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遭遇几多欢喜几多愁,几多无奈几多苦,谁也无法预估。但是只要你淡看人生,笑对红尘,就会少掉许多世事纷争,就会生活得安然自在。如果你能这样:当别人伤害到你的时候,你不要只想到别人给你带来伤害的疼痛,其实这是叫你学会在风雨中坚强自己,让自己成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更加茂盛;当你曾经深爱的人背叛你的时候,你不要只想到被人背叛的沉重,你学会原谅并不是对感情的懦弱才让步,而是做个心宽的人——完美人格;当别人对你尖酸刻薄的时候,你更不要只想到尖酸刻薄让你难堪的心情,其实是叫你学会完善自己——更上一层楼……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快乐起来,就连脚下好像都布满阳光,步履轻盈。
古人是聪明的,早在很多年前,他们已经懂得淡泊是一种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也正是因为淡泊,才造就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颜回。
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人到寺庙里去,看见菩萨坐在上面,就问:“菩萨,您在想什么?”
菩萨说:“我什么也没有想。”
那人又问,“那您的眼神为什么让人猜不透?”
菩萨安详地笑着,说:“我的心明静得像水,可以清澈见底。我什么也没有想,也不受外界情况变化的影响。所谓的七情六欲,只是你们对事物的好恶或高兴或悲伤,而我除了吃的外,认为别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把一个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来,什么都没有,如果他能随遇而安,当劳作时劳作,当休息时休息,能心情快乐,助人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800岁呢?”
淡泊是一种心境,它可以让你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淡泊是一种态度,它可以让你豁达看待路途中的进与退;淡泊是一种智慧,它可以让你懂得珍惜眼前而不好高骛远。
淡泊的人是幸福的,富贵不张扬,成败不言语,挫折不偏离,不患得患失,不大喜大悲,从容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拥有波澜不惊的沉稳气度,用一颗淡淡之心,过平静如水的生活。淡泊的生活并不是消极逃避,也并非看破红尘,它只是一种心境。人人都在说淡泊,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毅力,还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气度。生命是无常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料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沉溺于过去或者幻想未来,只有今天是可把握的、可控制的。拥有一颗淡泊之心,就会发现幸福距离我们咫尺之遥。
随着时间的累积,生活中背负的包袱逐步加重,我们总是急于匆匆忙忙地赶路,却忘了及时整理自己的包袱,把沉重、无用、累赘的丢掉,轻装上阵,只有善于总结整理的人,才可以轻松愉悦地迎接崭新的一天。
光阴似水流逝,我们无法留住。然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人们又有太多的欲望无法满足而带来的痛苦。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淡泊,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这或许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从前,有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弟子。有一天,他吩咐弟子们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准备好工具匆匆走向南山,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却都停住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平日里能轻松趟过的小河水量暴涨,水流汹涌,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弟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却也无计可施,只好转头回去。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坦然相对。
老和尚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师父的嘱托还毫不沮丧。
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老和尚责问他,“出家之人怎能妄取无本之果。”
小和尚答道:“师命有所不从,皆因尘缘不清造化弄人,我得无本之果,使之皈依佛门净地,不为俗世玷污。虽初衷未果,然弃不期之期,得天意而顺其自然。”
老和尚畅然,明白小和尚已经参悟到事物的根本: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后来,老和尚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这个小和尚。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真正的自由其实就是随遇而安,山上有柴就打柴烧饭,无路可走就后退一步,打不到柴,路边的苹果也是意外之喜。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和一种处变不惊的风范。
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的逃避者,而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而是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都能作出明智的选择。
平淡的日子或许会消磨我们的意志,只有常怀淡泊之心和一世的追求,才能使我们在欢乐和成功的慰藉当中,专注于生活,谱写生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