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之语 |
医生告诉说,睡前服几粒蜂胶,有助于睡眠。每服蜂胶,就常常会想到可爱的小蜜蜂。
若干年前,我做记者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位养蜂大王,很早的万元户。至今,还深刻地记着他说的一句话:蜂是有灵性的,你像对人一样对待它,它就会很好地回报你。他还自豪地说,他听得懂蜂之语——蜂们说的话。
650多年前,诚意伯刘基,也很语重心长地讲了个蜂之语的故事 (《郁离子·灵邱丈人》) 。
齐国灵邱,有位老先生是个养蜂高手。每年都能产出好几吨的优质蜂蜜,还有和蜂蜜一样多的蜂蜡。宋代以前,这蜂蜡使用还仅限于富贵之家,晋代贵族石崇和人斗富,用蜡烛作炊,就震惊当世了。有人说,老先生家的富裕程度,和有封地的贵族有得一比。老人去世后,他儿子继承了这份产业。可是没到一个月,蜂群就有整窝整窝飞离的,他也不管它,任它们离去。一年多的时间,蜂群跑掉了一大半;又过了一年多,蜂群全跑光了。这个家就很穷了。
大企业家陶朱公(范蠡)有次经过灵邱,听到这个故事,于是就做了一番调查研究。他调查的主题是:这家人为什么以前生意做得这么好,现在这么贫穷呢?
被调查的是那位养蜂人的邻居,一位见证他家兴旺和衰败的老人。这位老人告诉大企业家:没有别的什么原因,都是因为蜜蜂啊。
老人帮大企业家分析了个中原因。
以前老先生养蜂,园里有专门给蜂们住的大茅屋,还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些茅屋。蜂们具体住在什么地方呢?他把掏空的树木做成蜂房,这样的蜂房没有裂缝,没有臭味。布置这些蜂房也是有讲究的,要疏密有间,还要新旧有序,要讲究坐落方位,还要注意窗户的朝向。蜂群多了怎么办呢?那就五个编为一组,五组编为一伍,一个管理员就管理一伍。管理员的职责就是,照顾蜂们的生活,调节蜂房的温度,并按时打开和关上大茅屋的门窗,夏天不让它们在太阳下暴晒,冬天不让它们在冰雪中受冻,刮风不会摇摆,雨淋不遭浸泡。蜂们繁殖多了就及时分群,少了就给它们合并。一个重要的节点是,绝不能让两只蜂王在同一个窝里,否则就会窝里斗。而且,老先生还非常注意蜂房的清洁卫生。比如,要扫除蜘蛛蚂蚁,要驱散土蜂和食蝇蜘蛛。再有,老先生取蜂蜜也很科学,只是分出蜜蜂剩余的就够了。这样的话,原有的蜂们就很安心地待着,新生的蜂也养得好。
陶朱公听到这里,若有所思,老先生这样治理蜂群,有那样的收获不奇怪。
邻居接着再细细数落老先生的儿子。这个儿子一点也没有父亲那样的头脑:园子茅屋他不修理,污秽他不清理,燥热潮湿他也不调节,蜂房的门窗开启关闭更没有规律,蜂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差,蜂们越来越不喜欢它们的蜂房。时间长了,毛虫和蜜蜂同住一个蜂房也不知道,蝼蚁蛀它们的蜂房也不制止,食蜂鸟在白天掠杀蜜蜂,狐狸在晚上偷吃蜂蜜,这些,这个儿子统统不管,他只管取蜂蜜就完事了。
其实,这次调查并不是陶朱公一个人,还有他带的博士生、硕士生,董事会秘书,对于这样活生生的MBA事例,陶朱公自然不会不加点评的:你们这几个人要记住啊,治理国家对待民众,可以借鉴这样的事呢!
春祥我,对陶朱公的点评似乎意犹未尽。其实,我们还可以把那些蜜蜂看成一个个的个体企业,个体人才,那么,那位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儿子就是不同的单位领导。现在有些单位的领导,和这个儿子太像了,只管取蜂蜜。有的时候,人才们还不如那些蜜蜂呢,蜜蜂不高兴了,可以直接飞走,老子不高兴在这里了!人没有那么自由啊,特别是一些有事业编制的人,你能飞到哪儿去?
陶朱公的点评,刘基的用意,意思其实极简单,那就是我们要懂蜂之语。
然而,难道仅仅是蜂之语?
题外话。不是广告。我的家乡浙江桐庐的几位企业家,二十几年前就做了个“蜂之语”的产品,现在,这个品牌已经非常著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蜂之语”的专卖店。据说,“蜂之语”在日本非常受欢迎。
歪打正着,抑或心有灵犀?我宁愿相信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