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一、供热技术的发展概况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经历了四次重大的突破: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电能的应用以及原子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使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不断发生着重大变革,也使供热工程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人类利用热能是从熟食、取暖开始的,后来又将热能应用于生产中,并经过长期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供热理论。

供热技术的发展,起初是以炉灶为热源的局部供热。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锅炉制造业的发展。19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使供热技术发展到以锅炉为热源、以蒸汽或热水为热媒的集中供热。集中供热方式始于1877年,当时在美国纽约,建成了第一个区域锅炉房向附近十四家热用户供热。到了20世纪初,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和电力负荷的增多,使供热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热电联产,且以热电厂为热源进行区域供热。最近几十年来,区域供热发展很快,能够明显地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生产用热要求。

集中供热技术的发展,各国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具特点。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集中供热事业,长时期以来以积极发展热电厂供热作为主要技术发展政策。苏联集中供热规模,居世界首位;1980年其热电厂总装机容量为9600万kW;全国工业与民用的年总供热量中,70%由集中供热方式——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供热;全国热电厂的总年供热量约为55亿GJ。由于热电联产,单就苏联能源电力部所属的热电厂而言(占苏联全国热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的86%),就节约了6800万t标煤(tce)。

莫斯科的集中供热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供热系统。据1980年资料,莫斯科市区有14座热电厂,供热机组78台,总容量为585万kW,供热能力达45200GJ/h。在室外温度较低时,投入系统运行的高峰热水锅炉共有71台,供热能力为41100GJ/h:热网干系长度达到3000多km,向500多个工业、企业和4万多座建筑供热。热水网路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50℃/70℃,热水网路与供暖热用户的连接大多采用直接连接方式。热电厂供热系统供热量占全莫斯科市用热量的60%,其余由区域锅炉房供热。城市的集中供热普及率接近100%。

地处寒冷气候的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芬兰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迅速。城市的集中供热普及率都较高。据1982年资料,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35%。丹麦的集中供热系统遍及全国城镇,向丹麦全国1/3以上的居民供暖和热水供应。这些国家的热水网路的设计供水温度大多为120℃左右,网路与供暖热用户的连接方式多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重建工作,为发展集中供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除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已有规模较大的集中供热系统外,在鲁尔地区和莱茵河下游,还建立了连接几个城市的城际供热系统。

北欧国家和德国等,集中供热技术较为先进,如管道大多采用直埋敷设方式、装配式热力站、优化的热网运行管理和良好的热网自控设施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一些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如美、英、法等国家,由于早期多以区域锅炉房供热来发展集中供热事业,因此目前区域锅炉房供热仍占较大的比例,如法国首都巴黎的一个供热公司,采用蒸汽管网向部分城市的约4000幢大楼供热。据1985年资料,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由八座区域性蒸汽锅炉房、三座大型焚烧垃圾的锅炉房和一座热电厂所组成。热源的供汽压力为5~20bar [1] 。热源的总供汽能力为3560t/h。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促使这些国家更重视发展热电联产,如美国在1978年通过的国家能源法,就制定了促进热电联产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倾斜政策。

利用地热能源供热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热供暖的有意大利和新西兰等国家。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的地热供热系统规模很大,据1980年资料,全市约98.5%(约10万人)已使用地热供暖和热水供应。地热水一般温度为80~120℃。此外,在匈牙利、日本、美国、苏联等许多国家都有地热水供热系统。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利用于热电联产上,始于1965年。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原子能电站超过300座。例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附近的沃加斯塔原子能热电厂,用背压汽轮机组排出的蒸汽加热高温水,向距厂约4.5km远的发鲁斯塔地区15000户、4万人口的住宅区供暖。利用低温核反应堆只供应热能的集中供热,近年来许多国家如苏联、瑞典、加拿大等国家都在积极开发。苏联的高尔基城已建成两座500MW的低温核反应堆。

