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刘禹锡诗研究

诗歌研究一直是刘禹锡研究的重点。本次会议论文主要涉及刘禹锡诗歌研究的三个面向:一是对刘诗及相关问题的笺释考证,二是刘诗与文学地理的研究,三是刘诗体裁、题材、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

(一)笺释考证

刘禹锡现存诗作尚存诸多疑窦,本次会议论文针对相关问题做了笺释考证。日本学者户崎哲彦《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笺证——兼论“传智藏<和诗>”与“诗僧”》对刘禹锡诗《赠日本僧智藏》做了细致的笺证,并对今人所传智藏的和诗真伪做了考辨。在将今人所传智藏和诗与刘诗进行比照后,该文提出今人所传智藏和诗存伪,应是伪托智藏者所作。此外,该文对日本僧智藏的生平、创作做了考证,讨论了“诗僧”的概念。张之为《刘禹锡正集三十卷中的乐府及其相关问题》从刘禹锡集早期刊本的源流关系和编撰体例入手,对比了《四部丛刊》影印董康影日藏《刘梦得文集》与绍兴八年刻本《刘宾客文集》中的诗歌分类,指出绍兴本更接近刘集旧貌。在此基础上,该文以绍兴刻本为蓝本,分别分析了其中“杂兴”“杂体”“哀挽悲伤”三卷中的乐府题诗,厘清了刘禹锡正集三十卷中乐府诗的范围。俞沁《唐宋时期刘禹锡诗的文本构成和异文问题》对比了宋代诗文集《文苑英华》、刘禹锡文集诸通行本与《四部丛刊》影印董康影日藏《刘梦得文集》,提出《文苑英华》中收录的刘禹锡诗歌采用了独立于集本的版本系统。元和年间裴度曾向张籍赠马,此事引发白居易等诗人的唱和,刘禹锡则于八年后追和。刘青《裴度赠马考——以唱和诗为中心》考证得出,张籍在元和十五年从国子监助教改为秘书郎,并在元和十五年九月到长庆元年春之间遭到降职,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刘禹锡的追和诗为此次赠马事件做了定性总结,肯定了裴度的选人标准。此外,该文还论及唐代清流文化与马文化的概况。黄威、高玮《“吴西塞”还是“楚西塞”?——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创作地考》考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的创作地点,认为《西塞山怀古》应作于鄂东黄石西塞山。黄静《论刘禹锡诗歌自注的学术价值》对刘禹锡诗歌的部分自注做了笺证分析,指出刘诗自注为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展现出叙事性与纪实性的双重特点,是刘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避免误读、提高阅读效率、补充史籍及相关文献载录之不足、展现其文学创作观念等多方面的价值。

(二)刘诗与文学地理研究

刘禹锡一生辗转多地,诗歌中存在许多地域书写,并体现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互动。戴伟华《刘禹锡、白居易<春深>唱和诗中的江南与长安》着眼于刘白《春深》唱和诗中江南与长安书写,指出二人诗中的长安书写对认识唐代长安风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并对白居易诗中“通犀排带胯,瑞鹘勘袍花”与“戎装拜春设,左握宝刀斜”所涉唐代名物、风俗、礼节进行了细致考证。此外,该文重点探讨了刘禹锡《春深》诗中江南书写缺位的问题,指出刘禹锡诗中江南书写的缺席和白居易诗中江南书写的在场体现出诗人对江南认知和体验的差异。徐国荣《刘白唱和诗中的江南书写》也关注到相关问题,探讨了刘白唱和诗中江南书写的重要价值。

