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节
杂交粳稻育种

一、测交筛选粳稻恢复系

1969—1970年,云南农业大学用滇一型不育系与大量的粳稻品种进行了测交,从中筛选恢复系,但没有成功。1972—1973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野败×京引66的不育株为母本,与306个粳稻品种测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野败×杜字129等组合的不育株,与4 000多个粳稻品种测交,都未发现一个粳稻品种对野败型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随后,全国各地以滇一型、BT型、野败型以及其他细胞质源的不育系,与数以千计的粳稻品种测交,也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恢复系。1981—1983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BT型、滇型、L型、野败型等细胞质粳稻不育系与云南稻区、太湖稻区和国外粳稻测交,配成2 458个组合,其中,恢复度达70%以上,滇型的南粳34A有两个品种,L型的414A有19个品种。但是,这些品种都为高秆,丰产性差,无直接利用价值。

1974—1975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昆明农林学院分别用BT型、滇一型不育系,与灿稻、爪哇稻品种测交,结果发现红早糯、培迪、印度灿、玉溪红谷等品种具有恢复力,但是,灿稻、爪哇稻开花早,粳型不育系开花迟,花期严重不遇,制种产量低,在生产上很难应用。

二、人工创造粳稻恢复系

1970年秋天,昆明农林学院从不育株上采收天然杂交种子,于1971年春在元江县种了960株,从中选择一株结实率为67.3%的单株,编号为698。1971年秋在元江县红侨农场种植,然后从中选出结实率高的单株种植,经过连续选择,部分单株的结实率接近正常,再从中选择结实率正常单株与滇一型不育系测恢,检查恢复度,终于在1973年初,选育出滇一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1972年,昭通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滇一型半节芒不育系与昭通背子谷测交,子一代为半不育,再按698材料的选育方法,于1973年选育出了南31、南71等恢复系。与此同时,从1970年起,进行了灿粳复合杂交选育粳稻恢复系的工作,发现粳稻品种科情3号与灿稻品种lR8号正反交结实都正常,因而确定科情3号可做桥梁品种,并用科情3号×lR8号的杂交后代与老来黄、台中31等品种三交,从其后代中育成南8等粳稻恢复系。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科学研究所在大量测交筛选恢复系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灿稻品种如lR8、lR24等,对不同类型粳稻不育系能直接恢复,但灿粳亚种间血缘关系远,遗传差异大,很难直接利用。他们提出了灿粳杂交,将子一代再用粳稻复交的灿粳“架桥”方法。1974年夏,用BT型黎明、滇型丰绵等不育系与C系统(lR8×科情3号)的F 1 与京引35杂交组合中,选育出的30多个以C编号的品系测交。经过在沈阳、营口、长沙等地的试种,发现大批组合的育性恢复正常,共筛选出10多个恢复系,为北方粳三系杂种应用于生产奠定了基础。

197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引进带有灿稻恢复基因的各种粳型杂种后代材料621个单株,与野败型粳稻不育系测交,并结合株系选择,从一些具有恢复力的分离材料中继续选择单株。经过6代测交筛选,终于从早粳3373×lR24的组合中,育成了粳67、粳661、粳187、粳186和粳185等5个强恢复系,于1975年实现野败粳三系配套。

1975年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在海南用BT型京引6不育系与粳灿杂交组合3373×lR24中的稳定株系5123测交,杂种一代结实正常,并进行了复测。1976年,在海南进一步证实了5123具有强恢复力,定名为300号恢复系。

粳三系配套后,全国各育种单位纷纷采用灿粳交、灿粳“架桥”或以C系统为基础材料,进行恢复系的选育或转育,相继育成了一批适合于长江流域和北方稻区应用的恢复系。如浙江嘉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恢复系7302-1、科京105-8,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宁恢3-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C堡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培C115等恢复系。

把灿稻的恢复基因和部分有利基因导入粳稻中,育成含有部分灿稻成分的粳稻恢复系,再与粳稻不育系配组,不仅扩大了双亲的遗传差异,提高了杂种优势水平,还缓和了灿粳亚种间杂交后杂种一代不亲和性的矛盾,成为粳稻恢复系选育的有效途径。

三、北方稻区粳型杂交组合的选育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科学研究所于1975年育成粳稻恢复系的同时,还培育了黎优57(黎明A×C57)、丰优57(丰锦A×C57)等组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分别育成了中杂1号(京引6A×300号)和中杂2号(黄金A×30号)。据报道,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公社的杂交粳稻验收结果比对照丰锦增产17%;铁岭县汛河公社长沟大队平均单产达到7 126.9千克/公顷,比当地推广良种京引17增产20%。粳型杂交水稻不仅具有较强的优势,而且还耐盐碱、耐旱,在各地种植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例如,1981年,北京市郊区严重干旱,黎优57旱种1700公顷,验收267.3公顷,平均单产5 609千克/公顷,比常规品种增产58.75%。

四、长江流域中、晚粳杂交组合的选育

1976—1978年,以BT型、滇一型不育系和C57等恢复系为基础材料,育成了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1982年春,华东地区粳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成立,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

从1979年起,位于长江流域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育成了一批不同熟期,具有多种抗性或米质优良的中晚粳杂交水稻组合,例如,华中农学院的徒稻4号A×反五-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当优1号(当选晚2号A×C堡)、当优3号(当选晚2号A×皖恢3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六优1号(六千辛A×7302-1)、六优3-2(六千辛A×宁恢3-2),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虎优15(农虎26A×培C15),浙江省嘉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虎优1号(农虎26A× 7302-1)、虎优8号(农虎26A×科京105-8),浙江省台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台杂2号(76-27A×T806),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农优30(农6209A×30S),浙江省宁波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矮优39(矮湘虎A×粳恢39),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盐优57V(盐粳902A×C57V)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双百A×T806等。 OsacAezNWs3oDSipO4pgzBjnZmfOX7Tg7KLvyvk8Vrbhxy1Qaf5DnT11x8XdHU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