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才能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跳蚤试验:将跳蚤放置于容器中,然后盖上一个透明玻璃板,这时一拍桌子,跳蚤就会受惊跳起来碰到玻璃,反复几次后,它的跳跃高度会降低并不再碰撞玻璃,此时即使我们拿走玻璃,它也无法跳出容器。跳蚤是一种非常善于跳跃的动物,并非是它跳不高,而是它给自己“设了限”,再也突破不了这个限制了。

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屡次碰壁的情况下,人也会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潜意识中给自己设立一个“高度”,并在它的暗示下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伤害。一旦给自己设立了心理限制,哪怕能力再强、水平再高,最终也难以突破自己、创造出的奇迹。

父母要想激发孩子自律的内在动力,就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帮助孩子学会突破自己,逾越“心理高度”。只要敢想,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例如,××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其身体素质,专门组织了一场长跑比赛,起点是学校正门口,终点则是30公里以外的××公园门口。

赛程一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

“天啊,整整30公里?我们又不是马拉松运动员,怎么可能完成?”

“所有人都要参加吗?好担心自己跑到半路直接‘挺尸’,能不能请假逃过去?”

“谁提议的要组织长跑啊?30公里,这根本不能完成任务啊!”

“30公里,反正我跑不到终点,爱怎样怎样吧!”

到了比赛这一天,哨声一响,同学们纷纷向终点跑去,尽管大家看起来争先恐后,跑得很有激情,但谁也不相信自己真能坚持到终点。8个小时过去了,绝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放弃了比赛,开始慢慢走,甚至一边走一边聊天玩耍,只有一个同学始终朝着终点努力前进,最后他成功到达了终点,并取得了这次长跑比赛的第一名。

当比赛结束举行领奖仪式时,很多同学都想知道他为什么坚持到了最后,原来他是一个新来的转校生,上学第一天就来参加长跑比赛,事先根本不知道要跑多远。由于和其他学生零交流,所以恰好没有被他们的消极言论影响,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他在赛跑线路标示牌的指引下,一路前进,最终成功到达了终点。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就算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成功抵达终点。相反,因为他没有给自己“设限”,那么逾越心理高度就没什么困难,成功也会变得相对简单。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难免会受到社会规则、惯性思维等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给自己设立各种各样的“限制”, 比如不认为成绩倒数可以逆袭成第一名、理想中的自己不可能成为现实等,对于这些限制,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打破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自律动力。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打破那些看不见的“限制”呢?

1.帮助孩子扭转失败的消极观念

当孩子失败、受挫、碰壁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有失落、沮丧的情绪,这时,身为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消除消极观念,千万不要让孩子因为失败了几次,就灰心丧气放弃前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越是在失败的情况下,越是要努力消除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找到自律心理动力的重要一步。

2.让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健康的营养”。乐观积极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战胜失败后的沮丧,还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进而将孩子反败为胜的雄心发挥到极致,把潜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只有让孩子保持乐观积极自信的姿态,才能让孩子少给自己心理设限,才能更轻松地越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3.不要让孩子被负面舆论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人人都指责“你错了”的时候,就算你坚持的是真理,也会忍不住动摇。如果我们整天都处在负面舆论中,那么即便再胆大、再有能力的人也会逐渐被同化、屈服,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远离负面舆论,尽可能地减少负面舆论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不良影响。 wnMq0w/lnBHyYiAFA4ptsQ9CJCtiLzOgryoq6SzuyeDdnx7uZ+KO4NNpX4V/Kv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