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诗人、小说家、戏曲理论家。他在乾隆四年(1739年)考取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后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又号简斋。

袁枚小时候就“好听长者谈古事”,特别是他姑妈常给他讲一些传说故事和历代野史,少年时代的他尤其喜爱各种杂学书籍,这些都为他后来撰写《子不语》这部传世佳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子不语》是一部笔记小品,也可以称之为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来又陆续增加部分篇章,合为续集。这本书大多仿照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而写,文章多数谈论的是“怪异、勇力、悖乱、鬼神”等神秘离奇之事,虽然在封建社会这类故事流传得很普遍,但正是这看似寻常之中,却展现出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也正是这极尽荒唐与晦涩交替之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诸多丑恶与时弊,亦不动声色地针砭了世态人情。

诸如本书中摘录的《张赵斗富》,就通过“张灯炫富”极为巧妙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而《冤鬼戏台告状》,则借用“冤死鬼”当时听到那些作案人埋尸时,自夸说:“这件事是弄不清楚了,如果要申冤,除非是包公再世。”所以多年后,“冤死鬼”借花脸扮演包龙图时,前来申冤得雪。这也有力抨击了当时还有许多冤假错案无法得申的社会现实。像这些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贪婪、虚伪、奢侈的故事,在《子不语》中还有很多,故事从不同侧面勾画出封建官吏的丑恶嘴脸;诸如《山娘娘》等故事深刻揭露了佛道的弄虚作假,演绎了一出出闹剧;还有一些反映世风日下、骗术盛行、嘲讽鄙陋习俗等的故事,至今仍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当然,这其中也不乏透露出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质疑。

《子不语》中虽然也搜集了很多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但读起来并不使人感到可怕,反而让读者从中觉悟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宿命之说”的思想,随处可见一种引导人心向善、淳化社会风气的初衷,这与清初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托鬼言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同时期和后期文学作品都有着深远影响。

袁枚自己在《子不语》的序言中说:“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显而易见,袁枚创作《子不语》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其中奇闻异事也多是来自亲朋好友的口述,或自己亲历后加以演绎而成,也有部分出自官府的邸报或公文,经过筛选整理,达到了“以事言理”又不乏娱乐的目的,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多了一份轻松愉快的消遣时光。

不能不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透过它的文字本身,总能令人品咂出深刻的内涵,以及令人反思不已的人性与社会意义,而这部精短小说集恰恰做到了。正如鲁迅先生曾评论说:“屏去雕饰,反近自然。”钱钟书也给与了极高的评价:“盛名之下,占尽韵事。”

为了使广大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对该书进行了注释、译文,以及生僻字注音,让您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领略这部经典的传奇色彩。

解译者
2020年12月 RAFlqYE/a8z/gsJnbfyLsfxU2uwYN3ZhACF91qucKdy5lKjXHOhQpQ7EH2XwYA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