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1 水利事业单位职工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解水利事业单位职工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所持态度、对于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实证分析职工对于养老保险改革的期望和态度,更贴合实际地分析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因素,引入了SPSS软件进行改革实践基础分析以下为分析结果。

5.1.1 水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相关情况分析

5.1.1.1 职工基本情况概述

本书编写人员以水利事业单位职工为例,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涉及单位共计40家,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发放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785份。调查样本中,男性比例为55.5%,女性比例为44.5%,男女分布比较平均,受访者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为40.4岁。受访者的单位性质以事业单位为主,占到68.8%;其次为企业,占到29.2%;受访者单位是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所占比例较低,约2%。

从调查中看出,受访者普遍学历水平偏高,学历的频次分布情况如图5.1所示,87.2%的受访者都是本科学历及以上,其中硕士和博士占到40%以上,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占的比例最低。

在受访者职称的分布情况上,86.0%的受访者为干部身份,14.0%为工人身份,他们的职称分布情况见表5.1。可以看出,干部职称比例最大的是高级职称,比例为40.3%,其次为中级职称,比例为34.6%;工人之中,中级工比例最高,占到36.3%,其次为高级工,比例为29.2%。

受访者职位的频次分布情况如图5.2所示,60%以上是一般职工,科室负责人占17.9%,部门负责人占15.3%,单位负责人占3.2%,比例随着职位的提高逐级递减。

图5.1 受访者学历的频次分布情况

表5.1 受访者的职称分布情况

图5.2 受访者职位的频次分布情况

受访者月均收入的频次分布情况如图5.3所示,可以看到,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人数最多,收入水平比较集中。根据受访者收入分布情况可以推测水利单位系统70%以上的人月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

图5.3 受访者月均收入的频次分布情况

图5.4 受访者距退休年份的频次分布情况

受访者退休年份的频次分布情况如图5.4所示,可以看到50%以上的受访者距离退休还有15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完全可以做到个人缴费缴满15年,不需要额外的过渡措施,此类人越多意味着转轨成本比较低,对养老保险改革推进来说是利好的。然而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还有超过40%的职工是在15年内要退休的,即单纯靠他们本人的个人缴费是不能满足缴满15年的最低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的,这一部分人如果之前没有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话,是需要单位和政府去补差的,否则他们连领取养老金的基本条件都达不到。而根据衔接政策的规定,对于“中人”的制度安排是给了单位十年的过渡期,十年内比照新老办法,保证中人较老办法待遇不降低,单位为他们补齐个人缴费,这里的“中人”其实包括了所有现在已经在职的职工。“保证待遇不降低”这一标准看似简单,但其实包含了很多种假设:一种是新的养老金办法一定比旧的养老金办法待遇低,那这就意味着单位要在十年过渡期内根据职工工龄补齐所有视同缴费的养老金;第二种是新的养老金办法一定比旧的养老金办法待遇高,衔接政策规定要求对高出的部分进行限制,具体如何限制没有要求,但是如果按照保险的原则,待遇与缴费是挂钩的,退休后的高待遇水平意味着在职时个人和单位的高缴费,如果退休后发现待遇太高了就开始限制待遇,对于在职时承担了大量养老保险缴费的个人和单位来说其实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比较合理的限制应该是对未来的待遇有一个明确的预测,如果预测到未来待遇水平可能会超过衔接政策规定,那么在缴费环节就进行限制,而不是在缴完费后发现待遇太高,又降低待遇,这种限制是违背保险原则的。

综上所述,调查结论为:受访者男女比例相当,年龄分布较为分散,整体教育水平较高,收入高于北京市社会平均水平,职业分布多为一般职工,职称多为中高层干部,整体素质较高;超半数职工距离退休还有15年以上,“保证待遇不降低”这一原则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慎重把握,否则很容易形成改革的反复。

5.1.1.2 职工参保及养老金情况概述

在受访者中,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和未参保的比例大致相当,参保者略高于未参保者,见表5.2。参保年限超过10年的,占到全体受访者的32%,占到参保者的60%以上,说明很多人在本轮养老保险改革之前就已参保,参保的员工主要是随单位参保,很多人对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并不了解,对于这一问题,下文将进一步深入分析。

