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李白接受史研究

李白以下作家、读者对李白形象的接受问题,因可与不同时代的文学史问题结合,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故仍然是学术研讨的热点。

(一)诗话与选本中的李白

后人在诗话、评点中评议李白,或编纂、选刻李白的诗文,是李白接受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次研讨会对这方面的研究又有推进。

杨明《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李白诗》评述了诗歌评点著作《昭昧詹言》对李白七言古诗的评论,指出方东树以古文义法论诗,重视作品气脉的完整贯通,针对李白七古自由奔放的特点,仍力图从中分析意脉、法度,为后人学习李白树立典范。通过分析《昭昧詹言》对李白数首七古的评点,文章总结出方东树评李白诗的四个特点:方氏的评点,非常注意“意脉”“气脉”,即诗意、文气的进展;意脉的进展,外现为段落层次;方氏评点,注意诗作对于题目的处理;方东树对李白在想象、形象描绘方面的奇特,气势的飒爽,抒情的淋漓尽致,都是有所领会的,而其重点,则在于李白的“文法高妙”,在于其意脉、章法的纵横多变。

任雅芳《试论中唐范传正再编李白集》涉及中唐李白集的编选情况,指出了范氏编定李白集是有意塑造高士典范。文章还特别指出诗人鲍溶参与了编选,其诗风同时表现出了学习李白的特征。

王永波《明代李杜集合刻现象及其文学史意义》指出明代首次出现李白、杜甫集合编及合刻现象,包括全集和选本,存世数量较多。明人编刻李杜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汇刻宋元人编纂的李杜集,一种是汇刻本朝人编纂的李杜集,一种是明人注解李杜集。这三种类型的李杜集合刻都有先后传承关系。明代还刊刻了不少李杜诗选本,包括白文本和注脚本,显示出明人对李杜的推崇和喜爱。明人在评论李杜及其诗歌时也力图做到公允,阐明各自的艺术特色,这也是李杜双峰并峙的主要内容,具有多种文学史意义。

武玥《论明诗话中的李杜并举》同样关注明代的李杜接受,描述了明诗话中李杜并举的现象,并指出其源于较全面的文学史地位认知和较理智的多元诗风认同。

(二)后人对李白的学习

与会专家同样热烈讨论了后世诗人关注、学习李白的现象。

贾晓峰《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立足“金源诗人”这一群体,研究其对李白的接受。文章指出,金源诗人以“好饮”来认知李白的形象,并从饮酒中看到李白超脱的风神及借酒浇愁的痛苦灵魂。在诗歌艺术上,众多的金源诗人追慕李白的诗风,化用李白诗句,促进了金代诗歌的发展。金代崇杜者颇多,对李白的关注相对较少,其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科举以词赋取士的推动。

张海、张兴玉《简论唐寅对李白的接受》从唐寅在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继承和发展、唐寅文学创作实践对李白的继承和发展两方面,论述了唐寅对李白的接受。

张宏《成都杜甫草堂新发现李白诗选本<青莲阁集>考述》介绍了清刻本李白诗选《青莲阁集》。值得注意的是,《青莲阁集》在李白诗外,还附有种种与李白接受有关的信息,如清人吟咏青莲阁的诗词及其评点等,为研究清代李白诗接受提供了重要样本。

张海燕《清代女作家诗歌中的李白》描述了清代女作家学习、吟咏李白的现象。文章指出,清代闺阁诗人的阅读范围远超前代,其喜好称引李白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刘崇学《不懈的学术追求与可贵的生命价值——康怀远先生<静心集>述评》介绍了康怀远教授的学术著作《静心集》,其中包括《李白篇》这一研究李白的学术成果。

(三)人物原型及人物比较

在有关李白接受的讨论中,李白的人物原型,及其与其他人物的比较,也成为受关注的话题。

邱晓《谪仙:一个宿命失败者的原型》将李白形象作为一种人物原型来探讨,联系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谪仙形象,考察中国谪仙故事的讲述模式。毛淑静《李白与传说》对比了李白与传说的形象,指出李白形象与传说有很多相似性。

陈才智《风流与日常——重斟李杜之争及其垂范意义》指出李杜的区别,在于李白代表风流,而杜甫代表日常;李诗侧重感发情兴,杜甫侧重描绘家常。两座并峙的高峰,构成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分野,在风流与日常的不同流脉下,对后世产生不同的垂范意义。文章还梳理了古代诗学家对李杜的评述,并对当代学者关于李杜之争的讨论做出了文献综述。

西天禾发表了《李白和王维最终确立了古典诗歌的基本范式》和《论张祜追慕模仿李白——兼论张祜诗文中的李白》两篇论文。前文比较李白和王维,指出二者共同实现了古典诗歌基本范式的最终确立。其中,王维代表士大夫阶层,李白代表中下层文士;王维追求“独善”,李白追求“兼善”;王维追求“意境”,李白追求“风骨”;王维舒缓,李白激切;王维倾向于近体,李白倾向于古体;王维代表庙堂文学,李白代表山野文学。后文比较李白和张祜,并认为二者的相似性是张祜追慕李白的结果,指出了张祜模仿李白的现象,列举了张祜诗文中的李白形象。

王国巍《论敦煌及海外文献中的李白王阳明形象比较》借助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别出心裁地比较了李白和王阳明的形象,指出王阳明的游仙任侠气质及文学创作均受到李白的影响。

(四)李白形象的想象

一些论文论及后世普通人对李白形象的想象,饶有新意。

朱易安、续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图像转换》指出李白此序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桃花园”与“桃李园”两个版本,而画家对此序的画面演绎,多取“桃李园”,且多根据自己的想象,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逐渐脱离了李白创作的本意,成为凸显“文人雅集”的当代解读。从中也可看到,绘画艺术对诗文的演绎为后世李白接受史的研究提供了多元的信息。

段莹《对<裴将军诗>的再认识——兼论李白书法作伪背后的诗史形象与书风想象》从李白诗帖的伪造现象出发,指出托名李白的伪诗多来自伪造的李白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皆以狂怪躁露为特点,反映出作伪者对李白的印象。与李白同时代有文学往来的张旭、颜真卿身上,也存在类似现象。

曾肖《英藏<太白诗话>的版本与价值考论》介绍了英藏孤本《太白诗话》,特别是其富有特色的小说形式,记录了特定时代、阶层的文人对李白形象的想象。

(五)海外汉学与李白研究

一些专家学者着重介绍了与李白相关的域外汉籍,以及海外汉学家对李白的研究。

马彦卿《程抱一<中国诗语言研究>所解读的李白诗歌》介绍了法籍华裔汉学家程抱一在专著《中国诗语言研究》中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符号学等方法对李白诗歌做出的解读。

张超《从日本唐诗选本看李白诗在江户后期的流传——以赖山阳<唐绝新选>为中心》介绍了赖山阳《唐绝新选》,分析了其对李白七绝的理解和构建李白七绝经典化的过程,并与同时期其他日本唐诗选本选录李白七绝的标准作出比较。

苏德《久保天随李杜评释探析》介绍了日本汉学家久保天随对李杜诗的评释工作。王瑞圆《日本诗话中的李白论》介绍了有关李白的日本诗话的基本情况。 8aWuj31hv08cGPC/9pIy4CkWs/mJKk27FoCEfWgw4+kLA90SOQDGdr9nn2RsDcZ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