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功与否,差别不在于天赋高低,而在于是否拥有持续的自律能力。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承认,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有毅力能坚持到底。
父母都期待孩子独立、自主和自律,但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事与愿违:早上起床,父母不催,孩子就不起,上学就会迟到;晚上写作业,父母不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就开小差,明明二十分钟能写完的作业,在书桌上坐到十点多了还没怎么写;一玩起游戏来,就没完没了,明明之前说好了只能玩半个小时,可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想要多玩一会儿……为什么孩子不能自律一点呢?
无数父母因辅导孩子写作业而头疼不已,实际上这种苦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孩子自律能力的缺乏,孩子不自律,永远不知道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对写作业这件事没有概念,于是父母们只好一遍一遍地提醒、一句又一句地催促,殊不知这些提醒与催促让孩子不胜其烦,对于激发孩子的自律力并没有太多帮助,只能暂时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力。再多的怒吼、训斥、责备,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还是要激发出孩子自律的内驱力,让孩子自律,主动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那么,如何让孩子自律呢?
描述理想中的自己,讨论理想中与现实中自己的差距,引导孩子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实际上我们在前文已经勾勒出孩子前进的整体图景。父母们可以据此来引导孩子列出自己想做的事。
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把想做的事情都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父母要遵循不评论、不指责的原则,不论孩子写下来的事情是不是合理,都请暂时不要发表意见和看法,而是让孩子把每一个想法都记录下来,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当孩子把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后,父母再和孩子讨论,哪些是合理的、可以做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记住,给孩子的自由是有界限的,并不是孩子想怎样就怎样。比如,孩子想看一天电视,那么父母就要提醒孩子,要遵守家里关于看电视时间的约定。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评估、合理安排自己的事情,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明确底线。
那些孩子想做且能做的事情,都可以制作成行为自律表。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制作行为自律表,要带着尊重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参与,给孩子发言权。行为自律表必须和孩子一起制定、一起执行、一起修改完善。父母要注意有没有对孩子进行各种告知、命令和不合理要求。行为自律表不是父母控制孩子的工具,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父母要给孩子时间去思考,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他选择的机会,其实当父母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制订计划时,孩子往往更愿意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体现出更强的自律性。
这项记录工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完成。如果孩子年龄很小,还不会写字,父母可以邀请孩子用创造性绘画、涂色、贴五角星、拍照等多种方式来记录。只要是孩子积极主动完成的自律行为,都要一项不落地记录下来,不管孩子记录的好不好、记录的是否规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可以通过记录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动,体验到自律带来的好处,并逐步在自律中找到自信。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要想让孩子主动选择自律,就一定不要用奖励剥夺孩子的能力感。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规划好、做好,说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倘若做这件事有非常诱人的奖励,那么孩子的行动力就变成了为获得奖励而去做,不适当的奖励不仅不会激发孩子自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会剥夺孩子体会内在充实感、能力感的机会,以致让孩子依赖于外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