此外,大型的工业企业,如钢铁、化工联合工业企业等,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工艺用热设备的余热装置,已成为生产工艺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工业余热利用是节约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供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工业水平的提高和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随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各国供暖技术的发展也有不同的特点。如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由于城市多采用大型热水网路系统,因而在散热器热水供暖系统和工业厂房采用集中热风供暖方面,对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运行中系统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的分析以及与热网的连接方式等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欧美国家中,由于市场经济和适应用户的多种要求,在多种形式供暖系统(如辐射供暖、与空调相结合的供暖方式等)、供暖设备和附件的多样化以及供暖系统的自控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促进供暖技术的现代化。

二、我国供热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钻木取火的传说。我国在供热技术发展中曾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西安半坡村挖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的房屋中,就发现有长方形灶炕,屋顶有小孔用以排烟,还有双连灶形的火炕。在《今古图书集成》中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供暖火炉。从古墓中出土的文物表明,汉代就有带炉箅的炉灶和带烟道的局部供暖设备。火地是我国宫殿中常用的供暖方式,至今在北京故宫和颐和园中还完整地保存着。这些利用烟气供暖的方式,如火炉、火墙和火炕等,目前在我国北方农村还被广泛地使用着。目前研究还表明,火炕是一种节能、舒适、环保、有发展应用前景的农村供暖方式。

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供热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束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仅在一些大城市的个别建筑和特殊区域内设置集中式供暖系统,如当时北京的六国饭店、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体育馆、东单的德国医院等,又如上海的国际饭店、华山公寓等,供暖系统被视为高贵的建筑设备。

在工厂中,对生产工艺用热,大多只采用简陋的锅炉设备和供热管道。供热事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供热事业很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供暖和集中供热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东北、西北、华北三北地区,许多民用建筑、多数工业企业都装设了集中式供暖设备,居住的舒适性、卫生与环境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集中供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城镇集中供热也逐渐从作为职工福利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用热缴费制度,现有的供热体制、供热收费制度等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热事业发展的需要。200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的城建函〔2002〕49号下发了《关于改革城镇供热体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中明确表示,改革单位统包的用热制度,停止福利供热,实行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加大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供热设施的改革力度,提高热能利用效率,改善城镇大气环境的质量;加快供热企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更进一步明确了以后供热技术的发展方向。

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主要是以学习苏联供暖技术为依据的。经过数十年来广大供暖通风技术工作者的努力,在1975年建设部颁布的设计规范基础上,1987年颁布了适合我国国情,总结我国供暖通风技术经验的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 19—87)。如规范中对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和供暖热负荷的确定以及计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其成果与世界先进国家规范相比,毫不逊色。2012年颁布了现行的《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各种燃煤用的工业锅炉和热水锅炉系列产品,其中热水锅炉单台容量达116MW,促进了集中供热(暖)的发展。在燃用低值燃料的热能综合利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种供暖系统形式的应用和新型散热设备的研制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工业企业中高温水供暖系统,钢制辐射供暖的应用,新型钢串片、钢板模压等散热器的研制和应用,高级旅馆中供暖与空调相结合的风机盘管系统的出现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供暖技术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太阳能和地热能用于供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西北地区、北京、天津等地,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一批太阳能供暖建筑。天津、北京、新疆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地热供暖。目前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地热能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地热能供暖也了一定的发展前景。

此外,供暖技术的研究工作,供暖系统设计优化和电算技术的应用以及施工技术方面,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的集中供热事业,可以说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发展的。伴随着当时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兴建了区域性热电厂,如在北京、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西安、兰州、太原、包头、吉林、哈尔滨、富拉尔基等地,为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奠定了基础。近四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节能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集中供热事业,无论在供热规模还是供热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自1959年我国第一座城市热电站——北京东郊热电站投入运行,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哈尔滨、沈阳等7个城市有集中供热。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1981年增加到15个城市,到1998年有集中供热设施的城市猛增到286个。

