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哪一种人生更好。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步伐,辛劳的工作,频繁的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会令人茫然失措,晕头转向,几近窒息。把拥挤的生活打理得脉络清晰,不失为一种明智。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生活,都应该适度节制,有取有舍,而不是盲目地要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贪婪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幸福的大敌,如果以快乐和健康为代价,即便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还会快乐吗?
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喜欢用加法算式来计算人生,喜欢用物质来衡量人生的成功与否。本来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月收入四千块钱左右,在那个中等城市里,只要不追求过分奢华的生活,过一份安闲自得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她却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定在远远高于自己的收入之上,时刻幻想着买车买房,送女儿读哪所贵族学校,五年之内挤进富人区……
除了工作之外,她想尽各种办法赚钱,甚至不惜践踏自己的人格,求得一份物质上的满足,背负着一份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负担。虽然,她是朋友中最早进入小康的,几年之后,也买了两百平方米的房子,拥有了自己的车,可是她却并不幸福。细心观察会发现她身上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潇洒,皮肤有些黯淡了、身材有些臃肿了,依稀可见黑发中缕缕银丝。朋友有些不解,问她:“何必把自己降值为生活的奴隶?留给自己一份平静的心情,品茗,观花,赏月,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干自己想干的事,做自己的主人,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什么不好啊?”她说:“我愿意像现在这样,看着车子和房子,我才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谁也不知道她的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有这些感觉,每月的按揭压得她无法喘息,一刻都不得松懈,要持续20年啊!可是在20年以后,但愿那时的她还能拥有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或许有时候,她看见朋友们不解的目光,她也会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我不过是追求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她自己不明白错就错在,已经拥有很多了,还想拥有更多。像极了一个漏水的杯子,它永远也不会装满,除非你懂得知足。
很多人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后悔生前的种种行为,总是假设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自己将如何去做?觉得自己失去了不该失去的,拥有了自己无法负荷的,错过了太多珍贵的。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做好人生的这道算术题。
那么人生的“加法”是什么呢?是追求知识、成功、富贵、名利。而生活仿佛是一个容器,总想放很多东西进去来丰富我们的人生,这并没有错,关键是你要放什么进去,你要怎么放。有一篇叫《生命中的大石头》的文章,讲了一个如何管理时间的小测验:先把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放进广口瓶,直到再也放不下。其实,还可以放砾石来填满石块的间隙;还可以倒沙子来填充砾石的间隙;甚至还可以把水倒进玻璃瓶……可见时间是挤出来的,而人的潜力也是挖掘出来的,所以人生需要加法。只要你努力,不自满,不自卑,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跳起来就能完成。信仰、学识、技能、事业,都是生命中的大石头,趁着年轻力壮,早早地放进自己的瓶里,然后再从容地去享受去游玩、去消遣。如果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那么想装大石头就晚了,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但仔细想想,一辈子只是拼命地做“加法”,有了金钱,又要权力;有了豪宅,又要名车;有了地位,还要名声;生怕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少,没完没了,岂能不累?结果可能生活失调,精神崩溃,并不幸福。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生活沉重的人去见智者,智者给他个篓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捡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等那人走到终点,累得趴下。智者说,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沉重的道理。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往自己的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只做加法就很悲哀。明智的选择是做“减法”人生。
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就是减法,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节制、感恩、惜福、避祸,说的就是人生需要减法。
张良当年历尽艰辛帮刘邦夺天下,功高盖世,可他却毅然辞官不做,归隐山林,享受淡泊的人生乐趣,得以安度晚年。而韩信也是战功赫赫,但他对人生的期望值很高,拼搏于官场,最终却丢了性命。可见减法使人消灾。
人生就像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人的一生不过三万个日子,活一天就减少一天。功名和财富却随时间推移做着加法。可是当有一天这两个运算相等时,生命的答案就会出现零,零于任何数的运算结果都只是零。这就是人生残酷而又真实的运算。
人生的加法,给我们加入幸福的光芒,加入勇敢的力量,加入财富的拥有,加入亲情的温馨,使人生更加完满。而人生的减法,为我们减去多余的物质,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繁重的负担,减去外界的纷扰,合理安排人生增进减出,会使生活更美满。因此,加法是一种成长过程,减法是一种成熟催化剂。它们就像太阳和月亮,缺一不可。一个是孔孟“兼济天下”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一个是老庄“顺乎自然”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加法减法并用,昼夜地不断交替,生命的路途才会精彩万分,遐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