在行政区域上,唐代朗州在两晋南朝为武陵郡,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营造了“桃源”这一文学地理空间,在此背景下,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写下了《游桃源一百韵》。吴夏平《神人之间:晋唐“桃源”的形塑与流变》探讨了桃源这一文学地理空间在历代文学书写中内涵与外延的演变,指出文学地理上的“桃源”与历史地理上的“武陵”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刘禹锡大和中出任苏州刺史,并在任上作诗数十首,其中《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有句:“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李德辉《刺史和州郡的文学关联——从“苏州刺史例能诗”说起》由此生发出去,在文学与地理的范畴内论述刺史和州郡的文学关联,归纳出刺史和州郡文学关联的三个维度,分别为“刺史和名郡的文学关联:‘地因文增重’”“刺史和普通州郡的文学关联:‘地因文始重’”“刺史和无名州郡的文学关联:‘地因人始重’”,指出刺史与州郡文学关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严春华《论刘禹锡送僧诗中的地理空间呈现》在诗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刘禹锡送僧诗中的文学地理空间呈现,分别是“僧人云游地理空间的线性叙述”“地域佛教文化环境的建构”“诗人的地理位置的隐性体现”“人物的空间性指称”“佛教传播空间的呈现”。

(三)刘诗体裁、题材、艺术特色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刘禹锡诗歌涉及的体裁、题材丰富,其艺术特色呈现多样化,相对应的研究也呈现出视角的多样性。蒋寅在本次大会上做了关于刘禹锡诗体的发言报告,颇具启发性,引起较为热烈的讨论。张巍《从<泰娘歌>到<彩云曲>:丽人题材长篇歌行的创作模式与发展流变》关注到刘禹锡的丽人题材长篇歌行《泰娘歌》,探讨丽人题材长篇歌行的创作模式与发展流变。吕双伟《怀古咏史与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经典性》专门探讨了刘禹锡《金陵五题》的艺术成就、经典性和影响,细致分析了《金陵五题》前三首的艺术特色,指出《金陵五题》对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歌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对“金陵怀古”这一诗歌原型形成的影响,从若干个维度分析了《金陵五题》取得经典地位的原因。早川太基《清琴入性灵——论刘禹锡与古琴文化之关系》考察了刘禹锡诗歌中古琴文化的体现,对刘禹锡的琴诗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色做了探讨。刘畅《由“器用”观“风骨”:考察刘禹锡的一种理论视角》结合《文心雕龙》中《风骨》《程器》二篇,考察了刘勰提出风骨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在此基础上,该文以风骨论观照刘禹锡性格怀抱与诗歌创作实际,为刘禹锡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李华康《中唐新变视域下刘禹锡诗风骨论》指出,刘禹锡诗歌坚持“风骨”的审美品质,他的政治讽喻诗、秋诗以及怀古诗中体现出其不屈抗争、乐观积极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李云安《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女性群像》探讨刘诗中丰富的女性形象,将刘诗中女性形象归纳为“市井女性”“田野村姑”“宫中女子”“闺阁佳人”四类。杨宝祺《刘元白诗中的家酿酒》着眼于刘禹锡诗歌对唐代物质生活的反映,指出家酿酒为文人作诗拓宽选材视野,成为诗人往来的纽带,促进诗人群体的交游,推动诗风流变、诗体革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张兴茂《刘禹锡诗歌图像结构与意境生成》一文着眼于文人诗画创作的关联性,对刘禹锡诗歌图像结构与意境生成做了分析。邱伊彤《时空观念与刘禹锡诗歌气象》探讨了刘禹锡诗歌的时空观念,指出其诗境在清丽质朴与雄奇壮阔之间的平衡与融合。李有梁、高敏《刘禹锡湖湘诗的艺术特色》研究刘禹锡被贬朗州、连州、和州三地期间的诗歌作品,归纳其艺术特色。林晓燕《论刘禹锡酬和令狐楚诗用典》考察刘禹锡酬和令狐楚的诗歌中的用典情况,分经、史、子、集四类对其用典做了梳理。曾祥永《刘禹锡诗歌思想内容的探讨与赏析》则对刘诗的思想内容做了整体性的探讨。 9cxgXOLpm6TMZrI0GLoFZhy315N7GCTCsjoCkxsvobyuATomz+x6J7/ooo3ueJ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