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亲子讨论:理想中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然而多少次信心满满地制订计划、豪言壮语地立下誓言,结果却往往不了了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很多人惰性的画像。

孩子自己也非常希望有一个好成绩,也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为什么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总是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横亘在孩子面前的最大障碍,需要孩子用强大的自律能力去克服的最大困难。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开展一场亲子讨论——理想中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有对比,才有进步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

可以先准备一大张白纸,红蓝两色的笔或其他两种不同颜色的笔,然后就可以开始我们的亲子大讨论了,如下表所示。

讨论记录对比表

续表

关于讨论的内容,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填写到讨论记录对比表上,既要分析孩子理想中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也要专门制作一份自己的讨论记录对比表,让孩子参与父母理想中自己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对比中来。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差距,双方都参与进来了,会让孩子感觉到公平,倘若父母什么都不做,只要求孩子做,那么孩子必然会感觉不公平,从而影响亲子讨论的顺畅进行,把一个双向交流的活动变成父母单方面要求孩子执行的上下级强制性活动,就失去了亲子讨论的教育意义。

二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表率,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是父母和孩子都分别列出了理想中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那么就可以为后续的跨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通过自律与理想中的自己设立一个对比,形成一种竞争的关系:父母可以借此督促孩子自律,孩子也可以反过来监督父母,双方相互鼓励、监督、交流经验、寻找不足之处等,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成长。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成为理想中自己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每个人的大脑都在同时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是高级的策划人角色,我们很擅长给自己制订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一切计划都显得非常完美;一个是低级的执行者角色,计划到了真正需要执行的时候,总会打不同程度的折扣。就像手工制作一样,看别人做了一遍,大脑说会了、很简单,但真正动起手来,却做不好甚至完全做不了。

从本质上说,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所以存在巨大差距,最根本的问题就出在行动力上。孩子没有行为自律能力,会被懒惰支配,今天不想起床所以上学迟到了,明天心情不好什么都不想学,久而久之,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就会拉开一条越来越深的鸿沟。

孩子的行为一旦被懒惰支配,形成习惯,那么想要改变就变得非常不容易。父母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一定不要忽视惯性的力量。人们往往都是按照惯性去生活,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需要改变。除非孩子自己愿意改变,否则没有人能让孩子改变。父母要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正视理想中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并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这是孩子找到自律的不竭动力。 2MhyR+BMVgNoS/bvtWUMpQg0PKzwpzSyjHysJLGTbSN+m31PKBe14lzYUq5tga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