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鹇之死 |
明代冯梦龙《物性之愚》,写到了白鹇,一种过分爱惜自己却常送命的鸟:
白鹇爱其尾,栖必高枝。每天雨,恐污其尾,坚伏不动,雨久,多有饥死者。
冯作家这段对白鹇的描写,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解读。
第一,白鹇的美丽。这只美丽的大鸟,它有着长长的漂亮的尾巴。在它看来,它的美丽,就在于它的尾巴。这样漂亮的尾巴,走在大街上,那是要吸引来一大群围观者的,走到哪,啧啧啧,人们的赞美声就响到哪。白鹇的白,真的体现在“白”这个字上,那是怎样一种白啊,白得真是耀眼,白得真是无瑕,白得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纯洁无私的向往。
第二,白鹇的环境。因为美,所以高傲;因为美,所以爱惜。住是一定要住在高处的,高处的好处是,干扰少,安静,整洁,所以,一定要攀高枝,没有高枝,坚决离开,另觅高枝。
第三,白鹇的性格。它的性格优点不去详说了,总之,这是一只特立独行的大鸟,它很有性格。但是,它性格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太爱干净了,于是就有了洁癖。洁癖小,会闹笑话,大书法家米芾,他洗手后,从来不用手巾揩干,而是两手相拍,令其自干。洁癖大了,会送命的,就如这白鹇。天总要下雨的吧,大部分的时候,下雨应该是空气指数优良的时候,但不排除会下酸雨。这白鹇每逢下雨的时候,脑子就犯糊涂,它怕雨水弄脏了它长长的尾巴,就蹲在那高枝上,一动不动。大家想想啊,这个雨,一下好几天,甚至十多天的日子不是经常有的吗?那白鹇就是不肯挪步,宁肯饿死,也绝不挪半步。于是,真的有饿死的白鹇。
前几天,省作协开会,碰到衢州市的作协主席X女士。聊天时,她说,衢州有一种鸟,其他地方都差不多绝迹了,很漂亮的。我问什么鸟。她说叫白鹇。哎呀,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我说刚刚读到冯梦龙的这段描写呢。于是就白鹇的性格进行讨论,她说,应该是这样的。
上网查询,又在浙江在线衢州频道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大致内容为:
昨天上午,居住在开化城中广场附近的市民汪先生,看到自家窗外的水杉树上有一只很独特的鸟,上上下下地跳着,但貌似没有能力飞走。汪先生就找了动物保护部门询问,他们告诉说,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但它目前待在距离地面约有15米的树枝上,人无法救助,只能由它去。今天早上,汪先生看到它依然立在水杉树上,尾巴耷拉着,因为一天没有进食,饿得在啄水杉的叶子。汪先生非常担心,白鹇若不能飞走可能就会饿死。
我没有看到这则新闻的最后结果,这只饿坏了的白鹇,到底怎么样了,是不是被救了?但新闻的描写,恰恰暗合了冯梦龙的记载,这白鹇的确是因为饿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白鹇饿着了?市民汪先生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这鸟的性格,而采写新闻的记者肯定也不知道,所以,这则新闻没有描写环境,当天是不是下雨,我推断,很有可能下雨,因为下雨,白鹇怕弄脏了它那美丽的尾巴,于是不动,尽管此前它已经很饿了。于是,汪先生就看到一只饿得快发晕的白鹇。
我宁愿相信,那只白鹇得救了。现代文明社会,人禽应该和平共处,关心它们,就是关心人类自己。
不会变通,墨守成规,白鹇的性格也确实应该改改了,否则,保不定哪一天,大雨倾盆,阴雨连绵,十天半月不止,那些在野外生活着的白鹇,仍然会有生命之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