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有时候要想当好汉,还得吃吃眼前亏。当然,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为了留得青山在,要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情况:你开车和别的车擦撞,对方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可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立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后,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你或许会选择当然不吃,前提是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会受伤。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也只有“赔钱了事”了。在这里,“赔钱”就是“眼前亏”,你若不吃,换来的可能是更大的损失。
所以说:“好汉要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先吃一下眼前亏,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伺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奋发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吃“眼前亏”,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第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吃亏换取长久的利益。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十分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后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也没有着落,他只好背上祖传宝剑,沿街讨饭。
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样子,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叉开,摆好姿势。众人一哄围上,想看韩信的笑话。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竟然弯腰趴在地上,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
韩信忍胯下之辱却成就了盖世功业,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佳话。试想,如果他当初为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那结果只有按法律处置,这样一来,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身。韩信深刻地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的长远前程。
这样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
所以说,吃“眼前亏”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是为了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目标。“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看似英勇、豪气冲天的人其实是莽夫一个;而为了长远利益忍气吞声、宁吃眼前亏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二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守亭的士兵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士兵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士兵则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要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守亭士兵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意准备了贵重的礼物送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表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一个人要做到真正的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