根据能源部的统计资料,1980年,全国单机容量6000k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容量为443.41万kW,到1990年底已发展到998.93万kW,年供热量为56481万GJ。根据1980年建设部统计资料,“三北”地区集中供热(暖)面积仅为1124.8万m 2 ,普及率为2%;到1990年底,全国已有117个城市建设了集中供热设施,供热(暖)面积达21263万m 2 ,2005年底,全国实现供热(暖)面积为252056万m 2 ,到2012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达518400万m 2 ,从2005年开始每年以2亿m 2 以上速度增长。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市热力公司所管辖的集中供热系统,热源是由两个热电厂、两个区域锅炉房组成的。供暖建筑面积到1989年底为1304万m 2 。到2005年底,供暖面积已发展到31736万m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集中供热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参数、大容量供热机组的热电厂和大型区域锅炉房的兴建,为大、中型城市集中供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以前我国供热机组容量较小,多为1.2万kW、2.5万kW、5.0万kW的供热机组。近年来,主要应用的是20万kW和30万kW抽汽冷凝两用供热机组,在北京、沈阳、长春和太原等地建成投产。太原市的大型区域锅炉房,供暖建筑面积达到600万m 2

(2)改造凝汽式发电厂为热电厂,采用汽轮机汽缸开孔抽汽或在导汽管开孔抽汽,或利用凝汽器低真空运行加热热网循环水的方式,改造中、小型老旧凝汽机组,使发电耗煤大大降低,并为城市集中供热提供热源。20世纪80年代末期,单在东北地区电网所属范围的凝汽式发电厂,已有14个电厂采用低真空运行的方式供热,为小城镇供热开辟了快而省的途径。

(3)改变了多年来城市集中热水供热系统单一的系统模式,初步形成集中供热系统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我国城市民用的集中热水供热系统,绝大多数是由单一热源,按质调节方式(即随室外温度变化,相应改变供水温度,但网路循环水量不改变的调节方式)供热,热水网路与供暖用户系统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近年来,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热水网路与供暖用户系统采用间接连接、环形热水网路和利用变速循环水泵和分布式水泵供热系统等的应用,促进了供热技术的发展。

(4)预制供热保温管直埋敷设的较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前主要采用地沟敷设的形式,节约了管网投资和便于施工。此外,管道保温材料的品种和规格也多种多样。

(5)一些新型的供热管道的附件和设备得到推广应用,如波纹管补偿器、球形补偿器、旋转式补偿器、蝶阀、手动调节阀、自立式流量调节阀、平衡阀等。对保证供热系统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大、中、小型的成套设备、各种锅炉,设计制造多种铸铁、钢制和铝合金的散热设备。特别是近年来拓宽了国际技术交流的渠道,大量先进技术陆续引进,国内供热技术的开发能力也不断地增强,城镇供热在设计标准、工艺水平和技术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集中供热系统优化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供热系统的自控技术,如采用微机监控系统、采用机械式调节器控制等技术,已在国内一些集中供热系统中应用。

集中供热系统在设计标准方面,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和《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28—2004)等标准。

(7)20世纪80年代后,在供热规模和供热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供暖方式出现多样化:独立式分户供暖、地暖、电暖家庭中央空调供暖等。按照供热的规模和供热建筑类型的不同,供热方式可分为城市集中热力网供热、居住小区集中供热、分户供热、商业或公共建筑供热(自备热源的独立供热建筑)

(8)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三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供热工程建设、技术及供热普及率,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瑞典、芬兰等集中供热行业发达的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供热系统的热能利用效率、供热(暖)产品设备品种和质量、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自控水平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亟待提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供热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节能减排,创建和谐社会。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约占总能耗75%。供热、通风是能源消耗大户。供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意味着资源持续利用,也意味着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增长。因此,供热工程的发展,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间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社会均衡发展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研究开发供热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同时要加强新建建筑的保温,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设的建筑实施节能改造,以达到增加供暖面积不增能耗的目的。

(2)采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余热综合利用等。在这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地源热泵、城市污水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秸秆利用等,但还需加大力度推进才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3)加强供热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应有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的一线工作者,同时采用先进的自控手段,在满足供热要求下,减少燃料、电、水的耗量,实现节能减排。

三、供热工程有关的概念

1.供热工程

在本专业范围内,供热工程主要是指利用热媒将热能输送到各热用户的工程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技术进步和节约能源的迫切需要,以及供热系统中的空调系统、供暖系统及热水供应系统的能耗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60%,供热工程成为我国热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益得到重视。

