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诗人乾隆,虽然你记不住他有哪一首诗出名,但他一生确实写了四万多首诗,堪比《全唐诗》。其实,多才多艺的乾隆也是个不错的画家,出版了画册,画册还当礼物送给老外。另外,乾隆还是名副其实的老编剧,每次重大战役胜利后,他都会写戏来表达自己的伟大,1793年创作的昆戏《四海升平》,应该是他戏剧写作的代表作。
清人赵翼的笔记《檐曝杂记》卷一有一节《大戏》,他写到了在热河行宫亲历的一场演出:
上秋狝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
演出的时间和内容、剧场和舞台设置、演出的阵势,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准。这里虽然没有写明看的是哪一场戏,但,演大戏,在热河行宫已成常态。
1793年,清朝的对外交往史上,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就是马戛尔尼使团来访。
尽管乾隆已经知道英国人打着替他祝寿的旗号,主要却是奔贸易而来,但为充分体现本朝的大好形势,乾隆还是下令,沿途各地,都要热情接待来宾。
马戛尔尼确实带着重大的使命。
据有关资料记载,使团出发前,内务部长敦达斯给了马戛尔尼七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七项使命:
1.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2.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3.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4.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5.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6.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7.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前提下,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使团一行,先到舟山定海。定海总兵马上送去各类礼物,第二天,还设盛宴招待,这个过程中,就有戏剧表演,至于具体的剧目,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十三岁的小斯当东在他以后写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没写明白。没写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英国人根本看不懂戏剧内容,隆咕隆咚呛,咿咿咿,呀呀呀,他们只是感觉到了热闹的场面。以我推测,极有可能是昆曲或者高腔之类的,那个时候,浙江盛行的越剧,种子远远没有发芽呢。
行行复行行,终于要见到皇帝了,而这回,乾隆是在热河行宫接见的使团。马大使精心准备了十九件礼物,有星空仪、望远镜、会转动的椅子、地毯、马车、英王的画像等,反正一定要代表前进中的大英帝国的辉煌成就。
收下,收下,不管他国带来什么礼物,都是朝贡,本朝一定要回报,丰厚的回报,你真没白来,这一趟来得值,回去好好宣传!
1793年9月18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一行应邀进宫,乾隆请他们看戏,从上午的八点,一直看到下午。五个多小时,中间都没有休场。
乾隆坐在正中,面对舞台,两侧的观众都站立着。楼上面还有包厢,用门帘挡着,那是女嘉宾们的专座,她们看得见戏,戏看不见她们。
乾隆在演出前,专门接见了马大使一行。
他虽然已经八十岁,但看上去非常健康,言谈举止,怎么看都不像一位老人。
乾隆并没有摆出一副大国君王的霸气,而是十分谦逊地和马大使一行交谈:我大清朝,疆域广阔,我呢,政事也繁忙,平时,我是呕心沥血,基本没有工夫休闲娱乐,不过,今天我高兴,我要陪你们尊贵的客人看大戏!(我猜,乾隆的表情,甚至有些得意,因为,英国人将会看到由他编的大戏。)随后,马大使得到了一本画册,是乾隆本人的作品哦,一等国礼。斯当东也得到一件礼物,一个景泰蓝盒子,所有的使团成员都收到了礼物。
《四海升平》,乾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他的理念呢?
其实,他也脱不了朝贡戏的套路。
每年的三个大节,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冬至、元旦,和王朝有点关系或者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国家,只要打着纳贡的旗号,大清王朝还是非常欢迎的。同样,为显示大清的强盛,往往会为朝贡使举行欢迎宴会,演大戏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戏,虽然专门为朝贡国而编,但内容不可能完全原创,台词什么的往往东借西挪,反正主题不外乎神仙、菩萨,或者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也向本朝皇帝祝寿来了。
从纳贡的角度说,不可能只有清朝才有纳贡的国家,清以前的那些朝代,甚至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都有纳贡,纳贡就是强者和弱者的游戏。
但是,这一回,马大使碰上的是一个非常爱弄风雅的乾隆,他多才,必须显摆一下,于是《四海升平》来了。
乾隆笔下的大戏场面大致是这样的:
开头还是老编剧常用的套路,让著名人物出场,打前站,以前他让舜帝都当他的角色。这回,率先出场的是文昌君,就是我们经常在文昌庙看到要拜的那位,他也是帝,掌管人们的知识和文化。文昌帝君不是一个人出来,他领着一帮星宿呢!各种星宿文官武将打扮。文昌帝君唱道:大清天子,治世有方,如今天下太平,百方来朝,普天同庆。今天,我们众星齐去向乾隆皇帝祝寿。皇帝的恩泽,惠及八荒,连万里之遥的英吉利国也来向我们朝贡了!
