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人永远学不会满足,尤其是女人,总是喜欢去比较,希望得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更希望得到别人没有,只有自己拥有的。如果你告诉那些贪心不足的人:一个人越贪婪,越是什么也得不到,索取越多反而会失去越多。她们肯定不会相信,索取越多不是越好吗?怎么会什么都得不到呢?
那么,让鼹鼠的故事告诉你,为什么索取越多反而会失去越多的道理吧。
在动物界,鼹鼠可是个勤快的动物。它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着食物,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据统计,鼹鼠一生要储存20多个“粮仓”,足够十几只鼹鼠毕生享用。
然而,鼹鼠最后却会被饿死。拥有众多“粮仓”的鼹鼠怎么可能饿死呢?真是难以想象!
原来鼹鼠在晚年躲进自己的“粮仓”里要享受时才发现,门牙无限生长无法进食,必须啃咬硬物磨短两颗门牙才行。可是,当初年轻时只顾着储藏粮食了,没想到粮食以外的任何东西。总认为有了粮食就万事大吉,谁知道现在看着成堆的食物却无法享用。唉!鼹鼠只能长叹一声,凄惨地饿死在成堆的粮食上。
鼹鼠的悲剧告诉我们,一味忙于索取,忘记维修保护索取的工具,最后得到许多也无法享受,甚至连命都会搭上。可见,像鼹鼠这样的贪欲又有何好处?难道不是索取越多失去越多吗?
人,一旦和鼹鼠一样,陷入贪欲的陷阱里,也会看不见隐患,看不见潜在的危机,看不见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也会上演鼹鼠这样索取越多失去越多的悲剧。
在这方面,清朝鳌拜也同样看不到身边的潜在危机和隐患,结果索取越多失去越多。
鳌拜是顺治皇帝在位时十分器重的功臣、忠臣。康熙初年,鳌拜是三朝员老,且掌握辅政大权。可是,随着鳌拜地位的变化,他的贪心也在不断膨胀。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爱新觉罗·福临英年早逝。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于是,鳌拜想得到更大的权利,更多的利益。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年幼的康熙了,一心想取而代之。在朝堂之上,鳌拜不但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甚至还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最可气的是,朝贺新年时,鳌拜居然和康熙一比高低。他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
结果,年少的康熙忍无可忍,羽翼丰满后首先拿鳌拜开刀,鳌拜最终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他的家族也受到牵连。
人的贪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贪欲就是消灭财富、消灭地位、消灭才华、消灭成功的地方。不论你曾经功劳多大,地位多高,不论你贪恋的是功名还是钱财,一旦总想着索取反而会失去更多。
即便你身边没有危机,他人觊觎,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越是拼命追求某样东西,越是得不到这样东西。而且越在意自己所追求的,心理越恐慌,反而会徒增压力,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很多选手在大赛上失去挑战自己的机会,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大考时表现失常,很多演员在晚会上不能显示出自己的表演才华,都是因为自己太在意自己的成绩,给自己造成了压力。如果自己能力和精力有限,如果对得到的东西不善于管理,那么索取越多,浪费越多,最终还是会失去很多。
那么,应该如何遏制这种过分的贪欲呢?首先要学会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物极必反”在道家看来,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事物总是相反相成的。《老子》曾说:“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意思是说:水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锤打金属使它尖锐,难保不长(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知足知止就是避祸的法门,知足则不会遭到损辱,知其止则可以避开危险。这样外可少树敌招怨,内可以减怒保肝,既可平安于官场,也可快意于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父子是懂得适可而止的明智的贤人。
疏广、疏受父子在汉昭帝时曾先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两个重要官职。当时,所有大臣都很羡慕父子二人能得到如此殊荣。
皇太子在他们父子二人任职五年以后长大了,于是,疏广对儿子说:“激流勇退才是自保之策啊。你我父子早已功成名就,现在一同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岂不美哉?”儿子叩头道:“儿,一切都听父亲安排!”
于是二人称病请辞,宣帝和皇太子分别封赏了这父子二人千两黄金。当他们离开长安时,满朝文武都为这父子二人践行,更有甚者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荣归故里后,他们用朝中所赐黄金每天宴请乡里父老。有人劝他们:“为什么不给子孙后代置办些房产?”疏广道:“我没有老糊涂,怎么会不顾及子孙呢!我们家还良田几亩,草屋几间,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就会不愁吃穿。要是我为他们添置财产,他们会因此变得懒惰,不思进取了。我可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独乐不如众乐,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因此父子二人也受到乡里百姓的爱戴,平安地度过了一生。
人要学会如何行事,更要懂得如何收手。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学会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可谓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不仅在官场上发展需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投资炒股更需要见好就收。
在股市上,许多不懂股票的新股民往往能够赚到钱,被套牢的股民基本都是过于在意自己的利益,总想再多赚一些的人。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曾经奉劝股民的至理名言就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他说,虽然不进股市没有发横财的机会,但他进一步指出,进了股市但是你不懂,本来小康水平也会变成贫下中农,有的人进了股市后总是处于套住——赚钱——再套住——再赚钱的困境中。因此,杨百万还特别提醒散户股民,要见好就收,赚了钱就要跑,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否则,散户股民赚了钱没跑等于是“纸上富贵”。
人一辈子不可能都在成功的巅峰耀眼夺目,那些在贪婪的路上疯狂奔跑的人们,与其有一天要在永无止境的索取中啜饮自己酿的苦酒,做人做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学会功成身退,适可而止,也可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另一番滋味。这样,才是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