2.供暖

供暖是指在冬季用人工的方法通过消耗一定能源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维持生活、工作所需室内温度的技术、设备、服务的总称。

3.热媒

热媒是热能的载体,是可以用来输送热能的媒介物,常用的热媒是热水和蒸汽、其他介质。

四、供暖工程

1.供暖系统的组成

所有的供暖系统都是由热源、输热管道和散热设备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热源。热源是生产热能的部分,在热能工程中,泛指能从中吸取热量的任何物质、装置或天然能源。

(2)输热管道。热媒通过输热管道从热源输送到散热设备。

(3)散热设备。散热设备将热媒携带的热量散入室内的设备。

图1-1为集中式热水供暖系统的示意图。热水锅炉与散热器分别设置,通过热水管道(供水管和回水管)相连接。循环水泵使热水克服系统内各种流动阻力循环流动,在锅炉内被加热,经散热器冷却后返回锅炉重新被加热。膨胀水箱用于容纳供暖系统升温时的膨胀水量,并使系统保持一定的压力。图1-1中的热水锅炉,可以向单幢建筑物供暖,也可以向多幢建筑物供暖。

图1-1 集中式热水供暖系统示意图

1—热水锅炉;2—散热器;3—热水管道;4—循环水泵;5—膨胀水箱

2.供暖的方式

根据供暖的规模及其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供暖可划分如下:

(1)分散供暖。即热用户少,热源规模小、输热管线较短的单体或小范围的供暖。

分散供暖大多将热源和散热设备合并成一个整体,集中设置在一个区域内的供暖系统(分散设置在各个房间里),目前分散供暖系统包括户用烟气供暖、户式燃气供暖、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及电热供暖等,如火炉、火墙、火炕、红外线燃气炉、电暖器、电热膜等。虽然燃气及电能由远处输送到建筑物内,但热量的转化和利用都是在散热设备上实现的。

火炉、火墙、火炕等供暖构造简单、卫生条件差,也不安全。

(2)集中供暖,如图1-2所示。热用户较多,热源规模较大,输热管线较长的大范围或区域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又称为集中式供暖系统。

图1-2 集中式供暖系统的示意图

集中供暖由远离供暖房间的热源与散热设备分别设置,是热源通过热媒管道向各个房间或各个建筑物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

热源对一个或几个小区多幢建筑物的集中供暖方式,在国内也惯称联片供热(暖)。以热水和蒸汽作为热媒的集中供暖系统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以及生产对室内温度的要求,并且卫生条件好,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热效率高,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中。

(3)集中供热,如图1-3所示。

图1-3 抽气式热电厂集中供热系统原则性示意图

1—锅炉;2—汽轮机;3—发电机;4—凝汽器;5—主加热器;6—高峰加热器;7—循环水泵;8—除污器;
9—压力调节阀;10—补给水泵;11—补充水处理装置;12—凝结水箱;13、14—凝结水泵;15—除氧器;
16—锅炉给水泵;17—过热器;18—减压装置

集中供热是指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从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网向城市(镇)或其中某些区域提供日常供热。它的供热量和范围比分散供热大得多,输送距离长得多。

19世纪末期,在集中供暖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以热水和蒸汽作为热媒,由热源集中向一个城镇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的技术。如新疆石河子市,20世纪80年代,全市共有100多套锅炉供热系统,现在主要由东热电厂、西热电厂、24号供热站、四个热源进行集中供热,实现全市88%集中供热率,居全新疆之首。

(4)值班供暖。值班供暖是指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为使建筑物保持最低室温要求而进行的供暖。

(5)全面供暖。全面供暖是指使整个供暖房间保持一定温度的要求而进行的供暖。

(6)局部供暖。局部供暖是指在室内局部区域或局部工作地点保持一定温度而进行的供暖。

3.供暖系统的分类

(1)根据热媒种类分类。根据热媒种类,供暖系统分为热水、蒸汽、热风供暖及烟气供暖系统。

1)热水供暖系统。热水供暖系统是以热水作为供暖系统的热媒。一般认为,凡是温度低于100℃的水称为低温水,高于100℃的水称为高温水。低温水供暖系统供回水的设计温度通常为50~75℃,目前,我国高温水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一般不超过130~150℃,回水多为70℃。由于低温水供暖系统卫生条件较好,目前被广泛用于民用建筑中。