表5.2 受访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参保年限的分布情况

进一步将受访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年限和距离退休年龄的年限进行交叉分析,得到的频次分布见表5.3。通过表5.3可以看到,除去未参保的,参保者的参保年限和距退休年龄年限大致是相反的关系,即工龄越长的,参保年限越长。可以看到,近10年内将退休的参保者参保未满10年的仅为20个,因此本次养老保险改革对于之前单位就已经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单位来说转轨压力较小,相对的,对于从未参保的单位来说压力就明显较大。

表5.3 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年限和距离退休年龄的年限交叉后的频次分布表

受访者补充养老保险参保分布情况见表5.4,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比例更低,仅占8.1%。参加企业或职业年金的比例相对较高,占到29.4%,还有22.4%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参加了年金,职工参加年金也主要是因为单位规定要参加,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参加。

表5.4 受访者补充养老保险参保分布情况

本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以职业年金为主体的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因此本书编写人员对职工参加年金的情况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表5.5进一步描述了受访者参加企业或职业年金的年限分布情况,除去71.1%未参加或不知道自己是否参加年金的受访者,可以看出,在参加者中,大部分参加年限分布在5~10年这个阶段上,占到14.0%,其次为1~5年,占到8.4%,参加年金10年以上的受访者仅占5.5%,单位年金制度的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

在单位养老金水平方面,受访者对目前单位退休金水平的横向主观判断情况见表5.6,50.1%的受访者认为本单位与同类单位相比退休水平差不多,还有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与同类单位相比本单位的养老金水平偏低,极少的人认为本单位的养老金水平偏高了,仅有1.3%。而与当地其它类单位相比,受访者对于本单位退休水平的评价会相对高一些,55.3%的人认为养老金水平差不多,3.7%的人认为相对偏高,认为偏低的受访者虽然比与同类的单位相比要少一些,但也有32.9%。可见很多受访者对目前单位的退休水平并不是很满意。

表5.5 受访者参加企业或职业年金的年限分布情况

表5.6 受访者对目前单位退休金水平的横向主观判断情况

以上横向比较了单位退休金水平和其它单位的退休金水平,表5.7则从纵向比较了职工个人退休收入和在职收入的水平,可以看到,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退休收入会低于在职收入;而超过60%的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最低养老金替代率是70%,即退休收入与在职收入之比是70%。而根据学者对目前企业养老金替代率的测算,2013年养老金替代率大约是47%左右,相比之下,能够接受这一替代率的受访者仅占9.9%,可见大家对于退休水平还是有一个偏高的期待,偏高的养老水平预期对于改革的推进是不利的,这也是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旧制度对于养老金替代率的承诺是很高的,大部分职工可以达到80%~90%的替代率,对于大多数职工来说养老金是在职收入的70%已经是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了。不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虽然高,但是退休金的绝对水平并没有太高,替代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职收入偏低。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原有的薪酬制度和养老金制度本身是相互关联的,是靠养老金来弥补薪酬方面的不足。

表5.7 受访者对目前单位退休金水平的纵向主观判断情况

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80%以上的人偏向于社会养老,同时也有40%受访者选择自我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最低,仅占24.80%,如图5.5所示。

图5.5 受访者选择养老方式的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受访者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和未参保的比例大致相当,参保者略高于未参保者,占到54.0%,参保年限超过10年的,占到全体受访者的32.0%,对于之前就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来说本次改革的转轨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从未参保的单位来说压力就大得多;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或是职业年金的受访者比例较低,分别占8.1%和29.4%,参加年金超过10年的仅占5.5%;在单位养老金水平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单位养老金水平和其它单位差不多或者偏低,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退休收入会低于在职收入,超过60%的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最低养老金替代率是70%;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职工更倾向于社会养老。

5.1.1.3 养老方式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本书编写人员进行了变量间的卡方检验,将受访者的学历、年龄、性别等个人因素和工作相关因素分别与养老方式的选择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发现这些变量大多关系都是不显著的,只有平均月收入和距退休年龄的年限具有显著性。

为进一步分析月平均收入和距退休年龄的年限这两个变量对社会养老方式的选择存在怎样的分布,本书编写人员分别就这两个变量与社会养老方式进行了交叉分析,见表5.8、表5.9。从表5.9、表5.10可以看到,月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养老的倾向更高,因为实际频次与期望频次差距最大,相对收入中上的,对于社会养老的倾向会更低;而在距退休年龄方面,越接近退休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养老的倾向越大,反之越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越接近退休的收入相对较低的职工越倾向于社会养老,这是符合经验判断的。

