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坡耕地面积大,分布广。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有坡耕地3.59亿亩,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7个县(市、旗、区)。坡耕地是广大山丘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用地,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8.1%的坡耕地,其土壤流失量却占总流失量的近1/3。坡耕地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加剧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而且破坏土地资源,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坡耕地整治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人们就学会在田间开挖沟洫以排泄积水和洪水,采用甽田法进行沟垄种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梯田的出现,坡耕地整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秦汉时期修建的湖南紫鹊界梯田、隋唐时期修建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元明时期修建的广西龙脊梯田是我国古代梯田建设的典范,时至今日仍在耕种,持续发挥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坡耕地整治工作。1964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丘区人民开展了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坡耕地整治。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批示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重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进行规划和实施。2007—2011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出了安排。2010年5月,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启动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3年,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正式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专项工程。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和专项工程建设中,各地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灌排蓄引结合、田水林路配套的优质高效梯田,实行规模化治理,小流域开发,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工程;总结出一批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模式;在组织领导、项目立项、施工组织、资金筹措、产业开发等方面,探索了一批好的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提供借鉴,本书总结现状,回顾历史,分析研究专项工程探索与实践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全书共分9章,由多名工程管理、规划设计和科研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写完成,各章内容及分工如下:第1章为“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冯伟编写;第2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历程”,王海燕编写;第3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础理论与措施”,冯伟、毕华兴、周利军编写;第4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冯伟编写;第5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设计”,冯伟、李璐、周利军编写;第6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建设与评价”,冯伟编写;第7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典型模式”,冯伟、周利军、李长保编写;第8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产业开发典型模式”,王海燕编写;第9章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典型机制”,王海燕、李长保、王海军编写。全书由冯伟统稿,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永军审定。
在研讨与成书过程中,黄河水利委员会苏仲仁教高、青岛农业大学杨新民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洪江教授、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党维勤教高等提出了宝贵意见,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赵辉、齐文杏工程师参与了制图工作,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王国振硕士参与了文字校核工作,在此谨致衷心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有关书籍和文献,以及其他单位与个人的研究成果,已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另外本书也参考吸收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和专项工程”建设管理的部分工作成果,以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提供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