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唐诗之路”地域界定、学科建设谱系和研究方法的宏观构架

与会专家学者对“唐诗之路”的地域概念界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责任感,并对学科建设谱系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高屋建瓴的建议。

首先,从宏观建构角度界定了“唐诗之路”的空间概念,提出从文学地理学维度综合研究“唐诗之路”的学科建设意见。这方面相关论文共9篇。蒋凡《文学地理视野中的浙江唐诗之路研究》认为,今天的“唐诗之路”研究要放在文学地理大环境里加以考虑,我们要以古人优秀文化传统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令百姓精神有所寄托。钟振振教授《关于唐诗之路的几点思考》肯定了研究会建立的价值,认为它有为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智库意义,并提出了今后扩大视野、更大规模服务社会的期待。詹福瑞《唐诗之路的学术内涵》提出,诗路研究是设立新的唐诗研究的理路,能提供唐代文学研究的新增长点,“唐诗之路”学理上属于文化地理学、唐诗地理学,它具有三个方面新空间:首先,它是一条唐诗考古之路,能从知识考古学角度还原唐诗的唐代文化生态;其次,它是一条唐诗生成之路,诗人诗作的地理分布有区域性,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点线结合的形态,特定的山川地理和人文背景能直接影响创作;再次,它是一条唐诗传播之路,也是唐诗经典化的道路。罗时进《“唐诗之路”研究的视界与视点——从浙东、浙江“诗路”展开的论述》认为诗学发展具有地域性,南方发展强劲;研究要有全新的视野,明确不同道路包含的作家创作心理迥然有异,这些不同的路,都具备“唐诗之路”的要义,要抓准“唐诗之路”的节点;也提出了对“唐诗之路”研究的学科建构建议,认为这是诗学研究或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好诗多在行旅中,行走是研究诗路的关键词。胡可先《浙东唐诗之路研究谱系的建构与探索》全面详细地建构了“唐诗之路”研究谱系:1.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人诗作系列研究,拟编撰浙东唐诗编年史;2.浙东唐诗群体研究;3.唐代诗人浙东游历研究;4.浙东“唐诗之路”艺术研究。又指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应该具有多方面维度:1.从时间维度进入研究,关注诗作发生发展演变的纵深研究,编年史、发展史、学术史三位一体,使之成为综合地域文学史的研究整体,浙东“唐诗之路”点线面的综合研究;2.从人物的维度进入研究,关注浙东唐代诗人传记撰写和年谱;3.从艺术维度展开研究,关注中外文化交流,重视文学、艺术研究并存的文化领域研究,从而把“唐诗之路”谱系落到实处。此外,对“唐诗之路”进行系统思考的论文还有韩震军《关于唐诗之路研究的几点思考》、张伟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谈唐诗之路研究的走向》、石明庆《为什么是“唐诗之路”——关于“唐诗之路”形成原因及其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孟国栋《物候迁变与空中诗路的建构——以衡阳雁意象的生成为中心》4篇论文,或关注交通地理的研究,希望能真正将“唐诗之路”的研究提升到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高度,认为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有助于提供唐诗解读的案例;或试图重新界定“唐诗之路”的概念,认为它是能产出唐诗的路,是人们文化感知、诗情追求而成的路。其中孟国栋试图通过诗文中的大雁迁徙路线,解读传统文化精神中对于世界外围边界和天下四极的认知,以构建出的一条空中诗路。

其次,重视人与路的互动关系。相关论文共4篇。陈尚君《杜甫的盛世危言——重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指出,此诗可能是杜甫晚年加工过的,暗含了安史之乱的政治预言。吴相洲《诗人流寓与盛唐山水诗写作三大地域之形成》对荆楚地区(孟浩然)、长安地区(王维)、吴越地区(无核心人物)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进行了探究。肖瑞峰《刘禹锡与唐诗之路》回顾了唐代诗人与各地“唐诗之路”的关系,认为“唐诗之路”的多条分支,不宜进行空间区段和时间区段的割裂研究,“唐诗之路”和唐代诗人相互依托、相互成就、相互辉映,研究应人路并举,以人为主。其中刘禹锡是代表典型,是与“唐诗之路”关涉最多的诗人,并对他与浙西、湖湘、京洛等“唐诗之路”的关联进行了解读。戴伟华《王湾<次北固山下>诗学史意义确立——兼论唐诗之路中的“次”》认为张说手题于政事堂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盛唐之始诗风标杆和政治旗帜,“次”是“唐诗之路”中的行为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概念。

再次,注重对唐以前文献的综合利用,关心先唐文化对“唐诗之路”形成的影响。他们或从佛教、或从山水诗角度关注“唐诗之路”的源起和文化多面性,关注“唐诗之路”特别是海上“唐诗之路”与宗教的密切关联,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对“唐诗之路”的思考。林家骊《会稽“山水诗”与浙东“唐诗之路”》把“唐诗之路”的形成向前推进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路,探讨了“唐诗之路”形成的文化渊源,认为浙东的山水之美和北方诗人的审美表达是“唐诗之路”形成的前提;晋代山水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促进了浙东“唐诗之路”雏形的形成。还指出,浙东“唐诗之路”延伸段上的山水书写,如洞头、永嘉的山水诗,以及海外“唐诗之路”,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对唐诗的接受和传播,都是值得关注的“唐诗之路”补充。邱高兴《史实与传说——浙东区域佛教传播路线与昙猷大师》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不限于唐诗和唐代,它既是一条实体性的路线,也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文化之路。研究者可以关注唐诗和宗教的关系,诗歌源于宗教,诗歌文学和佛道文化交错互生,浙东是佛教较早的传播地,其佛教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佛教中国化过程特征,如从今天看到的浙东之路各地的弥勒佛造像,就可以看出佛教本土化的形象变迁。

其四,对学科研究的新方法新动向作出推介。王兆鹏《浙江唐诗之路的可视化呈现》介绍浙东“唐诗之路”数据库建立的构想与建设手段,同时谈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和使用技巧。 le1UfdcIqjpSRj3h6dFnPHcTwg38bsYUXshuyHd1bErcHxaw2A9HsozijGmwz2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