表5.8 月收入情况与是否选择社会养老方式交叉表

表5.9 距退休年龄与是否选择社会养老方式交叉表

综上所述,目前影响人们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还是收入、距退休年龄等客观因素,而非学历、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社会养老对于即将退休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是最迫切需要的养老方式,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逐渐不适合目前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任何性质的单位职工加入社会养老保险都是非常必要的。

5.1.2 水利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改革认可与期望分析

5.1.2.1 养老保险认知度分析

在分析职工对养老保险改革的认知度之前,先分析一下职工对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和认同情况。由表5.10可见:近60%受访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并不了解,了解社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中,也有少部分的人并不清楚单位缴费比例(20%)和个人缴费比例(8%),与之相对应的,单位是否宣传过养老保险的比例与是否了解养老保险的比例大致相当;但近80%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参保,认为没有必要参保的仅占8.8%。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职工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但是对它的认同度却是很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相关宣传教育的边际效益是很高的。

表5.10 社会养老保险认知度和宣传度的分布情况

补充养老保险的认知度方面,与基本养老保险一致的是,大部分职工虽然不了解年金,但是大部分职工还是认为参加年金是必要的。

在对本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了解情况上,如图5.6所示,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并不了解本次养老保险改革,认为自己了解本次养老保险改革的受访者仅占19.0%。

在对养老金并轨的原因分析上,见表5.11,40%以上的受访者同意养老金并轨是因为国家财政压力过大以及养老金差距过大,但也有近30%的受访者反对养老金并轨是因为财政的原因,反对养老金差距过大是并轨重要原因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低,占17.2%。

图5.6 对本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了解情况

表5.11 养老金并轨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老保险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如图5.7所示,62.2%的人同意养老保险缴费压力越来越大,反对者仅占8.0%。

图5.7 养老保险缴纳压力越来越大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逐渐加大的养老保险缴费压力,但对于如何缓解这一压力的具体措施还不是十分了解。在保障基础养老金待遇的前提下,西方国家降低缴费率最常见的做法是延长缴费年限,即近几年讨论的热点——延迟退休问题,但是,如图5.8所示,受访者对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金缴费压力大多还是持怀疑态度,51.2%的受访者并不认为延迟退休可以缓解缴费压力,仅有23.7%的受访者认为延迟退休可以缓解缴费压力。因此,大部分受访者也并不认为延迟退休是一项利好政策。

图5.8 延迟退休可以延缓养老保险缴纳压力

综上所述,目前职工对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并不高,但是不了解却能认同它们——大部分人都认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是必要的;另外,人们对养老保险改革的了解程度也很低,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存在偏颇,例如对养老金并轨和延迟退休的问题大家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5.1.2.2 养老保险改革期望分析

在受访者对本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效果的预期上,见表5.12,55.3%的受访者认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个人的退休收入可以产生积极影响,认为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受访者占16.3%,说明大家对于改革效果持积极态度;同时,受访者对于年金的改革效果更加看好,认为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比例仅为9.6%。

表5.12 受访者对本次养老保险改革效果的预期

很多受访者认为此次改革将会利大于弊,反对这一观点的受访者仅占13.9%。但同时,受访者在表达了对养老保险参保的积极态度的同时,对于养老保险并轨表现出了相对消极的态度。由表5.13可以看到,不认为并轨后养老金水平会下降的人很少,仅占10.1%,近50%的受访者认为并轨后自己的养老金水平会下降,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个人利益是否受损的预期和养老金水平下降的预期大体一致,不再赘述。

表5.13 受访者对养老金并轨对个人影响的预期

同时,在对养老金并轨对于社会的宏观影响方面,由表5.14可见,认为养老金并轨会影响到本单位就业吸引力的受访者相对较多,占到了近60%,认为不会降低吸引力的受访者仅占12.6%;而认为并轨后整个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会更公平的受访者占到48.0%,说明很多受访者意识到养老金双轨制存在不公平这一问题,并轨可以改善这种不公平现象,但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十分支持养老金并轨。

表5.14 受访者对养老金并轨对社会影响的预期

综上所述,由于受访者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本身并不十分了解,虽然很多人对改革结果持乐观态度,但是对于养老金并轨却持消极态度,这种矛盾的观点体现了职工对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本质上的盲目性,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单位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职工观念的转变,认清养老保险改革的本质和并轨的积极意义。 GoeJlSt0KPHxB+PNBpm6WDl2GquKNiS5zUrRv9fYMF/1F7GlJcNSoWQKqVtcB6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