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年(1211),我在临安做官,居住在旌忠观前。
家里养了一只青色的猫,很会捉老鼠,家里人都很喜欢它。有一天中午,它一出门就不见了,找来找去都找不着。
我又想起一件事。我还年幼的时候,先夫人治理家政,我们住在城南的别墅,一头公牛很肥壮,也被人偷走。先夫人不想惊扰邻居,就没有报案。后来听说,湖中老百姓分肉不均,群起斗殴,还打起了官司,我们也没有仔细打听这件事,但后来推断日期,和我们家丢牛是同一个晚上,可这件事发生在百里以外,且牛行动缓慢,我实在弄不明白,它是怎么跑那么远去的。
有天,我将这些疑问,告诉一位朋友,他将这些事串起来分析,告诉了我真相。
临安城北有和宁门,那里有一家店铺,号称“鬻野味”,价低肉多,老百姓经常跑那买野味。这间所谓的野味店,主要卖猫肉狗肉,这些肉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偷来的。偷狗,夜里用布袋套着狗背着跑,偷猫,则白天偷。临安人居住密集,活动空间少,狗啊猫啊,一会就从家里跑出来了,跑出门来,就很容易丢失,那些人一看见猫,立即将它捉住,再将它放到门口的消防桶中全身浸湿。猫身上一湿,它就会不断地舐,一定要到干燥才停,所以,它不会叫。失猫人找上门来追问,一定先问毛的颜色,一看,都不是哎,一连看了十几只,没有一只和丢失的猫颜色相符,即便知道对方是小偷,也拿不出证据,只好不了了之。小偷们晚上就将猫送到野味店,猫不可能活着出来。
上面是偷猫。偷牛,则更专业。
牛喜欢吃盐,偷牛者拿着一把钩子,一根竹竿,一根绳子,竿是用来赶牛的,钩子和绳子都捆在腰间,这身打扮,看见的人,都不会怀疑。偷牛者,晚上进入牛栏,用盐喂牛,牛伸出舌头,就迅速用钩子钩住,绳子串进竹竿,急忙跑到树的高处躲起来,牛舌痛,想要用角抵小偷,但隔着竿子,想号叫,嘴里却有锋利的钩子。做完这一切,牛就乖乖地听话了,偷牛者在前面跑,牛在后面跟着跑,一路狂奔,一夜狂奔。所以,一夜跑出百里外,也就不奇怪了。
后来,我又专门咨询了好几位有经验的办案人员,他们也都这样说。
(宋岳珂《桯史》卷第十二,《猫牛盗》)
猫狗没错,全在人的错。
居住空间的狭小,使得小偷们很猖狂,他们用水将猫浸湿,这个简单的行为,竟然使大部分人没有办法认自己的猫。
野味市场的存在,是偷狗猫行为屡禁不绝的最主要源头。许多人其实明明知道,却偏偏要去买,贫民阶层虽为生计所迫,却也纵容助长了偷窃行为。
偷牛者,当然也是人的错,可是,牛也贪嘴。牛贪嘴,更多的是一种隐喻。盐虽好,却是诱饵,嘴贪了,舌伸了,就给钩子一个机会,钩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行贿者,他们千方百计要想钩住各个舌头,为己所用。而一旦被钩住,就由不得你了,跳跃腾挪,都没有用,只有乖乖跟着钩子跑,钩子跑多快,你就得跑多快,不然,你就死定了!
作者也感叹,这些小偷,智商不低,如果将这些心思,用在做人做事的正道上,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