,沉浸在诗歌美妙的意境里,一段清新动人的旋律从灵魂深处飘了出来,年轻人飞快地跑回家,将这段旋律记录下来。
这个贫穷善良的青年就是被人称为“歌曲之王”的音乐家舒伯特,他写下的这首名叫《野玫瑰》的曲子,后来成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也许正是因为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那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当我们赠送他人玫瑰的时候,我们的手上也弥漫着爱的芳香。当我们在给他人点亮一盏灯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的道路。纵使人生路上充满凄风苦雨,善良与关爱就像那穿透阴霾的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房。
在赶路的同时,也请你携上这一份爱,善待生活当中你多遇到的每一个人,收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与领悟,让心灵得到一个宁静安详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