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坡耕地的产生

坡耕地的产生是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区域地形地貌、人口增长和转移、农业及粮食生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关系密切,并与农耕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原始农业时期,地广人稀、刀耕火种的撂荒耕作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相反,对农田的开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到了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奠基时期,各诸侯国为加强经济实力,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连年耕作、轮作复种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开发利用丘陵山地、湿地沼泽,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秦汉时期,通过开荒“戍边”,坡耕地和草原得到了大量开发利用,农区由黄河的中下游发展到上游。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由于黄河流域长期战乱,北方人口纷纷南下,长江流域得到了初步开发,但黄河流域仍是当时政治、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心,为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旱作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隋朝至明朝初年南方农业繁荣,因人口不断增加,南方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到处开荒的局面。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基本处于统一和安定的政治环境,人口由不到1亿人激增到4亿人,开始形成了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矛盾,大量坡耕地得到开垦。

从历史时期看,坡耕地产生的直接因素是区域的人地矛盾即人口的快速增长或大批转移与耕地的矛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旦区域人口出现大量增长,粮食需求猛增,超出现有耕地承载力,原有人地平衡状况就会被打破,出现粮食短缺,不得不通过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来扩大耕地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高速增长,5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翻番,2013年达到13.6亿人。人口的急剧增长,直接导致大量开荒扩种,坡耕地数量快速增长。

据有关研究资料,开荒扩种新增大量坡耕地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959—1962年自然灾害严重的困难时期,以及70年代后期强调粮食生产的时期。表1-1列举了陕西省典型县(市、区)人口增长与耕地扩展的特点。其中子洲县人口密度较大,宜耕面积较少,开荒幅度增长相对较小。定边县和安塞区原为垦殖率较低的地区,宜垦面积较大,人口增长率和耕地增长率较高,每增1人新增开荒面积大于1hm 2 。富县原为林区,人口增长最快,因毁林毁草开垦,境内林线年均后退2.4km。

表1-1 陕西省典型县(市、区)人口增长与耕地扩展的特点 6i0FwBbbq72jNJmNP44ccOWCMAyk+3aoChnjKzqt6GR8EsHMnR0N9E7lb55wwASK

i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