2)蒸汽供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以饱和蒸汽作为供暖系统的热媒,按蒸汽的压力不同,可分为低压蒸汽供暖系统(蒸汽压力不大于70kPa)、高压蒸汽供暖系统(蒸汽压力大于70kPa)和真空蒸汽供暖系统三种。

蒸汽供暖与热水供暖相比,主要优点是热媒平均温度高,所需散热器数量少;蒸汽流速大,管道的管径小,节省管材;蒸汽密度小,产生的静压力小,在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热媒流量小,可以节省电能。

蒸汽供暖与热水供暖相比,主要缺点是蒸汽在输送过程中热损失大,易泄漏,消耗燃料多;系统内会有空气存在,尤其是凝结小管易锈蚀,使用年限短;管道和散热器温度高,易烫伤,室内卫生条件较差。另外蒸汽的热惰性小,热得快,停汽时冷得也快,间歇供暖时稳定性差,适用于短时间供暖的建筑物。

3)热风供暖系统。热风供暖系统以热空气作供暖系统的热媒,即把空气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一般为35~50℃)直接送入房间,以强制对流方式直接向房间供热,用以满足供暖要求。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可设独立的热风供暖系统或者采用与通风和空调联合的系统。例如暖风机、热风幕等就是热风供暖的典型设备,热风供暖以空气作为热媒,它的密度小,比热容与导热系数均很小,因此加热和冷却比较迅速。但由于空气比容大,所需管道断面积比较大。

4)烟气供暖系统。直接利用燃料在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向房间散出热量,以满足供暖要求。如火炉、火墙、火坑、火地等形式,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村镇中应用比较普遍,烟气供暖虽然简便较实用,但由于大多属于在简易的燃烧设备中就地燃烧燃料,不能合理地使用燃料,燃烧不充分,热损失大,热效率低,燃料消耗多,而且温度高,卫生条件不够好,火灾的危险性大。

(2)根据按散热设备散热方式分类。根据按散热设备散热方式的不同,供暖系统可分为对流供暖和辐射供暖两种类型。

1)对流供暖。对流供暖的散热设备以对流换热为主要方式的供暖系统。利用空气受热所形成的自然对流,使房间温度上升。对流供暖的主要系统有散热器供暖系统、暖风机供暖系统等。

2)辐射供暖。辐射供暖散热设备以辐射换热为主要方式的供暖系统。利用受热面释放热射线,将室内空气加热。辐射供暖主要散热设备有金属辐射板、电红外线或燃气辐射供暖器,或以建筑物的顶棚、地板、墙壁等作为辐射面等。

(3)根据供暖系统收费计量方式分类。根据供暖系统收费计量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供暖的常规型式和分户热计量型式。

传统的供暖系统为常规形式,是按照建筑面积收费,不利于调动供热部门及热用户节能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和供热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对供暖系统的供热计量和热网的调节控制功能提出更高要求,供暖系统出现了分户热计量形式。

五、供暖工程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本书的供暖系统主要研究以热水和蒸汽作为热媒的集中式散热器供暖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2.主要内容

本书供暖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热水和蒸汽为热媒的散热器供暖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系统型式,热水供暖设计原理、方法及步骤,低温辐射供暖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系统型式及其系统设计原理、方法及步骤,供暖设备、附件等的构造原理及其选用方法。

六、供暖工程课程任务

供暖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系统地学习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地掌握建筑物供暖系统设计原理、方法以及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供暖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并能了解和应用相关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和设备标准等;同时了解和应用供暖新技术、新设备、最新研究成果。


[1] 1bar=10 5 Pa El8XiGXtdn5h+twUzg+gQFGnqNJspkqZoRRB7Hc/dXhFnwKdHyzXOHUE0SU19e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