天上的神仙齐齐拍着皇帝的马屁,他们没有以筋斗云的形式,快速到达热河,而是在大洋中一步步航行,一起前往大清国。
突然,舞台中间出现了一个大洞,一群精灵出现了,它们是鼋精、鳖精、龟精、蛇精、虾精、蟹精、蚌精,领头的是一只大海龟精。
这些精是来捣乱的,它们要掀起风浪,阻碍文昌帝君及英吉利朝贡使者向皇帝贺寿。
文昌帝君一看形势紧迫,这要出事呀,有国际友人在,弄不好有损本朝国际形象的。于是,他立即将四海龙王召来:怎么个情况,你这管理有问题呀,我们去朝贺,这些水族却来挡道,赶紧,解决问题!
四海龙王立即召开现场会议,几方信息一汇集,原因找出来了:是一只头脑简单的大龟精在捣乱,可能是它看不惯英国人的派头吧,开着大舰,载着大炮,耀武扬威的。
——立即消除不稳定因素!
八位神仙随即上场捉拿大龟精。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潮神河伯,他们一起向大龟精开战。锣鼓铿锵,战旗飘扬,众神轮番和大龟精斗法,最终,大龟精落荒而逃。
文昌帝君见效果明显,很高兴,大龟精已被打败,我们可以继续渡洋了!
不想,四海龙王又报告:不行啊,那大龟精是千年修炼而成,它身上藏有一颗偷来的宝珠,它还会来捣乱的,我等已经无能为力了,您必须再派太白金星来,才能将其收服!
接着,又是一番打斗,太白金星一掌将大龟精击倒,夺回宝珠,众神仙上来,齐齐将大龟精踩住,高喊:仰仗圣主天威,大龟精已擒获,请帝君发落!
——打入大牢!
于是,众神欢呼,高呼万岁。
这时,出来一个演员,捧着一个大瓶,边跳边舞,一个跟头翻过,打开一条大横幅,上书:四海升平。
要是马大使一行英国人能看懂这出戏,就太好了,真难为乾隆的一片苦心,可惜,这是一场“聋子对话”,答非所问。
小斯当东在他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里,这样描述上面的场景:
有一天特使和几位主要随员被邀请至行宫内女眷部分的一个剧场去看哑剧。……剧台上不是表演人,而是表演其他生物化身以及陆地和海里的无生物。各种角色占满了三个剧台,估计剧情系表演大地同海洋结婚,来表达世界概略。
十三岁的小斯当东看得迷迷糊糊,马大使也不明白。他这样理解:
最后一个节目是大型哑剧,我认为,从受到的称赞看,它是一流发明创造的果实,就我所能理解而言,我认为它表演的是海洋和陆地的婚姻。陆地展示她的各种财富和产品,龙、象、虎、鹰等,还有鸵鸟、橡树、松树,及其他各式各样的树。海洋却不甘落后,而在他的舞台上倾吐他境内的财宝,有鲸、海豚、小海兽和大海兽,以及其他的海怪。此外,还有各类海洋生物,他们各自的表演都很完美,海陆两支队伍,在分别绕圈游行相当时间后,最后会合,形成一体。
中英文化基本没有沟通,中国人甚至都没怎么见过英国人,马大使这样理解中国的戏剧,情有可原。
天神和海神,被理解成陆地和海洋联姻;先后上场,被理解成各自展示财富比较;众神和大龟精的打斗,被理解成绕圈游行。这一切,都让人捧腹。
中国戏剧的基本动作,大多数外国人并不理解,扬着马鞭在舞台跑几圈,就是上战场了。
据当时的史料记载,马大使虽然坐在那看戏,但其实有点心不在焉,因为他老想着重大使命,他想演出早点结束,好和中国人谈条件,但坐在他身边陪着的和珅,似乎完全不急。
其实,乾隆皇帝早就有对策。你们礼也送了,戏也看了,要想谈判,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条件,没戏,你们赶紧回国吧,我大清万物不缺,人民丰衣足食,不需要通商!
《四海升平》结束,马大使们随后提出了条件,自然被拒绝,而且还被告知:你们可以回家了!
马大使急了:我们的条件,你们再考虑下嘛。我们在北京的费用可以自理,让我们多留些日子,全面考察贵国的大好形势,还不行吗?
和珅答:最高统帅说了,没有商量余地,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英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在他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中,这样描写一肚子不高兴的马大使对大清王朝的判断:
清政府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这种判断,虽然毫不客气,却无限真实。他们打着通商的旗号,其实也是一种军事刺探,他们已经有数,这艘舰,外表强大,只是貌似而已,其内部早已开始破烂,只需大的风雨,便足以让其飘摇。
一个外表强大的拳师,大声挑战着众人:来来来,谁敢再来!只是,大多数时候,过度的表演,反而会让真拳师一眼就看出了空虚的架子,喏,关键的地方,只需几拳,他就倒下来了。
屡试不爽,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