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坚瓠里的思想1

从公元977年开始,开国不久的大宋王朝,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图书出版工程,编辑出版四部大书。四部大书中,有两部冠以“太平”字样。太平,是宋太宗改元的年号,因太宗之命,李昉等人牵头编辑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前一部500卷,是宋以前历代笔记的大型集成;后一部1000卷,是百家集成。另两部《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也是各1000卷,前者载史事,后者载文章。

只说《太平广记》。

全书引书400多种,按主题分92大类,大类下又分成150多小类。

大部分读者不可能细读,而我在通读两遍的基础上,发觉又特别好玩,我详细列举一下它的一些分卷,通过目录,你也可大概知晓:

神仙55卷;

女仙15卷;

道术5卷;

方士5卷;

异人6卷;

异僧12卷;

释证3卷;

报应33卷,其中,金刚经7卷,法华经1卷,观音经2卷,崇经像5卷,阴德1卷,异类1卷,冤报7卷,婢妾2卷,杀生3卷,宿业畜生1卷,其他报应3卷;

征应11卷,分帝王、人臣、邦国等;

定数15数,其中婚姻2卷;

诙谐8卷;

梦7卷;

神25卷;

鬼40卷;

妖怪9卷;

精怪6卷;

再生12卷;

草木12卷;

龙8卷;

虎6卷;

狐9卷;

水族9卷;

昆虫7卷;

杂传记9卷;

杂录8卷;

蛮夷4卷。

再简单展开一下。

在古人眼里,我们居住的空间,大致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世界,一个是神的世界。两个世界里,都有天堂和地狱。人的世界,富人贵人生活在天堂,穷人下贱者生活在地狱,人间地狱,什么都没有保障,连生命权都没有;神的世界,天堂就是玉皇大帝以及众神仙居住的地方,地狱则是鬼的世界,阎王为领导者—其实是天堂派下来的管理者,只是名声不太好听而已,职级待遇都挺不错。道教的产生,佛教的引进,几乎都按着这样的世界去划分。

于是,古人笔记中,神仙鬼怪报应就要占极大的篇幅。比如报应,这也是一种惩戒方式。传经人很聪明,他不说这个经有什么好,只用故事说明,你不尊重这个经,或者,你尊重这个经,都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哪个县哪个村,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金刚经》《观音经》《法华经》的集中出现,充分说明,那个时代,这几部经就是人们学佛尊行的最重要经典。

连苏轼的《东坡志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一个叫蒋仲甫的人和孙景修说:近年有人凿山取银矿,挖到深处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念经的声音,挖到眼前,发现有一个人。那人对挖矿的人说,我以前也是挖矿的,因为洞塌了,出不去,我也不知道在这里待了几年了。幸好平时是随身带着《金刚经》的,所以每每饥渴的时候,我就念经,念着念着,就好像有人从腋下送给我饼吃,大概这是念经的功劳吧。

采矿者困在洞里几年没有饿死,这应该是个奇迹,不过,这个奇迹的创造是因为佛经的功能,可能吗?肯定不可能。但为什么苏东坡相信了?因为东坡本身就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呢。其实,东坡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未必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但他相信精神力量的无限。人有了一种精神追求,于是就有了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强大动力,从这个层面讲,精神力量的确无限。

2

数十年来,我一直在历代的笔记中穿梭。从汉魏六朝,一直到清代,数不清的笔记,我逐字逐句读过百来部,如果按笔记的卷数算算,也有上千卷了。

见我在读笔记,写笔记,有人常问我,笔记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记?我常玩笑说:笔记嘛,就是拿笔记下来啊。什么东西需要记下来?那就是一些杂事、异闻、琐语。笔记是古人书面表达的一种常见文体。对于好奇心强的,我会用明代胡应麟的小说分类说再解释下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如果再简单一点,那么,历代留下的无数笔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

这么多的笔记,它的特点,用两个字基本就可以概括:

杂。这说的是笔记的内容。笔记几乎无所不包,胡应麟的分类表明,古代文化人,有闻即录。有的时候,也不去考证此闻是真是假,有时根本无法考证。现代人阅读笔记,会感到古人很聪明,也很无知,很大胆,也很胆小—胆小是指,那些所谓的禁忌,一点也不敢逾越,怕死,怕惩罚,于是造出很多故事来训诫别人。

散。这说的是笔记的形式。长长短短,长的也不过数千,短的几百字,几十字,记一件事情,就事论事,极少评论,也极少有兴致岔开去。估计当时视野有限,消息渠道狭窄,也只能记录如此了。

3

重点说一下本书篇幅比较大的清代笔记作家禇人获的《坚瓠集》。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江苏苏州,禇人获出生。他的祖父辈,皆为饱学之士,叔祖禇九皋,万历八年进士。

禇人获,字学稼,又字稼轩,号石农、没世农夫。

从禇的字和号看,一辈子都和农打交道。其实,含义在字外,他是在文字的田园里驰骋纵横。作家写作和农夫耕耘,道理是一样的,都要辛勤,才有收获。获,是想要“树谷树人”,用意就很明显了。

在一个书香文化之家,禇人获从小就和书打交道。他博闻广识,尤其对稗官野史感兴趣,又喜欢写文章,历时9年,“钩索古今诸说部不下千百家,心织笔耕,积岁书成”,终于编写成了66卷本116万字的《坚瓠集》。

禇的卒年不详,康熙四十二年(1703),他编完《坚瓠集》,差不多快70岁了,还算寿高。

禇人获喜欢读书,他的博学,在当时应该比较有名气,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名人给他作序。毛宗岗、毛际可、顾贞观、洪昇、尤侗、张潮,都是一时名士,而这些名人,纷纷给他写序。

被顺治皇帝赞为“真才子”的尤侗,给《坚瓠秘集》写的序言中,高度肯定禇人获的取材:“夫天地间瑰异之观,古今来奥渺之迹,无不散见之于书。”

那么,禇花十余年时间编写成的书,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下至俚谣杂说、志怪风俗,无所不包。而且,他在写作时,常常引申类延,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内容看,明清轶事特别多,这应该和他生活的年代有极大的关系。整部笔记,文笔生动,叙事脉络清晰。

剧作家洪昇给《坚瓠补集》写的序,里面有他的真实阅读感受:“余览其书,不终卷而奋袂长叹以起,复继之以惄然惧、愀然悲焉。”真是好书啊,让大剧作家一读放不下,提衣长叹,忧愁悲伤。我想,是禇人获的书,掀动了洪作家心底的波澜吧。

坚瓠,什么意思?坚硬的大葫芦嘛。禇拿《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瓠”作喻,这个葫芦够大的,可容五石东西呢,而他写的书,只在大葫芦里占有很小的一点地方,大葫芦太可惜了,空廓无用。

是的,甜葫芦可以当菜吃,空葫芦可以当物品用,只有老而坚的硬葫芦没什么用处。不过可以装酒。枪尖上挑只葫芦,雪下得紧,狂风呼啸,林冲心情仍然不错。

但,禇人获言外有意。人们只知道有用之用,不知道无用之用,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坚硬的葫芦,虽于物件无用,但里面纵横数千年的杂碎,却可作史鉴,有警示,是社会的惊木石。

自然,也有人这样评论,禇的这部大笔记,最精彩的应该是各类民俗轶事,论诗词、文艺,并没有多少高见,还有不少碎屑无聊之事,价值并不高,只是文抄而已。

客观地说,不仅禇人获,古代笔记,几乎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能苛求。

4

我的历代笔记阅读,虽想披沙拣金,却极有可能挂一漏万(可见后记《且待小僧伸伸脚》)。全文粗分36卷,南北宋,元明清,上下千年,人物事件,旧闻旧事,传奇附会,千年笔记长河中,实属零星细碎。以《太平广记》为由头,禇人获的《坚瓠集》为表达内核,发我之碎思杂思。

太平里的广记,大葫芦里的思想,绝对高不到哪儿去,坐壶观天而已。一哂。 VhAAdDkWzD9SHje4Qs6cnS5OLCzvn/aPNo9hZmmacfebHf3YvfXnv44MO3/qfK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