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脾是“后天之本”“生化之源”

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通过胃的消化转化为营养,再由脾吸收运化,以供人体利用,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脾又被称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脾是人体的食物“加工厂”

人吃进食物,对其进行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需要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其中脾主运化的功能起主导作用:

脾运化水谷,生成血液

脾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运化水谷(即水液和谷物等饮食的统称)。“运”即脾脏之气推动饮食由胃传递给小肠,经过胆的帮助进行消化;而“化”则是脾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气血,再将这些气血运达于身体各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运化水湿,代谢水液

脾不仅运输水谷精微,还负责运化水液:脾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通过心肺运送到各脏腑组织,以起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又负责把代谢产生的废液,及时地传输给肾,由肾气化后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运化失调,需及时健脾

脾的运化功能如果出现异常,很容易判断出来。如果一个人没有食欲,或者经常腹痛、胀气、便溏等,那基本可以断定,此人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果一个人经常发生头重、发晕、全身乏力、水肿等症状,多标志着水液运化失调,也很有可能是脾出了问题。这时,身体最需要的就是健脾,修复脾脏,促进其运化。

科学饮食,促进脾脏运化

在中医看来,人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脾胃直接与饮食相联系,如果一日三餐不规律,营养不全面,饮食方法不科学,都会直接影响着脾的运化功能。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还要注意饮食的量。《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过度饮食是引起脾胃受伤的根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而规律的饮食、平和的情绪,则是让脾保持健康的秘诀。

脾生血统血:脾是血液运行的司令官

脾是后天之本,人体所需皆来源于后天,血当然也不例外。脾与血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脾主生血,脾健则血足

中医认为:“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基础,其经过气化作用可生成血液,所以《景岳全书》中说:“血……源源而来,化生于脾。”即脾主生血。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化生,为血液生成提供足够的原料,人体才血液充足。反之,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原材料”不够,血液无以生成,则可出现血液亏虚之正,如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等。

脾主统血,出血要从脾找原因

脾统血的“统”,有统摄、控制的意思。脾脏不只有生成气血的功能,更有统辖它的能力。脾将生成的血液运送到四肢百脉并使其沿着所需的路径行进,而不泄漏外溢,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

《金匮翼》中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我们常见的鼻出血、皮下出血、月经量过多等症,有时就是脾不统血所致。所以,对于出血、血虚等症的治疗,常常要考察脾是否健运,因为这些血症多数都根源于脾。

肝脾协作,血液运行顺畅

脾统血,肝藏血,血液的源头就在于脾胃,而生成的血又藏于肝,然后根据机体所需,运送循环。脾健运正常,血液化生就充足,这样肝脏也就有足够的藏血。所以二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相反,如果脾气亏虚,气血生化必定受限制,也会影响肝藏血。肝藏血不足,人就会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

温馨提示

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心悸失眠、慵懒少言、少气乏力等症状,一方面是缺乏运动,另一方面是饮食运化失调,导致脾虚,气血不足。如果长期脾虚,还会出现头晕、面白爪淡、女性月经减少,甚至闭经等。这时就要注意调理脾虚。

脾主升清:脾是身体营养的运输机

《黄帝内经》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意思是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以上升为主,是“脾主升清”的体现。

脾升胃降,维护身体正常运行

脾主升清的生理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其与胃主肃降密不可分。脾与胃相依存,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气血,营养全身。与此同时会产生降浊之物,而胃气推动浊气下降,排出体外。它们一升一降,相互支撑,让身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如果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谷不能腐化,气血无源可化,就会产生眩晕、泄泻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各种内脏下垂之症。

在西医的病症中,有一类病叫“胃下垂”“子宫下垂”等,从中医来看多是由于“脾气不举”造成的。当脾气不能有效上升,并托举脏腑维持所在的位置,就会出现脏器下陷的表现。所以中医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往往会采用健脾益气之法。

脾四时不停,每一天都要养脾

五脏之中,心、肝、肺、肾都有着自己所主的季节,但是,脾居中央联络、调和脏腑,却没有所主的季节。

《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为什么脾没有所主的季节呢?”岐伯回答说:“脾属土,在人体中焦,负责水谷精微的转化,需要时时输布全身,所以五脏之中,五脏各有一个时间来主掌,而脾所主的时间却是每月最后的十八天,共七十二天。就如万物生长以土为根本一样,各脏腑以及人体周身由下而上、由头到脚的营养皆需要脾来维持,因此脾脏虽然没有所主的季节,却四时不停。”

所以,养脾要体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脾气健运,升清顺畅,整个身体才能协调健康。

脾主四肢:脾好腿脚好,人更有活力

中医认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四肢是否有活力,与脾胃之气密切相关。

脾气充足,四肢温暖

《黄帝内经》中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阳气是四肢得以充分活动的根本,阳气可以让四肢温暖。一个人身体阳气充足,其手与脚常是暖热的,而且也不会出现小腿、膝部发凉的问题。

那么人体阳气是哪里来的呢?脾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脾不仅直接将阳气输送给四肢,也通过协助胃消化吸收,以营养物质的形式间接使四肢得到温暖的补给。

脾气充足,四肢有力

中医认为:“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脾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四肢得到足够的血液濡养和营养支持,也会变得有力量。

脾气如果虚弱,气血化生不足,人体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把气血分配到大脑、心脏等“核心部门”,而作为身体末端的四肢,分配到的气血可能微乎其微,就容易出现倦怠、无力、冰凉等症状。

脾主肌肉:肌肉力气、身体胖瘦由脾做主

中医认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所需的营养是通过脾运化而来,只有脾胃受纳、输布、消化、吸收正常有序,肌肉所需要的营养才能有效供给,才会发达丰满、壮实有力。

消瘦的人需要调脾

生活中有的人体形消瘦,总是感觉没有很累、没有力气,这多数是脾胃虚弱在捣乱,因为脾胃虚,食欲就不好,吃饭吃得不好,肌肉得到的营养不够,自然胖不起来。还有些人很瘦,可食欲总是特别好,中医则称为“消谷善饥”,胃很强,可脾气不足,无力运化,营养也就得不到吸收,白白流失了。对于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调脾。

胖的人也需要调脾

肥胖的人,往往也存在着脾气不足、

运化无力的问题,而且这种胖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吃东西很少,吃点就发胖;二是身上的肉软软的,而且总是懒懒的没力气。这类人需要健脾气、祛痰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肥胖的问题。

还有一种肥胖,是由于脾胃太旺、吃得太多造成的。这种肥胖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上说的单纯性肥胖,很多青少年小胖子多是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少吃肥腻食物,多运动。 VdxFnZqh3EyKeMRXapSyewnJ/B33Z3iZyuUBWDEZrE0ahjBg6Iy27dmW/xiinn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